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求取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

第一节 哲学2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2

(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2

(二)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

(三)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

二、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

(一)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4

(二)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4

(一)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5

(三)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5

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5

(二) 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辩证关系6

四、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7

(一) 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7

(二)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9

(三) 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10

(四) 哲学的党性1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12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13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1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14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4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16

(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6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8

(三)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意义2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2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22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学说22

(二) 发展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统一23

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4

(一)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4

(二) 掌握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26

(三) 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8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30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30

(二) 树立正确的学风31

(三)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32

本章小结34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36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36

一、物质36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36

(二)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38

(三) 物质和物质形态、结构39

二、运动41

(一)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41

(二)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3

三、时间和空间45

(一)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45

(二)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46

(三)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46

(四)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48

(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9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9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49

(二)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51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53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53

(二) 意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55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58

(一) 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58

(二) 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59

(一) 世界统一于物质60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60

第三节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60

(二)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和论证62

(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64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65

(一) 意识的能动性65

(二)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66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68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68

(二) 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69

本章小结71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73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73

一、两种发展观73

(一)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73

(二)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和关于发展的学说74

二、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75

(一) 辩证联系75

(二) 联系的普遍性75

(三) 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76

(四) 辩证联系观点和系统观点的关系77

三、运动、变化、发展78

(一) 联系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78

(二) 运动和变化79

(三) 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前进的变化80

四、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81

(一) 新事物是符合前进方向的事物81

(二)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82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83

(一) 原因、结果83

一、原因和结果83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83

(三)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85

(四)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86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87

(一) 必然性、偶然性87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88

(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90

(一) 可能性、现实性91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91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94

(三)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95

四、内容和形式96

(一) 内容、形式96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98

(三)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99

五、现象和本质101

(一) 现象、本质101

(二)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01

(三)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03

本章小结104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106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106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06

(一) 矛盾、同一性、斗争性106

(二)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109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10

(一) 矛盾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110

(二)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112

(二) 矛盾的特殊性114

(一) 矛盾的普遍性114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14

(三)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15

(四) 解决矛盾形式的多样性116

(五)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18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120

一、质、量、度120

(一) 质120

(二) 量121

(三) 度122

(二)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24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24

(一) 量变和质变124

(三) 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125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26

(一)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126

(二) 量变和质变的多样性127

(三)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129

一、肯定和否定131

(一) 事物自身运动中的肯定和否定131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131

(二) 辩证的否定132

(三) 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133

二、否定之否定135

(一)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135

(二)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35

(三)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观点的意义137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38

(一)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138

(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特殊性139

本章小结140

第五章 实践 认识 真理142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142

一、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142

(一) 认识的本质142

(二)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146

(三)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48

二、实践的特点和形式151

(一) 实践及其特点151

(二) 实践的基本形式152

三、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153

(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53

(二)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56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157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57

(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57

(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60

(三)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62

(一)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重要性163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163

(二)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164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65

(一)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165

(二) 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166

第三节 真理169

一、客观真理169

(一)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169

(二) 真理和谬误170

(一) 绝对真理、相对真理173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73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74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76

(一)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176

(二)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77

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178

(一)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一致性178

(二)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79

本章小结181

(一)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183

一、社会存在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183

第一节 社会存在183

第六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83

(二)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统一的184

(三) 社会存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185

二、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85

(一) 地理环境185

(二)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86

(三)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87

(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89

(一) 人口因素189

三、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89

(三)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90

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92

(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92

(二)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92

(三) 认识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意义194

第二节 社会意识194

一、社会意识构成194

(一)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194

(二) 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及其关系195

(三) 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及其关系197

(四)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199

二、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200

(一) 艺术的特点及其作用200

(二) 道德的特点及其作用201

(三) 宗教的特点及其作用203

(四) 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作用204

第三节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205

一、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205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05

(三) 社会意识的阶级性206

(二)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206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07

(一) 社会意识是相对独立的207

(二)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207

(三)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意义211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12

(一) 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文明212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213

本章小结215

(一) 生产力及其构成217

一、生产力217

第七章 社会基本矛盾217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17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9

二、生产关系222

(一) 生产关系及其构成222

(二)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224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25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225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过程227

(三) 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228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31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31

(一) 经济基础231

(二) 上层建筑及其构成232

(三) 社会形态的含义及其意义234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36

(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236

(二)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238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39

(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240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41

(一) 社会基本矛盾241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241

(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242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改革247

(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247

(二)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48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的改革249

本章小结251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53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53

第八章 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253

第一节 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253

(二)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56

(三)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和现状258

(四)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259

二、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262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262

(二) 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264

(三) 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265

(一) 改革和改革的任务266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266

(二) 改革的直接对象267

(三) 改革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两种不同途径267

(四) 改革的意义268

第二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69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269

(一) 英雄史观269

(一) 人民群众270

(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70

(二) 群众史观270

二、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270

(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272

三、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74

(一) 历史人物274

(二) 历史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74

(三) 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275

(一) 无产阶级领袖276

四、无产阶级领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276

(四)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276

(二) 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277

(三) 无产阶级领袖和群众的关系278

五、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79

(一) 党的群众观点279

(二) 党的群众路线280

(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280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281

(一) 社会进步281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趋势281

(二) 社会进步的趋势和原因282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283

(一) 必然王国283

(二) 自由王国284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285

(一)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285

(二) 共产主义286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基础287

本章小结290

1994《哲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肖明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编 1994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哲学原理(1997 PDF版)
哲学原理
1997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简明哲学原理(1982年01月第1版 PDF版)
简明哲学原理
1982年01月第1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哲学原理200题(1985 PDF版)
哲学原理200题
1985
哲学原理  上( PDF版)
哲学原理 上
哲学原理( PDF版)
哲学原理
北京:商务印书馆
哲学原理(1998 PDF版)
哲学原理
1998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経済哲学原理(1980 PDF版)
経済哲学原理
1980 日本評論社
法哲学原理(1991 PDF版)
法哲学原理
1991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哲学原理(1994 PDF版)
哲学原理
1994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简明哲学原理(1982 PDF版)
简明哲学原理
1982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哲学原理集辩(1984 PDF版)
哲学原理集辩
1984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法哲学原理(1961 PDF版)
法哲学原理
1961 北京:商务印书馆
未来哲学原理(1957 PDF版)
未来哲学原理
195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哲学原理图表(1985 PDF版)
哲学原理图表
1985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哲学原理新论(1991 PDF版)
哲学原理新论
1991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