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求取 ⇩

哲学原理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

第一节 哲学2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2

(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2

(二)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

(三)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

二、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

(一)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4

(二)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5

(三)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6

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6

(一)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6

(二) 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辩证关系7

四、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8

(一) 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8

(二)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0

(三) 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11

(四) 哲学的党性12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13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14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1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16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6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18

(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8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20

(三)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意义22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学说2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2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25

(二) 发展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统一26

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7

(一)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7

(二) 掌握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30

(三) 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2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34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34

(二) 树立正确的学风35

(三)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36

本章小结38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40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40

一、物质40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40

(二)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42

(三) 物质和物质形态、结构44

三、运动46

(一)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46

(二)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8

三、时间和空间50

(一)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50

(二)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51

(三)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52

(四)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53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55

一、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55

(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55

(二)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57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59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59

(二) 意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61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64

(一) 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64

(二) 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65

第三节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67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67

(一) 世界统一于物质67

(二)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和论证69

(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72

(一) 意识的能动性73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73

(二)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74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76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76

(二) 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76

本章小结79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81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81

一、两种发展观81

(一)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81

(一) 辩证联系83

(二)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和关于发展的学说83

二、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83

(二) 联系的普遍性84

(三) 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84

(四) 辩证联系观点和系统观点的关系85

三、运动、变化、发展87

(一) 联系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87

(二) 运动和变化88

(三) 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前进的变化89

(一) 新事物是符合前进方向的事物90

四、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90

(二)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91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2

一、原因和结果92

(一) 原因、结果92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92

(三)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94

(四)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96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96

(一) 必然性、偶然性96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97

(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00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101

(一) 可能性、现实性101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04

(三)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05

四、内容和形式106

(一) 内容、形式106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08

(三)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10

(一) 现象、本质111

五、现象和本质111

(二)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12

(三)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13

本章小结115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117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117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17

(一) 矛盾、同一性、斗争性117

(二)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120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22

(一) 矛盾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122

(二)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124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25

(一) 矛盾的普遍性125

(二) 矛盾的特殊性126

(三)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27

(四) 解决矛盾形式的多样性128

(五)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30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132

一、质、量、度132

(一) 质132

(二) 量134

(三) 度135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36

(一) 量变和质变136

(二)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37

(三) 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138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39

(一)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139

(二) 量变和质变的多样性141

(三)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142

(一) 事物自身运动中的肯定和否定144

一、肯定和否定144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144

(二) 辩证的否定145

(三) 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147

二、否定之否定149

(一)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149

(二)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50

(三)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观点的意义152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53

(一)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153

(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特殊性154

本章小结155

第五章 实践 认识 真理157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157

一、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157

(一) 认识的本质157

(二)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161

(三)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63

二、实践的特点和形式167

(一) 实践及其特点167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168

(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70

三、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170

(二)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72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174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74

(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74

(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77

(三)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79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181

(一)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重要性181

(二)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181

(一)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182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82

(二) 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184

第三节 真理187

一、客观真理187

(一)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187

(二) 真理和谬误188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91

(一) 绝对真理、相对真理191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92

(一)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194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94

(二)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96

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197

(一)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一致性197

(二)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9

本章小结201

第六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03

第一节 社会存在203

一、社会存在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203

(一)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203

(二)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统一的204

(三) 社会存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05

二、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6

(一) 地理环境206

(二)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6

(三)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08

三、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9

(一) 人口因素209

(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10

(三)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11

(二)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13

(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13

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13

(三) 认识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意义215

第二节 社会意识216

一、社会意识构成216

(一)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216

(二) 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及其关系216

(三) 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及其关系219

(四)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221

(一) 艺术的特点及其作用222

二、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222

(二) 道德的特点及其作用224

(三) 宗教的特点及其作用225

(四) 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作用227

第三节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228

一、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228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28

(二)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229

(三) 社会意识的阶级性229

(一) 社会意识是相对独立的230

(二)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230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30

(三)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意义235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36

(一) 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文明236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237

本章小结239

第七章 社会基本矛盾241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41

一、生产力241

(一) 生产力及其构成241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44

二、生产关系246

(一) 生产关系及其构成246

(二)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248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50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250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过程252

(三) 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254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56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56

(一) 经济基础256

(二) 上层建筑及其构成257

(三) 社会形态的含义及其意义260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62

(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262

(二)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264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65

(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266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268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68

(一) 社会基本矛盾268

(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269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改革274

(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274

(二)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75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的改革277

本章小结279

第八章 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281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阶级斗争281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81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81

(二)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84

(三)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和现状287

(四)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288

二、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292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292

(二) 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293

(三) 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295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296

(一) 改革和改革的任务296

(二) 改革的直接对象297

(三) 改革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两种不同途径297

(四) 改革的意义298

第二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99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299

(一) 英雄史观299

(二) 群众史观300

二、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300

(一) 人民群众300

(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01

(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302

三、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04

(一) 历史人物304

(二) 历史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05

(三) 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306

(四)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307

四、无产阶级领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307

(一) 无产阶级领袖307

(二) 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308

(三) 无产阶级领袖和群众的关系309

五、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10

(一) 党的群众观点310

(二) 党的群众路线311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312

(一) 社会进步312

(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312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趋势312

(二) 社会进步的趋势和原因313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314

(一) 必然王国314

(二) 自由王国315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316

(一)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316

(二) 共产主义318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基础319

本章小结322

后记325

哲学原理自学考试大纲331

出版前言331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331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33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33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340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349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358

第五章 实践 认识 真理367

第六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374

第七章 社会基本矛盾383

第八章 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391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401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401

二、关于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和教材的关系402

三、关于自学者和助学者使用本大纲的说明403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问题403

附:样题405

后记407

1997《哲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肖明主编 1997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哲学原理(1997 PDF版)
哲学原理
1997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简明哲学原理(1982年01月第1版 PDF版)
简明哲学原理
1982年01月第1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哲学原理200题(1985 PDF版)
哲学原理200题
1985
哲学原理  上( PDF版)
哲学原理 上
哲学原理( PDF版)
哲学原理
北京:商务印书馆
哲学原理(1998 PDF版)
哲学原理
1998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経済哲学原理(1980 PDF版)
経済哲学原理
1980 日本評論社
法哲学原理(1991 PDF版)
法哲学原理
1991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哲学原理(1994 PDF版)
哲学原理
1994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简明哲学原理(1982 PDF版)
简明哲学原理
1982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哲学原理集辩(1984 PDF版)
哲学原理集辩
1984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法哲学原理(1961 PDF版)
法哲学原理
1961 北京:商务印书馆
未来哲学原理(1957 PDF版)
未来哲学原理
195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哲学原理图表(1985 PDF版)
哲学原理图表
1985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哲学原理新论(1991 PDF版)
哲学原理新论
1991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