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系统辨证学》求取 ⇩

第一节 系统论及其基本原则1

第一章 概述1

一、系统论的萌芽、草创、确立和发展2

二、系统论的基本原则4

1. 系统整体原则4

2. 系统要素原则5

3. 系统联系原则5

4. 系统结构原则7

5. 系统属性原则8

6. 系统功能原则8

7. 系统稳态原则9

8. 系统动态原则10

9. 系统环境原则10

三、系统论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地位11

10. 系统模型原则11

四、自觉地运用系统论思想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的伟大宝库13

第二节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14

一、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14

1. 自然现象的观察14

2. 生理活动的了解15

3. 病理变化的分析16

4. 临床治疗的总结16

5. 解剖结构的认识17

6. 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18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划分19

三、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24

第三节 从系统论的基本原则认识藏象学说28

一、构成人体系统的基本要素29

二、构成人体系统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32

1. 各种要素通过经络联结成一个系统整体32

2. 要素之间生理和病理的特殊相关性形成了五脏子系统34

3. 五脏子系统的相互协调使机体保持相对稳态37

4. 五脏子系统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40

三、从人体系统的结构模式图看藏象41

第四节 五脏系统分析44

一、心系统44

1. 对心系统中主要脏腑的解剖认识44

2. 心系统中主要脏腑所属的经脉45

3. 心系统的生理与病理47

4. 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49

5. 心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51

6. 心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52

二、肺系统54

1. 对肺系统中主要脏腑的解剖认识54

2. 肺系统中主要脏腑所属的经脉54

3. 肺系统的生理与病理55

4. 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58

5. 肺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60

6. 肺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60

三、脾系统62

1. 对脾系统中主要脏腑的解剖认识62

2. 脾系统中主要脏腑所属的经脉62

3. 脾系统的生理与病理63

4. 脾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65

5. 脾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69

6. 脾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69

1. 对肝系统中主要肝腑的解剖认识70

四、肝系统70

2. 肝系统中主要脏腑所属的经脉71

3. 肝系统的生理与病理72

4. 肝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73

5. 肝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76

6. 肝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77

五、肾系统77

1. 对肾系统中主要脏腑的解剖认识77

2. 肾系统中主要脏腑所属的经脉78

3. 肾系统的生理与病理80

4. 肾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85

5. 肾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88

6. 肾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88

1. 为人体阳气运行之通道89

附:三焦及手少阳三焦经89

2. 为人体水液运行之通道90

3. 为人体之孤腑90

4. 划分人体之部位90

第五节 建立中医系统辨证的新体系92

一、中医“辨证”的思维过程92

二、藏象学说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赖以统一的基础95

三、建立“以五脏系统为纲,以证型为目”的中医系统辨证99

1. 组成证型的三要素99

2. 定系原则101

3. 系内证型的顺序排列原则105

4. 系统辨证的特点106

2. 心气虚弱脏躁证108

一、气虚类108

1. 心气虚证108

第二章 心系统辨证108

第一节 虚证108

二、血虚类109

心血虚证109

三、气血两虚类110

心气血两虚证110

四、阴虚类110

1. 心阴虚证110

2. 心阴亏损,心阳有余证111

五、阳虚类112

1. 心阳虚证112

2. 心阳暴脱证115

3. 水气凌心证116

4. 小肠虚寒证116

2. 心阴阳两虚,风邪外袭证117

六、阴阳两虚类117

1. 心阴阳两虚证117

第二节 实证118

一、暑类118

暑闭心窍证118

二、湿类118

1.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118

2. 湿热蕴于心经口糜证119

三、火(热)类119

1. 心火亢盛证119

2. 热在心营证121

3. 热陷心包证122

4. 热入血分证124

5. 血热崩漏证125

6. 血热胎动证125

8. 热燔营血证126

7. 气营两燔证126

9. 小肠实热证127

四、气类127

1. 气郁痰结,蔽阻神明证127

2. 小肠气滞证127

3. 手少阴心经痹阻证128

4. 手厥阴心包经痹阻证128

5. 手太阳小肠经痹阻证128

五、血类129

心血瘀阻证129

六、痰类129

1. 痰迷心窍证129

2. 风痰上逆,蒙蔽心窍证130

4. 痰热壅盛,蒙蔽心窍证131

3. 寒痰秽浊,蒙蔽心窍证131

5. 痰火扰心证132

6. 痰湿凝结,舌下痰包证133

七、水类133

饮遏心阳证133

第三章 肺系统辨证134

第一节 虚证134

一、气虚类134

1. 肺气虚证134

2. 表虚自汗证135

3. 肺气欲绝证136

4. 肺虚有热证136

二、阴虚类137

1. 肺阴虚证137

3. 大肠液亏证139

2. 虚热肺痿证139

三、阳虚类140

1. 肺气虚寒证140

2. 虚寒肺痿证140

3. 肺气虚寒鼻渊证141

4. 大肠虚寒证142

5. 胸阳不足,痰聚胸痹证142

第二节 实证143

一、风类143

1. 风寒表虚证143

2. 风寒表实证148

3. 风寒犯肺证159

4. 风寒化热鼻渊证160

5. 外感风寒湿邪证161

6. 风热袭表证162

7. 风热犯肺证168

8.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170

9. 风水客表证171

二、寒类171

1. 肺寒喘咳证171

2. 寒实结胸证172

三、暑类172

1. 暑热伤肺证172

2. 暑热伤气证173

四、湿类173

1. 湿困肌表证173

2. 湿滞大肠证175

3. 寒湿困表证175

4. 湿热郁表证176

6. 大肠湿热证177

5. 湿热郁发白?证177

7. 湿热蕴蒸,灼伤肠络证178

五、燥类178

1. 燥犯肺卫证178

2. 燥热伤肺证181

六、火(热)类183

1. 邪热壅肺证183

2. 肺热成痈证183

3. 肺热熏灼痿躄证184

4. 肺热气壅癃闭证184

5. 肺热阴伤上消证185

6. 热客肺经,白睛溢血证185

7. 热实结胸证185

8. 热郁胸膈证187

9. 热灼胸膈证189

10. 温毒壅滞上焦证189

11. 肠热下利证189

12. 肠热成痈证190

13. 手太阴肺经邪热上冲证191

14. 手阳明大肠经邪热上冲证191

七、气类192

1. 肺气痹结证192

2. 手太阴肺经痹阻证192

3. 手阳明大肠经痹阻证192

八、血类193

1. 胸部瘀血证193

2. 瘀血内结噎膈证193

1. 痰湿阻肺证194

2. 痰浊壅盛,痹阻胸阳证194

九、痰类194

3. 痰壅胸膈证195

4. 虚人痰壅胸膈证195

5. 寒痰结肺证196

6. 痰热蕴肺证196

7. 痰热阻肺兼大肠热结证196

8. 痰热结胸证197

9. 痰气交阻噎膈证198

十、水类198

1. 饮留胸胁证198

2. 饮停胸肺证199

3. 水湿浸渍水肿证199

4. 水湿化热水肿证199

1. 脾气虚证201

一、气虚类201

第一节 虚证201

第四章 脾系统辨证201

2. 脾气下陷证202

3. 气虚发热证203

4. 脾虚血少证204

5. 脾虚经闭证204

6. 脾虚胎动不安证205

7. 脾虚带下证205

8. 脾虚噎膈证206

9. 脾不统血证206

10. 脾虚水泛证208

11. 胃气虚弱证208

12. 脾胃气虚痞结证209

二、阴虚类211

1. 脾阴虚证211

2. 胃阴不足证211

1. 脾阳虚证213

三、阳虚类213

2. 胃阳不足证217

3. 脾胃阳虚证217

第二节 实证219

一、风类219

1. 风中阳明面瘫证219

2. 风湿留着肌肉证219

二、寒类220

1. 胃寒证220

2. 胃寒胸热证220

1. 湿带中焦证221

1. 热积膀胱癃闭证221

三、湿类221

2. 脾湿生痰证222

3. 脾湿风痰证222

4. 寒湿困脾证223

5. 寒湿留着肌肉证224

6. 脾胃湿热证225

7. 脾胃湿热黄疸证226

8. 胃肠湿热食积证228

四、火(热)类228

1. 脾经郁热唇疔证228

2. 脾胃伏热证229

3. 胃火(热)证229

4. 胃热气阴两伤证230

5. 胃火上逆呃逆证230

7. 胃热牙痛证231

6. 胃热伤络证231

8. 胃热津枯中消证232

9. 阳明经热证232

10. 阳明腑实证234

11. 邪热痞结证239

12. 上热下寒,脾胃失和证239

1. 胃气上逆证240

五、气类240

13. 脾胃郁热上窜证240

2. 足太阴脾经痹阻证243

3. 足阳明胃经痹阻证243

六、血类244

1. 胃络瘀血证244

2. 阳明蓄血证244

七、痰类245

1. 痰浊中阻,蒙蔽清阳证245

2. 痰湿疟疾证245

八、水类245

1. 饮留胃肠证245

2. 饮留四肢证246

3. 腹部阳水实证247

1. 酒积伤脾证247

九、食类247

2. 食滞胃脘证248

3. 食积胃脘兼脾虚证248

4. 寒滞食积交阻胃肠证250

5. 食积与热交阻胃肠证250

6. 误食毒物证250

十、虫类251

1. 蛔虫证251

2. 蛔虫内阻证251

5. 绦虫证252

4. 蛲虫证252

3. 钩虫病证252

胆气虚弱证254

二、血虚类254

1. 肝血虚证254

第一节 虚证254

第五章 肝系统辨证254

一、气虚类254

2. 肝血虚寒证256

3. 肝血虚兼厥冷证256

三、阴虚类257

1. 肝阴虚证257

2. 肝阴虚兼气郁证260

3. 肝胆不宁证260

第二节 实证261

一、风类261

1. 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证261

2. 风湿留着关节证261

2. 肝寒气滞血瘀证262

二、寒类262

1. 寒滞肝脉证262

三、湿类263

1. 厥阴寒湿癫疝证263

2. 肝胆湿热证263

3. 湿热郁胆证264

4. 湿热浸淫足痿证264

5. 肝经湿热下注证264

四、火(热)类265

1. 肝火上炎证265

4. 肝热眼底出血证266

3. 肝火内炽聚星障证266

2. 肝火内郁,气血瘀阻证266

5. 肝热恶阻证267

6. 肝热崩漏证268

7. 肝热下血证268

8. 肝经热盛动风证269

9. 肝经郁火,经行吐衄证269

10. 热结胆腑证270

11. 胆热下利证270

12. 足少阳胆经邪热上窜证270

五、气类271

1. 肝气郁结证271

2. 肝气上逆证278

3. 胆郁痰热内扰证282

4. 少阳枢机不利证283

六、血类286

1. 肝血内积证286

5. 中少阳胆经痹阻证286

2. 跌打损伤,胁下瘀血证287

七、痰类287

1. 痰热动风证287

2. 痰热食滞动风证288

八、虫类288

蛔厥证288

第六章 肾系统辨证289

第一节 虚证289

一、气虚类289

1. 肾气不固证289

2. 肾不纳气证290

3. 肾气虚弱,月经衍期型291

1. 肾精亏损证292

二、精虚类292

2. 肾精亏损,发育迟缓证293

3. 肾精亏损,女子不孕证293

5. 肾精亏损,精不化气证294

4. 肾精亏损,男子不育证294

6. 肾精亏损,精不化血证295

三、气血虚类295

1. 冲任虚损,经行后期证295

2. 冲任虚损,月经过少证296

3. 冲任虚损经闭证296

4. 冲任虚损痛经证297

5. 冲任虚损,胎动不安证297

6. 冲任不固,月经过多证298

四、阴虚类298

1. 肾阴虚证298

2. 阴虚火旺证299

3. 阴虚火热互结证299

4. 阴虚下消证303

5. 真阴欲绝证304

6. 阴虚腰痛证304

五、阳虚类305

1. 肾阳虚证305

2. 肾虚水泛证306

3. 阳虚阴盛证308

4. 阳虚身痛证310

5. 阳虚癃闭证310

6. 阳虚便秘证310

7. 阳虚泄泻证311

8. 阳虚阳痿证311

10. 阳虚宫寒不孕证312

9. 阳虚带下证312

六、阴阳两虚类313

肾阴阳两虚证313

11. 阳虚腰痛证313

第二节 实证314

一、寒类314

寒客冲任,经行后期证314

二 湿类314

1. 湿滞膀胱证314

2. 寒湿凝滞痛经证315

3. 寒湿凝滞经闭证315

4. 寒湿腰痛证317

5. 膀胱湿热证317

6. 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证319

7. 湿毒带下证319

8. 湿热腰痛证320

三、火(热)类321

2. 热迫膀胱血淋证321

3. 热入血室证322

4. 热伏冲任证322

5. 热伏冲任,胎动不定证323

6. 热伏阴分证324

四、气类324

1. 足少阴肾经痹阻证324

2. 足太阳膀胱经痹阻证324

五、血类325

1. 膀胱蓄血证325

2. 冲任瘀滞证325

3. 血瘀腰痛证327

4. 血瘀膀胱癃闭证328

1. 痰湿不孕证329

六、痰类329

2. 痰火郁阻耳窍证330

七、水类330

膀胱蓄水证330

第七章 跨系统辨证332

一、心系统与其他系统类332

1. 心肺气虚证332

2. 心脾两虚证332

3. 心脾积热木舌证333

4. 心肝血虚证333

5. 心肝血虚便秘证334

6. 心肝阴虚不足证334

8. 心肾不交遗精证335

7. 心肾不交证335

9. 心肾阳虚证336

二、肺系统与其他系统类337

1. 肺胃阴伤证337

2. 肺肾阴虚证337

3. 肺肾阴虚白喉证338

三、脾系统与其他系统类338

1. 脾肺气虚证338

2. 脾肺气虚便秘证339

3. 脾肺气虚遗尿证339

4. 脾湿犯肺证339

5. 脾不养肝,虚风内动证340

6. 脾肾阳虚证340

7. 脾肾虚弱劳淋证341

9. 胃肠燥热不眠证342

8. 脾肾阳虚慢惊风证342

四、肝系统与其他系统类343

1. 肝火犯肺证343

2. 肝脾不调证343

3. 肝脾血虚证345

4. 肝脾郁结证346

5. 肝脾血瘀证346

6. 肝胃不和证347

7.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348

8. 肝火灼胃证348

9. 肝胃热盛蛔厥证349

10. 肝肾阴虚证349

五、三焦类353

1. 湿阻三焦,重在中焦证353

2. 暑湿弥漫三焦证355

3. 湿热弥漫三焦证356

4. 火郁三焦证356

5. 手少阳三焦经内热上冲证357

6. 手少阳三焦经痹阻证357

六、其他类358

1. 阻疽证358

2. 风中经络证358

3. 风寒湿热郁阻经络致痹证359

4. 秽浊阻于膜原证362

5. 热毒疮疡证364

6. 气血两燔证364

7. 气随血脱证364

8. 外伤瘀血作痛证365

9. 外伤筋肉挛缩证365

10. 湿阻经络脚气证365

1987《中医系统辨证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雷顺群著 1987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控制中医学  中医学证治系统分析(1980 PDF版)
控制中医学 中医学证治系统分析
1980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系统辨识(1999年5月第1版 PDF版)
系统辨识
1999年5月第1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
系统辨证脉学  中医脑病学临证荟萃( PDF版)
系统辨证脉学 中医脑病学临证荟萃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辨证( PDF版)
医学辨证
医学辨证  卷3( PDF版)
医学辨证 卷3
医学辨证  卷4( PDF版)
医学辨证 卷4
医学辨证  卷2( PDF版)
医学辨证 卷2
医学辨证( PDF版)
医学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宝典( PDF版)
中医辨证论治宝典
系统辨识(1988 PDF版)
系统辨识
1988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系统辨识(1993 PDF版)
系统辨识
1993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系统辨识(1994 PDF版)
系统辨识
1994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系统辨识(1989 PDF版)
系统辨识
1989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医辨证与护理(1993 PDF版)
中医辨证与护理
1993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中医辨证施治概说(1977 PDF版)
中医辨证施治概说
1977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