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求取 ⇩

第一篇 子学时代1

原儒墨1

附录1

(一)哲学之内容1

第一章 绪论1

(二)哲学之方法4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5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7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8

(六)哲学之统一12

(七)哲学与哲学家14

(八)历史与哲学史16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18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22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22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25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28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28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30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38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41

(五)古代著述体裁42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46

(一)鬼神46

原儒墨补49

(二)术数50

(三)天54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56

(五)人之发现57

原名法阴阳道德62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66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68

(二)孔子对於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78

原杂家(与张可为君合作)82

(三)正名主义84

(四)孔子以述为作89

(五)直、仁、忠、恕93

(六)义利及性102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106

(一)关於墨子之考证106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110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111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115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118

(六)兼爱123

(七)宗教的制裁128

(八)政治的制裁132

孟子浩然之气章解134

(九)余论136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139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139

(二)孟子对於周制之态度142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144

(四)性善153

(五)孟子反功利162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163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167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168

(二)陈仲子180

(三)许行、陈相181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182

(五)尹文、宋?185

(六)彭蒙、田骈、慎到192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200

(一)老聃与李耳210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210

(二)老学与庄学213

(三)楚人精神216

(四)道德218

(五)对於事物之观察223

(六)处世之方227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231

(八)老子对於欲及知之态度233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236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239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239

(二)惠施与庄子243

(三)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246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251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254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256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258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261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264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267

(十一)天下篇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269

(十二)感觉与理智275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277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277

(二)道、德、天279

(三)变之哲学282

(四)何为幸福283

(五)自由与平等288

(六)死与不死294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298

(八)绝对的逍遥302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305

第十一章 墨经及後期墨家307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307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310

(三)论知识314

(四)论「辩」322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329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332

(七)墨经对於其他辩者之辩论338

(八)墨经对於兼爱之说之辩护341

(九)对於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343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349

(一)荀子之为学349

(二)荀子对於孔子、孟子之意见350

(三)荀子对於周制之意见352

(四)天及性355

(五)荀子之心理学359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364

(七)礼论乐论367

(八)王霸369

(九)正名373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383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经济各方面之趋势383

(二)法家之历史观388

(三)法家之三派389

(四)三派与韩非391

(五)法之重要392

(六)正名实395

(七)严赏罚397

(八)性恶398

(九)无为402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406

(一)关於礼之普通理论409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409

(二)关於乐之普通理论415

(三)关於丧礼之理论417

(四)关於祭礼之理论424

(五)关於婚礼之理论429

(六)关於孝之理论432

(七)大学437

(八)中庸446

(九)礼运455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457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457

(二)八卦及阴阳460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466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468

(五)易象与人事471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477

(一)儒家之六艺论482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482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486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491

第二篇 经学时代491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497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497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498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502

(四)元,天,阴阳,五行503

(五)四时507

(六)人副天数513

(七)性情515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哲学518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524

(十)灾异529

(十一)历史哲学532

(十二)春秋大义538

(一)纬与谶546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546

(二)所谓象数之学548

(三)阴阳之数552

(四)八卦方位554

(五)卦气558

(六)孟喜京房560

(七)音律配卦565

(八)其他纬书568

(九)阴阳家与科学573

(一)「古学」与刘歆574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五充574

(二)扬雄576

(1)太玄578

(2)法言584

(三)王充588

(1)自然主义589

(2)对於当时一般人见解之批评590

(3)王充对於历史之见解593

(4)方法论595

(5)性说596

(6)对於命运之见解597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602

(一)玄学家与孔子602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604

(三)阮籍、嵇康、刘伶614

(四)列子中之惟物论及机械论619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621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632

(一)向秀与郭象632

(二)「独化」634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637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639

(五)「无为」642

(六)圣智645

(七)「逍遥」650

(八)「斋物」652

(九)「至人」657

(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661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於佛学之诤论661

(二)佛家与道家663

(三)「六家七宗」666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676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678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679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682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684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685

(十)当时对於神灭神不灭之辩论696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702

(一)吉藏之二谛义702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705

(1)唯识教双离空有706

(2)识之四分707

(3)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709

(4)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713

(5)一切唯识718

(6)三生、三无性、真如727

(7)转识成智730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734

(1)「明缘起」735

(2)「辨色空」736

(3)「约三性」737

(5)「说无生」738

(4)「显无相」738

(6)「论五教」739

(7)「勒十玄」742

(8)「括六相」746

(9)「成菩提」747

(10)「入涅槃」748

(11)主观的唯心论与客观的唯心论749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751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751

(1)真如、如来藏751

(2)三性754

(3)共相识与不共相识758

(4)万法互摄759

(5)止观763

(6)诸佛染性765

(7)觉与不觉767

(8)天台宗与唯识宗及华严宗之比较768

(9)湛然「无情有性」之说770

(二)慧能、神会、宗密771

(1)慧能、神会、与禅宗772

(2)无念774

(3)对於无念之另外解释776

(4)宗密所述禅宗七家780

(5)宗密和会「宗」「教」788

(6)宗密所述之五教791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800

(一)韩愈801

(二)李翱804

(三)道学与佛学811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813

(1)太极图说820

(一)周濂溪820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820

(2)太极图说与通书824

(二)邵康节830

(1)太极与八卦831

(2)先天图及其他图835

(3)特殊的事物之发生841

(4)人与圣人842

(5)世界年表845

(6)政治哲学849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852

(一)张横渠852

(1)气852

(2)宇宙间事物所遵循之规律855

(3)宇宙间之几种普遍的现象856

(4)横渠所说之天文地理858

(5)性说860

(6)天人合一863

(7)对於「二氏」之批评866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868

(1)天理869

(2)对於佛氏之批评876

(3)形上、形下877

(4)气879

(5)性881

(6)阴阳、善恶之消长884

(7)明道所说之修养方法886

(8)伊川所说之修养方法891

第十三章 朱子895

(一)理、太极896

(二)气903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907

(四)人物之性911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916

(六)政治哲学920

(七)对於佛家之评论924

(一)陆象山928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928

(二)杨慈湖934

(三)朱陆异同938

(四)朱子以後之理学945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946

(1)大学问948

(六)王阳明948

(2)知行合一952

(3)朱王异同953

(4)对於「二氏」之批评958

(5)爱之差等960

(6)恶之起源962

(7)动静合一965

(8)阳明心学所引起之反动966

(七)王龙溪及王心斋968

(一)汉学与宋学974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974

(二)颜李及一部分道学家975

(1)理气978

(2)性形984

(三)戴东原990

(1)道理991

(2)性才996

(3)求理之方法1001

(4)恶之起原1004

(5)东原与荀子1006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1010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1010

(二)康有为1012

(1)孔子立教改制1012

(2)大同书1017

(三)谭嗣同1021

(1)仁与「以太」1022

(2)有无与生灭1023

(3)大同之治1026

(4)论教主1028

(1)经学一变1030

(四)廖平1030

(2)经学二变1032

(3)经学三变1033

(4)经学四变1037

(5)经学五变1039

(五)经学时代之结束1040

1947《中国哲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友兰著 1947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哲学史(1940 PDF版)
中国哲学史
1940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
中国哲学小史(1933 PDF版)
中国哲学小史
1933
中国哲学史(1916 PDF版)
中国哲学史
1916
中国哲学中史(1934 PDF版)
中国哲学中史
1934
中国哲学史(1927 PDF版)
中国哲学史
1927
中国哲学史(1976 PDF版)
中国哲学史
1976 台湾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小史(1933 PDF版)
中国哲学小史
1933 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史稿(1980 PDF版)
中国哲学史稿
198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论(1981 PDF版)
中国哲学史论
198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1947 PDF版)
中国哲学史
1947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1982 PDF版)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1982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韩国哲学史  中(1996 PDF版)
韩国哲学史 中
1996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4册(1986 PDF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4册
1986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1985 PDF版)
中国哲学史
1985 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1984 PDF版)
中国哲学史
1984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