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
作者 | 郭绍虞 编者 |
---|---|
出版 | 新文艺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605 |
出版时间 | 1956(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5602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一 绪论1
一 文学批评是怎样产生的1
二 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2
二 上古期——自上古至东汉(纪元前?——纪元一九○年)8
三 孔门的文学观8
四 墨家的文学观10
五 庄子思想与文举批评13
六 苟子奠定了传统的文学观16
七 苟子论诗乐18
八 诸子思想和他们的作风19
九 汉人对于文学的认识23
一○ 从孟子到汉人的诗说25
一一 扬雄发展了传统的文学观28
一二 王充修正了传统的文学观30
三 中古期——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一九一——九五九年)37
一三 典论论文及其他37
一四 陆机文赋40
一五 左思论赋与葛洪论文44
一六 南朝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47
一七 文心雕龙与诗品49
一八 南朝作家对文学的认识54
一九 从文体的辨析到文笔的区分56
二○ 风格与神气65
二一 永明体与声律问题69
二二 历史的批评84
二三 通变问题86
二四 北朝的文学批评90
二五 隋代的李谔与王通92
二六 初唐的史家与史学家95
二七 唐代现实主义的诗论98
二八 古文运动105
二九 柳冕的教化中心说108
三○ 韩愈与柳宗元111
三一 韩柳以后的文论121
三二 司室?诗品129
四 近古期——自北宋至清代中叶(纪元九六○——一八三九年)138
三三 宋初之文与道的运动138
三四 古文家欧会诸人的文论150
三五 北宋道学家的文论156
三六 北宋政治家的文论160
三七 三苏与贯道说165
三八 吕南公175
三九 北宋诗论与其作风178
四○ 北宋道学家之诗论188
四一 胡铨与楼錀197
四二 朱熹200
四三 南宋道学家之诗论207
四四 从韩驹吴可到杨万里213
四五 从江西诗人到陆游姜夔218
四六 张戒岁寒堂诗话230
四七 严羽沧浪诗话235
四八 王若虚与金代文论250
四九 元好问论诗绝句258
五○ 元代的文学批评269
五一 宋濂之文论280
五二 明初之诗论286
五三 茶陵诗派289
五四 李梦阳297
五五 何景明304
五六 唐宋派的文论307
五七 后七子派的诗论315
五八 后七子派的文论342
五九 公安派的前驱与羽翼348
六○ 公安派363
六一 竞陵派379
六二 评点之学的理论389
六三 钱谦益与艾南英394
六四 顾炎武黄宗义与申涵光403
六五 尤侗与李渔417
六六 魏禧423
六七 叶燮与沈德潜430
六八 从王夫之到王士禛447
六九 从冯班吴乔到赵执信473
七○ 袁枚之文论478
七一 袁枚之诗论491
七二 经学家的文论503
七三 翁方纲肌理说514
七四 章学诚523
七五 桐城文派与其文论545
七六 方苞古文义法550
七七 刘大櫆义法说之具体化556
七八 姚鼐义法说之抽象化563
七九 姚门诸人之阐说桐城之学570
八○ 各家对于桐城文之批评580
八一 恽敬与阳湖派587
八二 何绍基和其他597
後记605
1956《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郭绍虞 1956 新文艺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
- 1964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二
- 1984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1
- 民国23.08 人文书店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3
- 1961 北京:中华书局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1
- 1984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1999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 中国文学批评简史
- 1962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1956 新文艺出版社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197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1957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
- 198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
- 198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文学批语史 上
- 1964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1984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