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史》求取 ⇩

导论1

一、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及其史学的研究对象2

二、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发展的历史分期9

三、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及其发展史的基本特征30

四、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3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41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4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41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创立41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创立奠定实践基础4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48

一、古代传统的军事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重要历史渊源49

二、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5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军事哲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61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的基本观点66

第一节 战争的起源、本质和作用66

一、战争起源于私有制和阶级66

二、战争是阶级之间的暴力斗争72

三、暴力是孕育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76

第二节 战争与政治、经济、和平82

一、战争与政治82

二、战争与经济92

三、战争与和平97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学说102

第一节 经济是军队的物质基础102

一、军队的阶级性质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关系102

二、军队的武器装备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105

三、军队兵员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107

四、军队的组织形式和作战方式依赖于一定的经济条件108

五、军队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11

第二节 科学文化是现代军队发展的一项必需条件112

一、科学文化对军队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113

二、科学文化是现代作战体系的前提115

三、科学文化是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必需条件117

第三节 军队是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120

一、军队是附属和服从于一定的国家和阶级的暴力工具121

二、军队是有组织的武装集团124

三、无产阶级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126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战争力量的辩证分析133

第一节 人与武器133

一、武器装备的优劣对战争胜负起着重要作用134

二、赢利战斗胜利的是人137

三、人和武器必须在战争运动中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强大的战斗力140

第二节 士兵和将帅142

一、杰出的将帅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142

二、将帅作用必须以广大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为前提145

三、任何军队没有军事知识就无法作战148

第三节 民众在战争中的作用151

一、广大民众参加的战争是“真正的战争”152

二、人民游击战争是小民族制胜大民族、弱军战胜强军的手段155

三、实行民众武装同正规军相结合158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略战术的辩证法161

第一节 战争和起义的艺术161

一、革命战争的艺术162

二、武装起义的艺术166

一、进攻的目的旨在夺取主动权170

第二节 进攻与防御170

二、最有效的防御是以攻势来进行的积极防御173

三、追击与退却176

第三节 集中兵力与分散兵力178

一、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178

二、“拿破仑的秘诀在于集中”181

第四节 分析战争现象的辩证法原理183

一、战争现象是同其他社会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183

二、战争规律是可以发现的187

三、战争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190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在俄国(苏联)的发展--列宁主义军事哲学195

第六章 列宁主义军事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195

第一节 列宁主义军事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95

一、当时俄国是封建军事帝国195

二、1904年帝国主义的日俄战争和俄国第一次大革命高潮198

三、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202

第二节 列宁的军事实践活动与军事哲学思想的特点208

一、列宁军事实践活动208

二、列宁主义军事哲学的特点222

第七章 列宁的无产阶级战争观226

第一节 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226

一、帝国主义的军国主义本质226

二、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227

第二节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230

一、批判继承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本质的观点230

二、战争与政治的辩证关系234

第三节 正确对待战争237

一、区别战争性质的标准237

二、对待战争的态度239

三、消灭战争的途径和方法243

第八章 列宁的暴力革命和武装起义学说248

第一节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248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问题248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途径251

三、暴力革命学说的重要意义252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254

第二节 武装起义是俄国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基本形式254

二、先城市后乡村的武装起义道路256

第九章 列宁的无产阶级建军思想261

第一节 建立和捍卫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红军”261

一、革命军队是无产阶级革命不可缺少的工具261

二、革命军队的建立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过程263

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武装力量体制266

第二节 无产阶级军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69

一、党的领导是建设无产阶级军队的根本原则269

二、政治工作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272

第三节 建立强大的无产阶级军队必须加强训练,严格纪律,提高科学技术水平274

一、加强军事训练274

二、严格军队纪律276

三、提高军队科学技术水平279

第十章 斯大林对无产阶级战争观的继承和发展282

第一节 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是现代战争的根源283

一、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284

二、帝国主义时期存在的各种矛盾285

三、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是现代战争的根源288

第二节 暴力革命是社会制度更替的必需手段291

一、社会制度的更替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革命过程292

二、暴力革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需手段293

三、暴力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296

第三节 制约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303

一、斯大林制约战争胜负基本因素理论的产生303

二、经济因素306

三、政治因素308

四、军事因素311

五、民众因素313

第十一章 斯大林关于建立强大的国防和革命军队的思想31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317

一、建立强大的国防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意义317

二、建立强大国防的主要观点320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建设327

一、党的领导328

二、政治工作330

三、武器装备333

四、作风纪律334

五、军事训练336

六、军官队伍建设339

七、预备队建设342

第十二章 斯大林的战略战术思想346

第一节 战略思想346

一、战略在战争中的地位347

二、制定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纲领为依据349

三、积极防御是斯大林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350

一、策略与战略的辩证关系354

第二节 策略思想354

二、策略的最重要任务是规定赢得战略性胜利的斗争方法和手段357

三、既联合又斗争的无产阶级策略思想360

第三节 战争指导艺术363

一、集中优势兵力363

二、大纵深,高速度的进攻366

三、诸军兵种协同作战368

四、灵活地运用军事原则371

五、重视人民游击战争372

一、近代中国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及其斗争,为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产生准备了社会条件377

第一节 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377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377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产生377

二、马克思主义及其军事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为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产生准备了理论基础380

三、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环境,是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产生的实践源泉382

四、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和外国军事思想的优秀成果,对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产生有深刻影响383

五、毛泽东特有的个人素质,是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产生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385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386

一、毛泽东的早期军事活动和军事哲学思想的产生386

二、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形成388

三、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全面成熟390

四、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392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突出特征和历史地位394

一、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突出特征394

二、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395

第十四章 战争观398

第一节 战争的起源与消灭398

一、私有制引起战争398

二、战争是社会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399

三、只有消灭阶级才能消灭战争400

第二节 战争与政治402

一、战争是流血的政治402

二、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没有改变战争的政治本质405

第三节 战争与革命407

一、战争引起革命407

二、革命制止战争409

三、武装夺取政权410

第四节 战争与和平411

一、战争与和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412

二、保持清醒头脑,制止新的世界战争413

第五节 战争与经济415

一、经济对战争起决定作用415

二、战争对经济有反作用418

第六节 战争的性质419

一、区分战争性质的标准419

二、对待战争的态度421

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基本问题423

第七节 战争的目的423

二、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辩证关系425

三、毛泽东关于战争目的的理论贡献427

第十五章 军事群众观430

第一节 战争与民众430

一、兵民是胜利之本430

二、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434

第二节 军队与民众438

一、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438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441

第三节 军官与士兵444

一、军队的基础在士兵444

二、干部是决定的因素447

三、拥干爱兵、官兵一致448

第四节 人与武器450

一、要反对机械论与唯心主义450

二、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452

三、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453

一、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防建设的根本目标456

第十六章 国防观456

第一节 国防建设的目标和环境456

二、国防建设要与国际环境相适应460

第二节 国防建设的任务462

一、建设现代化国防是国防建设的总任务462

二、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具体任务464

第三节 国防建设的途径471

一、富国强兵,协调发展471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473

三、对外开放,洋为中用475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476

五、精兵简政,优化结构478

第十七章 战争认识论480

第一节 战争实践与战争认识480

一、战争认识与战争实践的辩证关系480

二、战争认识的辩证过程483

第二节 认识和运用战争规律486

一、战争是有规律的486

二、战争规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488

三、战争指导规律的性质490

第三节 战争中的主观与客观492

一、战争的主观指导必须符合战争的客观实际492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493

三、能动性在战争中495

第十八章 战争方法论499

第一节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499

一、形成过程499

二、战争指导的思想原则504

三、普遍指导意义506

第二节 战争的全局与局部507

一、全局与局部在军事上的相对性和确定性508

二、全局决定局部,统帅局部509

三、局部构成全局,影响全局511

四、关照全局,掌握关节512

第三节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514

一、力争主动,力避被动,是战争双方斗争的焦点514

二、战争力量的优势与劣势,是主动与被动的物质基础515

三、主观指导的正确与错误,是主动与被动互相转化的条件516

四、灵活地使用兵力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519

五、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521

第四节 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523

一、进攻和防御交替应用523

二、积极防御528

三、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532

第五节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535

一、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535

二、集中兵力是战胜强敌的主要方法539

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541

四、运动战是最后战胜敌人的必由之路544

第四编 邓小平对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坚持和发展551

第十九章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条件和主要内容551

第一节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条件552

一、社会历史条件552

二、“坚持和发展”的本质联系554

三、邓小平军事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559

一、邓小平军事哲学思想捍卫,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563

第二节 邓小平军事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563

二、邓小平军事哲学思想是指导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理论基础564

第二十章 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567

第一节 当代世界的基本问题567

一、对世界基本问题的分析是正确认识国际形势把握时代特点的依据567

二、当代世界的基本问题569

第二节 战争因素与和平因素572

一、战争因素并未消除,战争危险依然存在573

二、和平因素明显增长,世界战争可以避免576

第三节 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581

一、战略性转变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581

二、战略性转变的实质583

三、战略性转变的伟大意义585

第二十一章 国防建设的辩证关系590

第一节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统一观590

一、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590

二、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与保证作用594

一、科学技术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596

第二节 国防建设与科学技术596

二、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598

第三节 国防建设与改革605

一、改革为国防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605

二、国防建设只能在改革中求发展609

第二十二章 军队建设中的辩证关系611

第一节 军队建设与战斗力611

一、军队就是要提高战斗力611

二、提高战斗力必须走质量建军之路614

第二节 军队建设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618

一、“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619

二、“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保证622

三、“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前提626

第三节 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628

一、军事训练是军队经常性工作的中心628

二、政治工作的服务和保证作用633

三、后勤保障为军队建设提供物质条件639

后记641

1993《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鸿猷等主编;李祥枢等撰 1993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1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7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5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4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90 青岛:青岛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4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1982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7 北京:东方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9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95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9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战史(1994 PDF版)
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战史
1994 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6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91 长沙:湖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