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沌到和谐 儒道理想与文化流变》求取 ⇩

引论1

第一章儒家文化的理想追求12

第一节 儒家中庸理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2

第二节 儒家中庸理想的思想渊源17

第三节儒家中庸理想的奠定21

一“中庸”理想的提出21

二“中庸”理想的发展27

三“中庸”理想的深化36

四“中庸”理想模式的最终完成42

第四节儒家中庸理想的特征、基础及其构架50

一 承认矛盾而使之定位和谐化51

二 承认变化而使变不逾常53

三 承认多样性而使多统于一,异归于同54

第二章“逆金字塔层次效应”59

第一节“儒——蒙式”层次效应60

顶尖层:儒家经典文化效应60

二 通俗层:蒙学文化效应61

三 渲染层:艺术文化效应66

四 传播层:故事文化效应67

五 强化层:建筑文化效应70

第二节“儒——蒙式”层次效应的现代启示74

第三章道家文化的理想追求77

第一节“道”的模糊化规定与达道合真的思维的模糊性77

一“道”的模糊化规定78

直觉思维:理解和把握“道”的最佳思维方式79

三《老子》直觉思维的现代启示82

第二节“弱者”与“真人”:达道合真法自然的人格范式86

一“弱者道之用”:老子论“无为”与“守柔”的理想人格87

二“撄而后成”“雕琢复朴”:庄子论“真人”理想90

第四章道教实践的成功尝试103

第一节《云笈七签》:得道成仙的“百科全书”104

教化篇104

二 为学篇111

三 传道篇121

四 受道篇123

第二节李道纯修悟模式的中庸风范127

一 诱喻——暗示式的入门法128

二 修炼全真的登堂法133

三“真常之道,悟者自得”的目的论137

四“中正”的方法论141

第三节《悟真篇》:金丹修炼的纲领147

一以“悟真”为终极追求的目的论147

教化原则、修炼方法上的中庸倾向150

第四节雷思齐易文化学的巧妙构思162

一 论易学的起源、治易方法论及宗旨162

二 论治易之方法与态度168

第五节《太上感应篇》:道教劝善书的典范172

“福善祸淫”的“天之道”与“趋善远恶”的“人之道”172

二 善恶内涵、特征概说173

三 为什么要“趋善远恶”175

四 如何趋善远恶、开为善之门178

第六节陈景元解注老庄的“智者气象”182

一 人从道生,禀气而别的资性差异论182

二 真与俗反、邪同正异的教学观183

三“有无相资”、“中正无偏”的辩证受道观185

第七节丘处机异俗超群的神仙境界195

一 立教、开智、悟真、明道的智育论196

二 坚志、制恶、积善、践道的德育论200

三 脱俗、超越、臻美、合道的美育论204

小结208

第五章“顺金字塔层次效应”209

第一节“道化教育层次效应”209

一“前效应”层次210

二“泛化效应”层次214

三“精化效应”层次215

四“顶峰效应”层次220

第二节“道化效应”的理论总结221

第六章儒道理想流变态势及前景展望225

第一节两峰对峙、各竞风流225

一“在朝”或“在野”225

二“贤人作风”或“智者气象”228

三“入世”或“出世”229

四“克己”或“自然”230

第二节终始衔接,“若环之无端”232

一 儒家文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学问232

二 道家文化:从成熟走向深刻的哲学234

三 人生理想的“张力效应”236

四 文化流变的“完形规律”239

第三节 儒道理想流变态势及前景展望241

1998《从混沌到和谐 儒道理想与文化流变》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邓红蕾著 1998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