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求取 ⇩

图次一览19

表次一览22

第一章课程设计的科学化运动2

第一节 科学化课程理论之主要代表人物——巴比特2

第二节 科学化课程理论之发展背景4

第三节 科学化课程理论之内涵7

第四节 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应用及现代型式31

第五节 科学化的课程理论之批判45

本章摘要63

问题讨论63

第二章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65

第一节 课程的意义65

第二节 课程的结构76

第三节 空无课程81

第四节 课程设计与课程发展85

第五节 其它重要课程名词88

第六节 课程设计的原则93

本章摘要100

问题讨论101

第三章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103

第一节 学科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103

第二节 学生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114

第三节 社会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125

第四节 科技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133

第五节 课程理论取向的运用140

本章摘要141

问题讨论141

第四章课程设计的模式143

第一节 模式的意义与作用143

第二节 泰勒的模式145

第三节 泰勒模式的补充163

第四节 课程设计的写实模式163

第五节 归纳与应用169

第六节 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172

本章摘要181

问题讨论182

第五章 课程目标184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重要184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分类190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分析211

第四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234

本章摘要257

问题讨论258

第六章课程选择260

第一节 理性选择的重要性260

第二节 优先与均衡261

第三节 内容的选择264

第四节 活动的选择273

第五节 如何运用这些规准284

本章摘要285

问题讨论285

第七章课程组织287

第一节 基本概念287

第二节 学科课程304

第三节 活动课程315

第四节 核心课程330

本章摘要346

问题讨论346

第八章课程评鉴347

第一节 课程评鉴的基本概念347

第二节 课程评鉴的途径359

第三节 课程评鉴的模式367

第四节 课程材料的评鉴374

本章摘要394

问题讨论394

第九章课程实施395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意义与重要性395

第二节 两个观点和五个层面400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层次406

第四节 课程实施的障碍411

第五节 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424

本章摘要426

问题讨论426

第十章我国教育部及相关机构的课程设计427

第一节 教育部的课程设计模式427

第二节 教育部层次的重要课程问题及改进方向428

第三节 课程发展的相关机构446

本章摘要467

问题讨论468

第十一章教学单元及教室层次的设计469

第一节 教学单元的设计469

第二节 教室层次的课程设计484

第三节 个别化课程的设计512

第四节 非正式的课程设计途径522

本章摘要535

问题讨论536

第十二章国中阶段课程设计的要重趋势537

第一节 多元社会与未来社会537

第二节 各科目的发展状况541

第三节 课程设计上的问题与趋势556

本章摘要560

问题讨论560

第十三章当前我国课程设计的问题561

第一节 决策的过程561

第二节 课程专责机构564

第三节 面对两难问题566

第四节 科目表的问题573

第五节 新兴课程领域576

第六节 国定本教科书578

第七节 课程评鉴与课程实施580

本章摘要583

问题讨论584

参考文献585

壹、中文部份585

贰、英文部份588

附录602

附录一中小学课程标准统整架构及实施(草案)602

附录二 总体性的技职教育课程发展模式608

附录三 青辅会《国中学生进路辅导丛书》第四册——就业之路编辑计划614

附录四 台湾省海事水产职校社会科学概论实验教材编辑要点618

附录五 台湾省海事水产职校社会科学概论的教材大纲及单元名称一览表620

附录六 教学单元设计实例(一)621

附录七 教学单元设计实例(二)627

附录八 教学单元设计实例(三)629

附录九 教学单元设计实例(四)635

附录十 各国小学教学科目及时数640

附录十一 各国国中阶段教学科目和时数652

附录十二 课程取向计分表685

图次一览36

图1-1学习阶层(一)36

图1-2 学习阶层(二)37

图1-3 学习阶层(三)38

图1-4 课程发展的系统方法42

图1-5 学生学习活动流程图44

图2-1 各类课程定义的性质75

图2-2 学校课程结构81

图4-1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147

图4-2 塔巴的课程设计模式149

图4-3 惠勒的课程设计模式150

图4-4 索托的课程设计模式151

图4-5 魏特斯麦的课程设计模式153

图4-6 柯尔的课程设计模式154

图4-7 赫利克的课程设计模式156

图4-8 龙渠的课程设计模式158

图4-9 奥立发的课程设计模式159

图4-10 比恩等人的课程设计模式161

图4-11 薛勒等人的课程设计模式164

图4-12 写实模式的主要成分167

图5-1 龙渠对于目标的分类196

图5-2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的重组210

图5-3 一个大目标的成分分析223

图5-4 变换的文章构成法中一个单元的学习阶层224

图5-5 界定教育机构的目的和目标的过程227

图5-6 两个目标和一个结果251

图6-1 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模式282

图7-1 衔接性示意图294

图7-2 六种课程组织型态301

图7-3 基本的课程组织型态302

图7-4 各种课程组织型态302

图7-5 学制与课程组织型态302

图7-6 相关课程309

图7-7 融合课程310

图7-8 广域课程312

图7-9 扩大学生世界观的课程345

图8-1 课程的研究发展模式351

图8-2 史铁克的外貌模式369

图8-3 普罗佛斯的差距模式371

图9-1 课程的层面及其关系397

图9-2 教育人员对革新的态度412

图9-3 管理模式的架构419

图10-1 国立编译馆组织系统图448

图10-2 国立编译馆的教科书编辑过程449

图10-3 国民中小学教科用书审查作业程序451

图10-4 国立编译馆的教科书印制过程452

图10-5 师大科学教育中心与教育部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组织系统图453

图10-6 师大科学教育中心课程发展流程图455

图10-7 台湾省国民学校教师研习会组织系统459

图10-8 台湾省国民学校教师研习会课程发展流程462

图10-9 国立教育数据馆组织系统464

图11-1 课程取向侧面图495

图11-2 运用研究发现的程序503

图11-3 接受模式514

图11-4 互动模式514

图11-5 个别化课程的设计架构516

图11-6 内容图示例525

图11-7 概念的阶层527

表次一览25

表1-1巴比特的主要教育目标分析举隅25

表5-1 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200

表5-2 情意领域的目标分类(二)203

表5-3 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205

表5-4 情绪领域的目标分类(二)208

表5-5 非专门性的实际活动213

表5-6 高中生物科教学目标双向分析表239

表5-7 赞成及反对使用行为目标的理由244

表7-1 教学单元的组织要素290

表8-1 各种课程评鉴途径360

表9-1 课程实施的层次407

表9-2 教师对个别指导教学的实施层次410

表9-3 课程实施者在不同观点下的参与角色420

表10-1 师大科学教育中心十年课程发展计划456

表11-1 关键人物的重要性比较497

1991《课程设计》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政杰著 1991 东华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995 PDF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995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999 PDF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999
新课程·新设计( PDF版)
新课程·新设计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1993 PDF版)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
1993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997 PDF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997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993 PDF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993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995 PDF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995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课题及指南(1990 PDF版)
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课题及指南
1990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锅炉课程设计(1991 PDF版)
锅炉课程设计
1991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990 PDF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990 北京:蓝天出版社
云南农村致富经验汇编(1986 PDF版)
云南农村致富经验汇编
1986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999 PDF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995 PDF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995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986 PDF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986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993 PDF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993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