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系统和信息网》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1.1现代通信与信息化社会1

§1.2通信系统的组成1

目录1

§1.3通信系统的分类2

1.3.1按信源划分2

1.3.2按传输媒介分类3

1.3.3按调制方式分类3

1.3.4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5

§1.4信道及信道容量6

1.4.1信道6

1.4.2信道容量8

1.5.1调制的作用9

7.3.2频率再用技术 (419

§1.5调制9

1.5.2幅度调制10

1.5.3角度调制14

1.5.4数字调制20

§1.6多路复用技术26

1.6.1频分多路复用27

1.6.2时分多路复用27

§1.7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28

1.7.1模拟通信系统29

1.7.2数字通信系统29

§1.8通信中常用的传输单位和测量30

1.8.1电平的概念30

1.8.2信号的绝对电平和相对电平31

1.8.3相对电平与绝对电平的关系31

1.8.4零相对电平参考点与折算电平32

1.8.5 电平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2

第二章载波通信34

§2.1载波通信的基本原理34

2.1.1语声信号的基本特性和通话频带34

2.1.2频分多路的实现和基带信号的组成35

2.1.3基群和超群的组成37

§2.2频分制载波通信的分类和特点40

2.2.1明线载波通信40

2.2.2对称电缆载波通信40

2.2.3小同轴电缆载波通信40

2.2.4中同轴电缆载波通信40

2.2.6高压线载波通信41

2.2.7微波通信41

2.2.5海底电缆载波通信41

§2.3 多路载波电话双向通信的实现方法42

2.3.1双频带二线制双向通信42

2.3.2单频带四线制双向通信44

§2.4 多级变频——基本群的频谱序列45

§2.5线路频谱和典型载波机举例45

2.5.1明线12路载波机46

2.5.2明线高12路载波机49

2.5.3 300路小同轴电缆载波机50

2.5.4国产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通信系统51

2.5.5美国L-5型和L5E型频分制中同轴电缆载波机59

§2.6载波通信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61

2.6.1载波通信的主要优点61

2.5.6荷兰8TR-360型频分制同轴电缆载波机61

2.6.2载波通信的主要缺点62

2.6.3载波通信的未来62

第三章数字通信63

§3.1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和特点63

3.1.1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63

3.1.2数字通信的概念63

3.1.3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64

3.1.4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65

§3.2时分多路复用与抽样定理66

3.2.1时分多路复用66

3.2.2抽样定理67

§3.4脉码调制(PCM)通信的基本原理70

§3.3脉幅调制(PAM)70

3.4.1 PCM的组成和原理70

3.4.2量化噪声及其量化信噪比72

3.4.3 PCM编码和译码78

§3.5 PCM-30/32路终端设备84

3.5.1 PCM-30/32路系统帧结构84

3.5.2 PCM-30/32路系统的组成框图86

3.5.3 PCM-30/32路系统的定时和同步87

§3.6大规模集成PCM编解码器89

3.6.1单路PCM编解码器的组成90

3.6.2单路编解码基本原理93

§3.7 Intel 29××系列单片集成PCM编解码器/滤波器芯片97

3.7.1 2914系统芯片的组成和主要功能98

3.7.2 固定数据速率运行方式的PCM系统100

3.7.3可变数据速率运行方式的PCM系统102

§3.8数字多路复接102

3.8.1 数字复接系统的构成和复接等级及分类105

3.8.2 同步复接109

3.8.3异步复接111

§3.9高次群数字复用设备举例118

3.9.1 16个基群复接成三次群的数字复用设备118

3.9.2 140Mb/s四次群数字复用设备122

4.1.1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125

4.1.2数据通信与电话通信的比较125

§4.1 概述125

第四章数据通信125

4.1.3数据通信研究的内容126

4.1.4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结构127

§4.2数据终端129

4.2.1数据终端的组成和任务129

4.2.2数据终端设备的分类130

4.2.3通用终端130

4.2.4复合终端133

4.2.5智能终端134

§4.3数据传输原理136

4.3.1数据电路的连接方式和通信方式136

4.3.2数据信号的物理表示和接口信号波形138

4.3.3传输编码139

4.3.4数据传输方式和同步145

4.3.5调制与解调148

4.3.6资源共享与复用150

4.3.7数据传输质量154

§4.4网络结构157

4.4.1数据通信线路的基本类型157

4.4.2基本网络形式159

4.4.3从分支网络到树形结构网络161

4.4.4环路传输162

4.4.5计算机网与数据通信网164

§4.5数据交换165

4.5.1利用公用电话交换网传输数据165

4.5.2公用数据网的性能要求和交换方式169

4.5.3 电路交换170

4.5.4报文交换(信息交换)174

4.5.5分组交换原理和特征176

4.5.6分组交换中的路由选择和业务量控制178

4.5.7三种交换方式的比较和选择183

4.6.2通信控制器的功能186

4.6.1通信控制器的作用186

§4.6通信控制器186

4.6.3通信控制器的类型187

4.6.4通信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189

4.6.5通信控制器的组成194

§4.7数据传输控制规程和接口196

4.7.1通信控制规程的含义和主要内容196

4.7.2多级规程和OSI模型197

4.7.3基本型传输链路控制规程198

4.7.4基本型规程的扩充型式203

4.7.5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规程204

§4.8终端接口209

4.8.1终端接口的意义209

4.8.2终端接口的特性和标准兼容210

4.8.3 V系列接口建议211

4.8.4 X系列接口建议216

4.8.5数据线路的类型及其终端接口218

§4.9数据通信的应用220

4.9.1半自动防空系统(SAGES)221

4.9.2上海物资贸易中心交易信息通信系统(SMTCS)222

4.9.3联机存款系统224

4.9.4 日本国银行数据通信系统226

第五章数字程控交换系统230

§5.1概论230

5.1.1电话通信原理230

5.1.2电话交换机的发展231

5.1.3 自动电话交换机的分类232

§5.2数字交换网络234

5.2.1时隙交换234

5.2.2时间和空间接线器235

5.2.3数字交换网络237

§5.3数字交换系统基本结构238

5.3.2用户模块239

5.3.1数字交换网络239

5.3.3 中继器240

5.3.4控制设备240

5.3.5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240

§5.4电话网和信令241

5.4.1市内电话网241

5.4.2长途电话网242

5.4.3信令243

§5.5 S-1240全分散数字程控交换机245

5.5.1 S-1240系统特点、容量和性能245

5.5.2 S-1240的总体结构247

5.5.3数字交换网络的组成和结构251

5.5.4 DSN的容量扩充和话务扩充256

5.5.5终端接口(TI)258

5.5.6软件概况261

5.5.7 S-1240系统呼叫接续过程265

§5.6 F-150部分分散分级控制数字交换机267

5.6.1 F-150系统的应用范围及基本性能267

5.6.2 F-150的话路子系统(SPS)268

5.6.3中央处理子系统(CPS)270

§5.7 SOPFHO S系列程控交换机272

5.7.1 S系列容量和总体结构272

5.6.4维护操作子系统(MOS)272

5.7.2 S系列机的主要技术性能274

5.7.3 SOPHOS2500系统简介275

6.1.2微波中继通信的特点278

第六章微波中继通信278

6.1.1为什么要采用中继方式通信278

§6.1微波中继通信的概述278

§6.2微波中继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79

6.2.1微波站的分类279

6.2.2微波中继系统设备的组成282

§6.3微波线路的频率配置283

6.3.1射频波道的频率配置283

6.3.2天线双极化的运用285

6.3.3 CCIR对射频波道频率配置286

6.3.4数字微波的波道频率配置289

§6.4中继方式290

6.4.1基带转接方式291

6.4.2中频转接方式292

6.4.3微波转接方式292

§6.5模拟微波中继通信的基带通道接口特性和复用设备293

6.5.1频分多路复用设备基带通道的接口特性293

6.5.2微波干线960路载波机的线路频谱和设备组成293

§6.6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的传输容量和基带接口特性297

6.6.1传输容量297

6.6.2数字微波的基带接口特性298

§6.7频分制微波中继通信系统301

6.7.1频分制微波中继通信系统的主要设备301

6.7.2通信设备之间的连接303

6.7.3频分制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实例304

6.7.4发信通道的组成和发信设备的主要指标306

6.7.5收信通道的组成和收信机的主要指标314

6.7.6信道保护、切换与导频327

6.7.7微波站主、备用设备整机框图329

§6.8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334

6.8.1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特点334

6.8.2数字微波调制方式的选择337

6.8.3相移键控和多相信号的调制与解调339

§6.9实用8GHz/480CH数字微波中继设备介绍354

6.9.1 8GHz/480CH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354

6.9.2 8GHz/480CH数字微波中继设备组成356

6.9.3微波收、发信机357

6.9.4数字调制/解调设备359

6.9.5公务信道363

6.10.1数/模同时传输系统364

§6.10模/数兼容364

6.10.2数/模兼容传输系统366

6.10.3数/模兼容系统波道间的相互干扰367

6.10.4采用数字处理技术的复用转换设备369

§6.11微波传播和中继线路设计370

6.11.1微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370

6.11.2地形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372

6.11.3大气折射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375

6.11.4衰落及其统计特性378

6.11.5分集接收381

6.11.6微波中继线路设计、站址选择与核查382

7.1.1通信卫星发展简史和应用现状388

第七章卫星通信388

§7.1卫星通信简介388

7.1.2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391

7.1.3卫星通信线路及工作过程395

7.1.4通信卫星的用途和业务种类397

7.1.5卫星通信用的频段与电波传播特点398

7.1.6卫星通信的特点401

7.1.7有关卫星通信的技术参数及其概念402

7.1.8 INTELSAT卫星系列介绍404

§7.2通信卫星406

7.2.1卫星的轨道406

7.2.2静止卫星408

7.2.3静止卫星的覆盖区409

7.2.4通信卫星的组成410

7.2.5静止卫星的发射414

7.2.6 中国卫星一号的主要性能参数416

7.3.1基带信号的传输方式419

§7.3卫星通信中的通信体制和新技术419

7.3.3多址联接方式420

7.3.4信道分配技术420

7.3.5调制制式420

7.3.6编码技术421

7.3.7数字电路倍增技术421

§7.4卫星通信的多址联接方式422

7.4.1频分多址(FDMA)方式422

7.4.2时分多址(TDMA)方式425

7.4.3 码分多址(CDMA)方式429

7.4.4空分多址(SDMA)方式430

7.4.5几种多址方式的比较431

7.5.1信道的预分配方式432

§7.5信道分配方式432

7.5.2信道的按需分配(DAMA)方式433

§7.6卫星通信地球站434

7.6.1地球站的分类434

7.6.2地球站设备的组成435

7.6.3对地球站的性能要求435

7.6.4地球站的天线馈线系统437

7.6.5地球站的发射系统441

7.6.6地球站接收系统444

7.6.7地球站的信道终端系统448

§7.7卫星通信系统的参数和线路方程454

7.7.1卫星通信系统的参数454

7.7.2卫星通信系统线路方程458

7.7.3卫星通信系统线路参数计算实例459

7.8.1卫星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462

§7.8卫星电视与卫星直播电视462

7.8.2卫星电视的波段、频道的划分464

7.8.3 C波段卫星电视466

7.8.4卫星电视广播体制和调制方式469

7.8.5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的组成471

7.8.6卫星电视接收天线与馈源473

7.8.7 C波段卫星电视接收机475

7.8.8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安装与调整479

7.8.9卫星电视的接收方式和转播系统480

7.8.10 C波段卫星电视接收站实例486

第八章移动通信490

§8.1移动通信概述490

8.1.1移动通信的特点490

8.1.2移动通信分类490

8.1.3移动通信系统的常见指标493

§8.2移动通信的频率配置和频谱有效利用495

8.2.1频段划分495

8.2.2频道间隔496

8.2.3公共边界的频率协调497

8.2.4多频道共用技术497

8.2.5移动通信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几项规定497

§8.3移动无线电设备中的天线和天线共用器498

8.3.1移动通信天线的型式和特点498

8.3.2基站天线499

8.3.3移动台天线502

8.3.4天线共用器505

§8.4移动通信收、发信机512

8.4.1发信机的组成及电路512

8.4.2发信机的主要性能指标519

8.4.3收信机的组成及电路520

8.4.4收信机的主要性能指标524

§8.5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526

8.5.1移动通信服务区的形状527

8.5.2单级网和多级网528

8.5.3小区制与蜂窝网529

8.5.4小区分裂531

§8.6频道选择方式532

8.6.1专用呼叫频道方式532

8.6.2循环定位方式533

8.6.3循环不定位方式533

8.6.4循环分散定位方式534

§8.7信令534

8.7.1信令的功能及类型534

8.7.2模拟制式的选呼信号535

8.7.3模拟制式的拨号信号537

8.7.4数字信令的构成和特点538

8.7.5几种实用的数字信令538

§8.8移动电话网加入公用交换电话网的方式和接口要求543

8.8.1入网方式543

8.8.2入网接口技术要求546

§8.9移动电话通信网的编号计划548

8.9.1编号遵循的原则548

8.9.2我国公用交换电话网的自动电话编号计划简介548

8.9.3我国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的编号计划548

§8.10移动台的频道转换及漫游通信550

8.10.1移动台的频道转换及其控制550

8.10.2漫游通信和越局切换550

§8.11实用移动通信系统552

8.11.1无线电寻呼系统552

8.11.2无绳电话系统561

8.11.3大区制公共移动电话IMTS系统567

8.11.4大容量蜂房式移动电话AMPS系统570

8.11.5集群无线通信系统584

8.11.6其它移动通信系统587

第九章光纤传输系统589

§9.1概述589

9.2光纤的传输特性589

9.2.1光纤的结构和分类590

9.2.2光能在光纤中的传输591

9.2.3光纤的传输性质592

§9.3光源595

9.3.1光纤通信对光源的要求596

9.3.2半导体材料的发光机理596

9.3.4半导体激光器597

9.3.3发光二极管597

§9.4光发射机599

9.4.1光源的调制方式599

9.4.2光源的直接调制原理599

9.4.3激光发射机601

§9.5光接收机603

9.5.1光电检测器603

9.5.2光接收机的灵敏度和噪声605

9.5.3光接收机的前置放大器605

§9.6光纤接收机的均衡电路、AGC电路和再生电路606

9.6.1均衡滤波电路606

9.6.2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607

9.6.3再生电路609

9.7.1光纤通信系统中常用的线路编码611

§9.7线路编码611

9.7.2 mBnB码编、译码器614

9.7.3误码检测方法615

§9.8光纤通信系统616

9.8.1光纤通信系统和数字网617

9.8.2波分复用系统619

9.8.3相干光通信系统620

9.8.4全光传输——光弧子光纤通信621

第十章差错控制编码技术622

§10.1 引言622

§10.2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622

10.2.1差错控制方式622

10.2.2差错控制编码分类624

10.2.3检错和纠错的基本概念625

10.3.1奇偶监督码627

10.3.2行列奇偶监督码627

§10.3几种常用简单检错编码627

10.3.3恒比码628

§10.4线性分组码629

10.4.1基本概念629

10.4.2线性分组码的监督矩阵630

10.4.3线性分组码的生成矩阵632

10.4.4伴随式和检错633

10.4.5汉明码634

§10.5循环码634

10.5.1循环码的基本概念635

10.5.2码多项式及其运算635

10.5.3循环码的生成矩阵和生成多项式637

10.5.4循环码的编码方法639

10.5.5循环码的译码645

10.5.6几种常用的循环码650

§10.6本原循环码和BCH码652

10.6.1本原循环码652

10.6.2 BCH码及其生成多项式653

§10.7卷积码657

10.7.1卷积码的一般概念657

10.7.2卷积码的编码658

10.7.3卷积码的图解表示659

10.7.4卷积码的译码660

10.7.5卷积码的应用665

第十一章综合业务数字网和信息高速公路668

§11.1通信网的组成和分类668

11.1.1通信网的组成和发展趋势668

11.1.2通信网的分类668

11.1.3通信网向综合化方向发展669

11.2.1 传输和交换在IDN中的综合670

§11.2综合数字网670

11.2.3 IDN的特点671

11.2.2 IDN的组成671

§11.3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672

11.3.1 ISDN的基本概念672

11.3.2 ISDN的特点673

11.3.3 CCITTI系列建议674

§11.4 ISDN网络功能和结构675

11.4.1 ISDN网络功能675

11.4.2 ISDN网络结构676

11.4.3 ISDN用户/网络接口677

11.4.4信道类型和接口结构678

11.5.1 电信业务的分类680

11.5.2承载业务(B)680

§11.5ISDN业务680

11.5.3用户终端业务681

11.5.4 ISDN补充业务681

§11.6 ISDN编号、寻址和互通683

11.6.1 ISDN编号与寻址原则683

11.6.2网间互通684

§11.7公共信道信令系统687

11.7.1公共信道信令系统的概念687

11.7.2 No.7信令系统(SS7)的功能687

11.7.3 No.7信令系统的结构688

11.7.4 No.7信令网690

§11.8 ISDN终端及类型692

11.8.1 ISDN终端的特点和功能692

11.8.2 ISDN主要终端设备和业务693

11.9.1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局限性699

§11.9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699

11.9.2 B-ISDN的特点和实现的可能性700

11.9.3 B-ISDN通信业务701

11.9.4基于ATM的B-ISDN及ATM交换703

11.9.5 ATM交换结构706

11.9.6 B-ISDN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型709

11.9.7同步光纤网/同步数字系列710

§11.10窄带ISDN现状和宽带ISDN的研究动向716

11.10.1 窄带ISDN的实验情况和商用状况716

11.10.2 B-ISDN的研究进展722

§11.11集视、听、图、文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724

11.11.1 多媒体技术及其特点724

11.11.2多媒体技术基础725

11.11.3多媒体系统的组成725

11.11.4几种典型多媒体系统介绍727

§11.12信息高速公路——跨世纪的通信技术728

11.12.1信息高速公路的由来728

11.12.2信息高速公路的内容和特点729

11.12.3 NII出台后的措施和动向729

11.12.4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技术730

11.12.5 NII掀起世界性信息高速公路热731

§11.13中国信息化的成就和现状732

11.13.1全球信息化形势和信息产业732

11.13.2中国信息化的成就和现状732

11.13.3发展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几个问题734

§11.14“三金”工程的内容、目标和实施策略735

11.14.1“三金”工程的内容、目标和任务735

11.14.2“三金”工程的实施策略和实施情况736

参考文献740

1996《现代通信系统和信息网》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永甫,谭秀华编著 1996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现代通信网(1995 PDF版)
现代通信网
1995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电力系统通信网信号系统和接口技术( PDF版)
电力系统通信网信号系统和接口技术
系统信息( PDF版)
系统信息
现代管理信息处理系统(1994 PDF版)
现代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1994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统计信息系统(1991 PDF版)
统计信息系统
1991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1994 PDF版)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
1994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批判反动“生意经”(1975 PDF版)
批判反动“生意经”
1975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现代企业信息系统(1998 PDF版)
现代企业信息系统
1998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通信网的信号系统(1982 PDF版)
通信网的信号系统
1982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益和通用财会信息系统(1993 PDF版)
益和通用财会信息系统
1993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信息系统(1997 PDF版)
信息系统
1997 北京:中信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现代通信系统原理(1991 PDF版)
现代通信系统原理
1991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信息系统(1988 PDF版)
信息系统
1988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COBOL信息系统(1981 PDF版)
COBOL信息系统
198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COBOL信息系统(1982 PDF版)
COBOL信息系统
1982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