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基础》
作者 | 钟启泉主编 编者 |
---|---|
出版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587 |
出版时间 | 199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32826473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692184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总序钟启泉本卷前言钟启泉2
第一编 课程研究方法论2
第一章 课程研究方法论(上)2
第一节 课程研究方法论的演进2
一 以理论构想为主的演绎型研究范式2
目录2
二 以修订方法为主的准演绎型研究范式5
三 以实证科学方法为依据的归纳型研究10
四 归纳与演绎的结合——以综合方法为依据的研究12
五 课程研究的后现代范式15
一 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16
第二节 现代“课程开发”的课题与方略16
二 课程开发的方略21
三 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的课题26
第三节 知识论研究与课程30
一 知识·知识观·知识教育30
二 “知识范围”论与“知识阶段”论研究38
三 “知识生成”论与“知识特征”论研究44
第四节 学力与课程——以日本的学力说为例50
一 战后日本的学力论争与学力说的演进51
二 日本学力模型研究的特征与意义59
一 社会认识与社会学科66
第一节 学科论与课程——以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为例66
第二章 课程研究方法论(下)66
二 自然认识与自然学科79
第二节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96
一 教育内容的社会学探究96
二 课程社会学的研究99
第三节 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111
一 比较课程研究的动向112
二 国际机构的课程研究116
三 比较课程研究的案例124
第三章 素质与教育传统的嬗变131
一 东西方的人性假设132
第一节 素质与人性132
二 德性与素质134
第二节 希腊教育的理想135
一 早期希腊教育135
二 希腊新教育的实践136
三 希腊教育思想中的素质理念137
第三节 古希腊教育理想的传播与变革141
一 罗马人的人道教育141
二 宗教与道德主义的教育模式144
三 人文主义的教育模式146
四 科学主义的教育模式150
一 教育的功利取向155
第四节 功利教育与文凭社会155
二 文凭社会的兴起159
第四章 国民素质观的形成与现代课程的演进163
第一节 现代化、现代人与现代课程163
一 何谓“现代化”163
二 何谓“现代人”165
三 现代学校课程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67
第二节 现代国民素质的构想与现代学校课程的雏形169
一 普及义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之一169
二 变革学校课程——造就现代国民的实质性措施171
第三节 现代课程的三大板块及其功能174
一 理科课程与增强国力175
二 实用性课程与生活准备177
三 人文、社会课程与培养现代国民179
四 现代课程的历史继承与变革问题181
第四节 课程现代化的不同道路及其反思183
一 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与知识的流向183
二 工业化先行者的“嬗变”的课程185
三 殖民地的“输入”的课程186
四 “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引进”的课程188
五 现代课程的移植与适切性问题189
第五章 知识观的转变与学校课程的回应193
第一节 对知识真理性的质疑193
一 IB课程结构中的“知识论”200
第二节 知识论——一门培养求知者的新型课程200
二 “知识论”的课程目标202
三 “知识论”的课程内容206
四 “知识论”的教学特色216
五 “知识论”的革新意义217
第三节 信息化社会与教育219
第六章 现代课程的社会功能:批判与反思223
第一节 对“技术理性”的批判224
第二节 对“功利主义”的批判232
第三节 对“权威主义”的批判239
第四节 人的解放:永恒的主题——兼议国内的“素质教育”热248
第一节 多元文化教育264
一 文化多元论与教育264
第二编 “全球教育”视野中的课程开发264
第七章 多元文化论与课程264
二 多元文化教育的世界性发展266
三 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270
第二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274
一 多元文化教育274
二 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277
第三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关键词与指针285
一 多元文化教育的八个关键词285
二 多元文化教育的指针289
第四节 围绕多元文化教育的论争298
一 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批判与反批判298
二 两难问题:“隔离”还是“融合”300
三 多元文化教育:双刃的剑302
第八章 地球市民论与课程303
第一节 国际理解教育303
一 国际理解教育的源流303
二 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305
三 新的国际理解教育——地球社会教育308
一 “世界学习”的历史315
第二节 世界学习315
二 “世界学习”的目标316
三 “世界学习”的课程321
第三节 开发教育329
一 开发教育的历史329
二 开发教育的目标332
三 开发教育的课程334
第四节 地球社会教育的理论与展开——以社会科教育为中心345
一 社会科教育的历史345
二 开拓21世纪的社会科教育347
三 地球社会教育理论的创造性课题351
一 环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61
第一节 环境教育的概念361
第九章 环境教育论与课程361
二 环境教育的基本概念365
第二节 环境教育的课程发展368
一 环境教育课程的目的与目标368
二 环境教育课程的基本组织模式373
三 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80
第三节 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389
一 问题探讨法389
二 模拟法393
三 户外考察法396
第十章 评价与课程评价402
第三编 课程评价402
第一节 评价与课程评价403
一 什么是评价(evaluation)404
二 课程评价(curriculum evaluation)410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面面观414
一 课程评价的方法414
二 课程评价的角色418
三 课程评价的角度422
四 课程评价与课程目标问题424
五 课程评价强调的一些侧重点426
六 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431
一 课程评价的功能434
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功能与对象434
二 课程评价的对象436
第四节 课程开发的阶段及其评价441
一 课程计划阶段442
二 课程设计阶段445
三 课程实施与评价452
第十一章 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461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计划463
一 评价目标的确定464
二 评价任务的确定467
三 受评价影响者470
四 影响评价的环境因素471
五 评价的关键问题分析472
六 评价的可行性问题473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设计476
一 设计评价中考虑的几个重要问题476
二 课程评价设计包括一些什么480
三 怎样构造一个好的课程评价设计481
四 怎样识别一个好的课程评价设计484
第三节 课程评价模式问题489
一 技术性范式的课程评价模式494
二 实用性范式的课程评价模式504
三 批判性范式的课程评价取向512
四 综合性范式的课程评价模式514
第十二章 课程评价的实施与总结518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信息获得520
一 课程评价的信息类型与要求521
二 信息获得方法与过程530
三 信息获得新手段与技术535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信息存储539
一 课程评价信息存储问题539
二 课程评价信息存储的新手段与技术542
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信息处理545
一 数据类型的资料处理545
二 非数据类型的资料处理553
三 如何解释分析的结果556
第四节 课程评价的报告557
一 课程评价的报告接受者558
二 课程评价报告的内容559
三 课程评价的报告技术561
第五节 课程评价的评价565
一 怎样应用元评价566
二 谁来进行元评价569
三 使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一个评价569
四 如何应用元评价的标准572
主要参考文献574
1998《课程设计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钟启泉主编 1998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程序设计基础
- 1958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
- 1984
-
- 机械力学与设计 机械设计 上
- 1977
-
- 程序设计基础
- 1983
-
- 程序设计基础
- 1978
-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 1994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
- 199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程序设计基础
- 1983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 BASIC程序设计基础
- 1986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 BASIC程序设计基础
- 1988 中国矿业学院出版社
-
-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
- 1984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
- 1986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 程序设计基础
- 1985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BASIC程序设计基础
- 1980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 COBOL程序设计基础
- 1983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