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求取 ⇩

目 录1

前言1

年表1

第一章序论1

什么是现代化?3

现代化的长过程7

现代化的多方面性质9

其他方法14

现代化形式的比较17

第一部分:过去的遗产:18世纪和19世纪25

第二章国际环境25

现代化和国际关系26

世界秩序28

对世界的看法28

中国的世界秩序34

西方在中国的进展39

从广州贸易到鸦片战争40

不平等条约42

势力范围和租界之争47

国际比较50

第三章政治结构59

主权63

政治意识64

领导:王朝的利益69

领土完整74

中央政府:适应于新的需要77

国家权力的行使77

武装力量:军方地位的变化85

财政基础92

国家的通讯系统98

地方权力99

省政府99

基层组织104

地方领导114

法律结构125

中突的解决125

特殊的政治势力129

势力集团129

通商口岸130

国际比较135

第四章经济结构和增长139

经济基础142

制度环境142

增长的机制和阶段144

商品市场150

要素市场155

资源配置159

收入分配159

消费、储蓄和投资160

技术发明165

公共部门167

政府的职能167

货币和财政170

国家政策173

对外贸易176

国际比较181

第五章社会一体化184

人口资源187

人口187

分层和职业分布194

分层和技能201

农村204

人口安置方式204

城市207

城市的备阶层210

上下组织结构214

家庭结构214

中间组织220

国家组织224

再分布过程228

流动228

迁移230

市场交易232

契约倾向235

人际关系235

权威体系236

国际比较238

第六章知识和教育241

普通教育245

上层的知识和教育249

科学和技术256

教育和价值261

国际比较264

第七章小结:18世纪和19世纪267

国际环境267

政治结构269

经济结构和增长275

社会一体化278

知识和教育281

变革的基础284

第二部分:变革:20世纪289

第八章国际环境289

义和团之后的中国289

从民国到华盛顿会议298

华盛顿会议年代304

抗日战争308

内战313

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关系316

60年代的“自力更生”320

70年代的“四个现代化”322

对世界的看法、国际背景和中国的现代化324

国际比较326

第九章政治结构330

主权331

政治意识331

领导338

领土完整346

国家权力的行使348

中央政府348

武装力量和军阀主义358

财政基础370

全国通讯系统和地方政府376

地方权力376

基层组织382

特殊利益和法律结构397

利益、冲突和参与397

宪法和法律结构405

国际比较411

第十章经济结构和增长414

经济基础418

制度环境418

增长的机制和阶段420

1949年以后的变革425

资源配置430

收入分配430

消费、储蓄和投资431

1949年以后的变革434

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因446

1949年以前的国家作用447

1949年以后的国家448

结论:过去的发展和今后的政策450

国际比较455

第十一章社会一体化458

概述459

人口资源473

人口474

分层和职业分布478

分层和技能485

人口安置方式488

农村489

城市493

城市的各阶层497

上下组织结构499

家庭结构501

中间组织504

国家组织509

再分布过程512

流动514

迁移516

市场交易517

契约倾向518

人际关系518

权威体系519

国际比较522

第十二章知识和教育526

问题的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问题526

平民教育532

非正式教育和成人扫盲541

中等教育545

高等教育54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育才教育553

文化大革命10年556

毛泽东去世后的年代557

科学和技术56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和技术565

先进的科学和技术568

教育和行为准则572

国际对比579

第十三章小结:20世纪581

国际环境581

政治结构583

经济结构和增长586

社会一体化589

知识和教育592

20世纪变革的模式594

第十四章走向现代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评价和含义597

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5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下来的遗产599

有碍于现代化的因素6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605

社会主义纲领:中苏对比613

国际环境614

政治结构616

经济结构和增长619

社会一体化622

知识和教育627

其他平均主义政策629

比较的结论633

第十五章结论:用历史观点看中国的现代化635

前现代社会的变革638

现代化的各个阶段642

1905年643

1930年646

1955年649

1980年653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656

全球综观666

发展水平666

特色671

中国在现代世界的地位675

译后记680

1989《中国的现代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美)罗兹曼(Rozman,G.)主编;陶 骅等译 198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的现代化(1989 PDF版)
中国的现代化
198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P456( PDF版)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P456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93 PDF版)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993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93年10月第1版 PDF版)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993年10月第1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语文的现代化(1986 PDF版)
中国语文的现代化
1986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化的动向(1975 PDF版)
中国现代化的动向
1975 劲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1992 PDF版)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1992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1997 PDF版)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1997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1998 PDF版)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
1998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的现代化(1998 PDF版)
中国人的现代化
1998 南京:南京出版社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1992 PDF版)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
1992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994 PDF版)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994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现代化新论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93 PDF版)
现代化新论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993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现代化(1997 PDF版)
中国文化现代化
1997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1996 PDF版)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1996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