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原理》求取 ⇩

第一章流体动力润滑7

1.1 润滑油的粘度7

1.1.1 动力粘度7

1.1.2 Hagen-Poiseuille定律9

1.1.3 油的运动粘度11

1.1.4 粘温效应12

1.1.5 粘压效应12

1.2 Reynolds方程13

1.3 接触弹性变形及油膜几何方程18

1.4 Reynolds方程的边界条件22

1.5 能量方程23

1.6 流体润滑理论的应用26

1.6.1 单油楔径向滑动轴承的流体动力润滑分析26

1.6.2 刚体线接触摩擦副建立流体动力油膜可能性论证31

1.7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35

1.8 Грубин理论36

1.9 线接触等温弹流理论40

1.10 润滑区域图44

1.11 点接触等温弹流理论46

1.12 热弹流润滑理论49

参考文献57

第二章数值解算方法62

2.1 Reynolds方程的求解62

2.1.1 Reynolds方程的有限差分解法62

2.1.2 边界条件的处理66

2.1.3 Reynolds方程的有限元解法68

2.2 弹性变形的计算方法75

2.3 能量方程与热传导方程的求解81

2.4 非线性问题86

2.5 全膜流体润滑数值解的一般步骤88

参考文献89

3.1 流变性质的一般规律91

第三章润滑油的流变性质91

3.2 弹流摩擦94

3.3 高压下润滑油的流变性质96

3.3.1 低滑率摩擦99

3.3.2 高滑率摩擦100

3.3.3 “旋-滚”点接触试验机102

3.4 流变动力润滑103

3.5 润滑脂的流变性质简介107

3.6 应用例题109

参考文献116

第四章表面形貌的摩擦学效应119

4.1 表层与油膜119

4.2 一维形貌参数123

4.3 轮廓高度分布函数及概率密度函数125

4.4 波峰、波谷、斜率和曲率129

4.5 二维形貌131

4.6 功率谱密度134

4.7 三维形貌138

4.8 应用实例140

4.8.1 塑性指数ψ140

4.8.2 W曲线的应用141

4.8.3 表面模型参数γ的应用144

4.9 三维形貌的润滑效应146

4.10 相关分析与谱分析的应用151

参考文献158

第五章粗糙表面的接触162

5.1 有规则的粗糙平面的弹性接触162

5.1.1 一维余弦波粗糙表面162

5.1.2 二维余弦波粗糙表面166

5.2 随机粗糙平面的弹性接触168

5.2.1 Greenwood和Williamson模型168

5.2.2 Whitehouse和Archard模型171

5.2.3 Nayak模型174

5.3 随机粗糙曲面的弹性接触及两个随机粗糙面的接触181

5.3.1 随机粗糙曲面的弹性接触181

5.3.2 两个随机粗糙表面的弹性接触184

5.4 粗糙表面的塑性接触187

5.4.1 理想塑性接触187

5.4.2 粗糙表面的塑性接触实验188

5.5 粗糙表面接触塑性流动的判据190

5.5.1 经典的塑性流动判据190

5.5.2 粗糙面塑性接触的判据——塑性指数192

参考文献197

第六章边界润滑200

6.1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200

6.1.1 化学反应速度201

6.1.2.1 基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203

6.1.2 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动力学方程式203

6.1.2.2 反应的级数204

6.1.3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活化能205

6.1.3.1 Arrhenius经验公式(阿氏公式)205

6.1.3.2 活化能207

6.1.3.3 温度效应类型208

6.1.4 催化作用209

6.2 摩擦化学简介211

6.2.1 变形211

6.2.2 断裂213

6.2.3 固体的机械活化214

6.2.4 活化能和表面能215

6.2.5 摩擦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一般过程216

6.3 润滑剂220

6.3.1 润滑油的组成220

7.4.1 具有Reynolds粗糙度摩擦副的润滑222

6.3.2 润滑脂222

6.3.3 固体润滑剂和自润滑作用223

6.3.4 常用的润滑油(脂)添加剂227

6.4.1 表面能和润湿现象230

6.4 油性添加剂的作用230

6.4.2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232

6.5 极压添加剂的作用236

6.5.1 活性硫化物236

6.5.2 有机磷化物237

6.5.3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238

6.5.4 卤系极压剂240

6.5.5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硫化氧钼241

6.6 添加剂的复合效应242

6.6.1 油性剂和极压剂的复合242

6.6.2 氧化的抑制磨损作用243

6.6.4 复合化合膜244

6.6.3 添加剂的协同效应244

6.6.6 润滑油添加剂的复合使用245

6.6.5 氮的增效作用245

6.6.7 润滑脂用的极压添加剂246

参考文献247

第七章润滑状态转化过程252

7.1 吸附膜的破裂252

7.1.1 热源252

7.1.2 瞬时温升253

7.1.2.1 固定热源253

7.1.2.2 移动热源255

7.1.2.3 线接触的表面瞬现温升257

7.1.2.4 点接触的表面瞬现温升259

7.2 油膜吸附热261

7.2.1 油膜吸附热方程261

7.2.2 吸附膜解吸临界温度方程264

7.2.3 Akin解吸临界温度方程266

7.2.4 油膜破裂269

7.3 干摩擦理论270

7.3.1 简单的粘着摩擦理论271

7.3.2 修正粘着理论272

7.3.3 具有沾污膜的金属粘着理论274

7.3.4 犁沟效应276

7.4 粗糙面接触的润滑理论277

7.4.2 Christensen随机模型278

7.4.3 平均流量模型280

7.4.4 粗糙面接触的变形型式285

7.5 部分流体动力润滑理论287

7.5.1 部分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288

7.5.2 面接触油润滑摩擦副的部分流体润滑理论293

7.5.3 热效应295

7.5.4 微弹流效应297

7.6 混合润滑的研究298

7.6.1 混合润滑平均油膜厚度298

7.6.2 载荷分配300

7.6.3 混合润滑的摩擦系数302

7.6.4 混合润滑对胶合的影响308

7.6.5 乏油与干涸309

7.6.6 三维真实粗糙表面弹性接触的算例309

参考文献313

第八章材料的磨损317

8.1 材料的基本磨损型式317

8.1.1 疲劳磨损317

8.1.2 粘着磨损322

8.1.3 磨料磨损328

8.1.3.1 磨料磨损的类型328

8.1.3.2 磨屑的形成329

8.1.3.3 磨料磨损的模型331

8.1.4 腐蚀磨损334

8.1.4.1 氧化磨损335

8.1.4.2 氢致磨损337

8.1.4.3 其它介质腐蚀磨损338

8.2 磨损的转化与复合338

8.2.1 冲蚀(erosion)磨损339

8.2.2 磨损型式的转化340

8.2.3 边界润滑磨损(boundary lubricated wear)341

8.2.4 微动磨损(fretting wear)342

8.2.4.1 粘着的作用343

8.2.4.2 磨屑的作用344

8.2.4.3 脱层的作用346

8.2.4.4 氧化的作用346

8.2.4.5 微动疲劳347

8.3 聚合物的摩擦与磨损347

8.3.1 塑料的主要摩擦学行为348

8.3.2 聚四氟乙烯分子结构特点349

8.3.3 聚四氟乙烯的摩擦机理350

8.3.4 塑料的磨损351

8.3.4.1 蠕变磨损352

8.3.4.2 老化磨损352

8.3.5 银纹理论353

8.3.6 塑料的润滑354

8.4 陶瓷及金属陶瓷的摩擦与磨损355

8.4.1 陶瓷摩擦材料的种类与应用356

8.4.2 陶瓷摩擦副的润滑359

8.4.3 陶瓷的摩擦学行为360

参考文献364

第九章材料表面的强化367

9.1 摩擦学复合材料367

9.1.1 自润滑复合材料367

9.1.2 耐磨复合材料368

9.2.1 加工硬化371

9.2 表面强化371

9.2.2 表面淬火372

9.2.2.1 表面淬火的原理372

9.2.2.2 表面淬火方法及其应用374

9.2.3 化学热处理376

9.2.3.1 化学热处理过程376

9.2.3.2 扩渗方法380

9.2.3.3 金属扩渗381

9.2.3.4 非金属扩渗383

9.2.3.5 化学热处理的应用实例384

9.2.4 表面冶金强化386

9.2.4.1 表面涂层386

9.2.4.2 其它表面冶金强化处理388

9.3 表面薄膜强化389

9.3.1.1 电镀390

9.3.1 化学和电化学强化390

9.3.1.2 化学镀391

9.3.1.3 复合镀391

9.3.1.4 刷镀392

9.3.1.5 转化处理392

9.3.2 气相沉积(vapor deposition)393

9.3.2.1 真空蒸发393

9.3.2.2 离子镀394

9.3.2.3 溅射镀膜394

9.3.2.4 化学气相沉积396

9.3.2.5 气相沉积的应用397

9.3.3 离子注入(ion implanation)399

9.4 表面改性工程的展望400

参考文献402

10.1.1 四球机403

10.1 摩擦磨损试验装置403

第十章摩擦学试验研究403

10.1.2 环块磨损试验机407

10.1.3 双盘接触疲劳试验机409

10.1.4 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410

10.1.5 多品种联合摩擦磨损试验机411

10.2 摩擦学物理量的测量413

10.2.1 摩擦力的测量413

10.2.2 磨损量的测量415

10.2.3 表面温度的测量416

10.2.4 油膜厚度的测量419

10.3 铁谱技术和表面形貌测量427

10.3.1 铁谱技术(ferrography)427

10.3.2 谱片的观测分析429

10.3.3 接触式表面形貌仪431

10.3.3.1 模拟计算表面形貌仪431

10.3.3.2 数字计算表面形貌仪432

10.3.4 超精表面形貌仪433

10.4 表面分析技术435

10.4.1 显微镜分析技术435

10.4.2 微探针分析技术439

10.4.2.1 波谱和能谱分析技术439

10.4.2.2 Auger(俄歇)电子能谱分析技术441

10.4.2.3 光电子能谱化学分析技术443

10.5 摩擦学研究的层次444

10.5.1 工程实验444

10.5.2 摩擦学研究模型的层次447

10.5.3 分子原子级摩擦学研究的进展情况448

10.5.3.1 接触与粘着449

10.5.3.2 界面切变与摩擦451

10.5.3.3 界面流变学455

参考文献456

1994《摩擦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郑林庆著 199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摩擦学基础(1984 PDF版)
摩擦学基础
1984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工程摩擦学(1994年11月第1版 PDF版)
工程摩擦学
1994年11月第1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
摩擦学原理和应用(1982年08月第1版 PDF版)
摩擦学原理和应用
1982年08月第1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摩擦学(1981 PDF版)
摩擦学
1981
工程摩擦学(1994 PDF版)
工程摩擦学
1994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摩擦学入门(1982 PDF版)
摩擦学入门
1982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摩擦学原理及应用(1990 PDF版)
摩擦学原理及应用
1990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国外摩擦学(1981 PDF版)
国外摩擦学
198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简明摩擦学(1987 PDF版)
简明摩擦学
1987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摩擦学导论(1990 PDF版)
摩擦学导论
1990 北京:北京出版社
摩擦学原理和应用(1982 PDF版)
摩擦学原理和应用
1982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工程师机械振动学(1988 PDF版)
工程师机械振动学
1988 南京工学院出版社
摩擦学手册  摩擦磨损润滑(1984 PDF版)
摩擦学手册 摩擦磨损润滑
1984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摩擦(1960 PDF版)
摩擦
1960 科学技术出版社
摩擦学(1984 PDF版)
摩擦学
1984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