《马克思哲学》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5

三、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9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1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8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21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21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25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27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27

一、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27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8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1

第二节物质的存在形式35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5

二、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40

第三节意识及其能动作用44

一、意识的起源44

二、意识的本质48

三、意识的作用53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59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59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59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62

三、联系的系统性6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69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69

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71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74

一、两种发展观的对立74

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77

第四章对立统一规律80

第一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80

一、什么是矛盾80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82

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86

第二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88

一、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88

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外部条件93

第三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96

一、矛盾的普遍性96

二、矛盾的特殊性98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03

第五章质量互变规律106

第一节质、量、度106

一、质106

二、量108

三、度110

第二节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12

一、量变和质变112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13

第三节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形式的多样性117

一、质量互变的普遍性117

二、质量互变形式的多样性118

第六章否定之否定规律123

第一节肯定和否定123

一、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123

二、两种否定观的根本对立125

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的意义130

第二节否定之否定131

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内容131

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形式133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35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38

一、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138

二、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140

第七章唯物辩证法诸范畴144

第一节原因和结果144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144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146

三、原因和结果的方法功能148

第二节必然性和偶然性149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149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方法功能153

第三节可能性和现实性154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154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方法功能157

第四节内容和形式158

一、内容和形式及其辩证关系158

二、内容和形式的方法功能160

第五节现象和本质161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161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64

第八章认识和实践166

第一节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66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66

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71

三、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174

第二节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177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177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79

第三节认识的辩证运动181

一、由实践到认识181

二、由认识到实践184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85

第四节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187

一、归纳和演绎187

二、分析和综合188

三、抽象和具体189

第九章真理191

第一节真理的客观性191

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191

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93

三、真理与价值198

第二节真理的发展200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00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201

三、真理和谬误203

第三节认识论和思想路线205

一、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一致性205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05

第十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209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209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09

二、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210

第二节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215

一、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215

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19

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221

第三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23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3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5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27

第十一章社会基本矛盾229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29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29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33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37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37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41

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247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247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49

三、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生产力253

第十二章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256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256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56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261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264

第二节国家268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268

二、国家的职能和形式271

三、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276

第三节社会革命279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279

二、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282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284

第十三章社会意识和社会的精神文明288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构成288

一、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288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290

三、社会意识形态291

第二节社会意识诸形式293

一、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293

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99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00

第三节社会的精神文明303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303

二、精神文明在当代的发展307

第十四章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13

第一节科学的一般特征313

一、科学313

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314

三、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特殊部分316

第二节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317

一、科学是革命的精神力量317

二、科学向社会财富的转化319

三、科学的发展促进社会关系的变革320

第三节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322

一、社会生产与科学322

二、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对科学发展的影响325

三、其他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作用327

第十五章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29

第一节人的本质329

一、人的学说的历史发展329

二、人的本质的正确揭示332

第二节人生价值337

一、对人生哲学的逻辑和历史的考察337

二、关于人生价值的内容341

三、人生价值的判断与选择347

第三节人的历史作用356

一、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356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358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61

四、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365

第十六章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367

第一节社会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367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367

二、人的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370

三、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373

第二节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历程375

一、人类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375

二、人类解放的理想境界——共产主义379

1993《马克思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粟石恒,章辉美主编 1993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