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及检验》求取 ⇩

第一篇基础免疫学3

第一章绪言3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3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3

一、经验时期4

二、实验研究时期4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4

第三节免疫学现状与展望6

一、基础免疫学6

二、临床免疫学7

第四节免疫学与医学检验8

一、传统免疫学检验8

二、现代免疫学检验8

第五节 免疫学检验在医学检验中的位置及学习方法9

第二章抗原10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10

第二节抗原的性质10

一、异物性10

二、理化特性10

三、特异性11

第三节抗原的种类13

一、根据抗原性能分类13

二、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14

三、根据T细胞依赖性分类14

四、根据种系发生分类14

第四节医学上的重要抗原物质15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15

二、血型抗原15

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15

四、肿瘤抗原15

五、免疫血清16

六、其他抗原16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17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7

一、基本结构17

二、肽链功能区19

三、水解片段20

四、链及分泌片20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20

一、结合抗原20

二、激活补体21

三、亲细胞作用21

四、调理作用22

五、膜传递作用22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22

一、同种型23

二、同种异型23

三、独特型23

第四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24

一、IgG25

二、IgA25

三、IgM26

四、IgD26

五、IgE27

第五节免疫球蛋白的基因与生物合成27

一、形成抗体的组织细胞27

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过程28

三、编码Ig00000的结构基因和抗体多样性的起源28

附表:免疫球蛋白的种系进化30

第四章补体系统31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31

一、补体组分的命名31

二、补体组分的理化性质31

三、补体的分子结构32

第二节补体的活化及调节34

一、补体的活化34

二、补体系统活化的调节38

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及意义39

一、溶细胞作用39

二、调理作用39

三、中和与溶解病毒作用39

四、炎症介质作用40

五、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40

第五章免疫系统41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41

第二节免疫器官41

一、中枢免疫器官42

二、外周免疫器官44

第三节免疫细胞47

一、淋巴样细胞47

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52

三、其他免疫细胞53

第四节免疫细胞因子54

一、细胞因子的种类与性质54

二、免疫调节性因子55

三、免疫效应因子55

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57

第一节 概念57

第二节 小鼠的MHC——H-2系统57

第三节人类的MHC——HLA系统58

一、HLA的基因结构及其产物58

二、HLA的多态性与家系遗传61

第四节MHC的重要意义62

一、MHC与器官移植的关62

二、MHC与免疫应答62

三、MHC与疾病的关系63

四、HLA与法医学和人类学的关系65

第七章免疫应答66

第一节概述66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特点及类型66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66

第二节体液免疫应答68

一、对胸腺非依赖性抗原的应答68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69

三、抗体的免疫效应69

第三节细胞免疫应答71

一、炎症反应71

二、特异性细胞毒效应71

三、免疫调节作用72

第四节免疫应答的调节73

一、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74

二、白细胞介素的作用74

三、人工调节75

第八章变态反应78

第一节 概述78

第二节Ⅰ型变态反应78

一、发生机制79

二、常见疾病81

第三节Ⅱ型变态反应81

一、发生机制81

二、常见疾病82

第四节Ⅲ型变态反应83

一、发生机制83

二、常见疾病85

第五节Ⅳ型变态反应85

一、发生机制85

二、常见疾病86

第六节 各型变态反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86

第七节防治原则87

一、脱敏注射87

二、减敏疗法87

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87

四、阻止活性介质的释放88

五、对抗活性介质的作用88

第九章免疫学应用89

第一节免疫学预防89

一、人工主动免疫89

二、人工被动免疫90

三、人工免疫的注意事项91

第二节免疫学治疗91

一、特异性抗体疗法91

二、非特异性免疫调节92

三、人工免疫抑制93

四、替代疗法与免疫重建93

第三节免疫学检验93

一、免疫学检验的技术类型94

二、免疫学检验的实际应用95

第二篇免疫学技术99

第十章免疫血清制备及免疫球蛋白纯化99

第一节免疫原的制备99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99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99

三、半抗原免疫原的制备101

四、免疫佐剂102

第二节抗血清的制备与保存103

一、动物准备103

二、免疫方法103

三、动物采血法104

四、血清的分离与保存104

第三节免疫血清的纯化与鉴定105

一、免疫球蛋白的分离与纯化105

二、抗体特异性纯化105

三、免疫血清的鉴定105

第四节单克隆抗体技术106

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及特点106

二、杂交瘤技术的原理107

三、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107

四、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前景107

第十一章抗原抗体反应109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109

一、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力109

二、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110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11

一、特异性111

二、按比例111

三、可逆性111

四、阶段性113

第三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113

一、抗体113

二、抗原114

三、电解质114

四、酸碱度114

五、温度114

第四节 血清学反应的种类114

第十二章沉淀反应116

第一节液相沉淀反应116

一、絮状沉淀试验116

二、环状沉淀试验116

第二节凝胶扩散试验117

一、双相扩散试验117

二、单相扩散试验118

第三节凝胶免疫电泳120

一、对流免疫电泳120

二、火箭免疫电泳120

三、免疫电泳121

四、其他免疫电泳技术122

第十三章凝集反应124

第一节直接凝集试验124

一、玻片凝集试验124

二、试管凝集试验124

第二节间接凝集试验125

一、载体及其处理方法126

二、间接血凝试验126

三、反相间接凝集试验127

四、间接凝集抑制试验128

第三节其他凝集试验128

一、抗球蛋白试验128

二、协同凝集试验129

三、冷凝集试验130

四、嗜异性凝集试验131

第十四章补体测定与补体结合试验132

第一节 概述132

第二节总补体活性测定133

一、补体50%溶血的原理133

二、溶血素的滴定133

三、检测方法及意义133

第三节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135

一、C4活性测定(氨溶血法)135

二、B因子活性测定(溶血法)135

三、各成分含量的测定(单扩散法)136

第四节补体结合试验136

一、原理和类型136

二、抗原与抗体的滴定137

三、补体的滴定139

四、溶血检查法139

五、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140

第十五章免疫荧光技术141

第一节概述141

一、荧光现象141

二、荧光色素142

三、荧光检测仪器143

第二节免疫荧光显微技术145

一、基本原理与类型145

二、荧光抗体的制备146

三、基质标本的制作148

四、荧光显微镜检查149

第三节其他免疫荧光技术150

一、荧光偏振免疫测定150

二、荧光淬灭法150

三、免疫荧光定量150

四、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151

第十六章酶标记免疫技术152

第一节概述152

一、基本原理及技术类型152

二、酶的种类、来源及纯化153

三、酶标抗体的制备153

四、底物及其显色特点154

第二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55

一、LLISA的方法及类型155

二、ELISA的技术要点156

三、ELISA的实际应用157

第三节其它酶标记免疫技术158

一、酶免疫组化技术158

二、斑点-ELISA技术159

三、酶免疫电泳160

第十七章放射免疫技术161

第一节概述161

一、基本原理及类型161

二、抗原与标准品的准备162

三、特异性抗体的制备与鉴定163

四、放射性标记物的制备163

第二节放射免疫分析165

一、实验方法165

二、临床应用166

第三节其他放射免疫技术167

一、免疫放射测定167

二、固相放射免疫分析168

第十八章发光免疫技术、生物素—亲和素技术和免疫转印技术169

第一节发光免疫技术169

一、基本原理169

二、方法类型170

三、技术要点与影响因素170

四、实际应用172

第二节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技术172

一、基本原理173

二、技术类型173

三、技术要点与影响因素174

四、实际应用175

第三节免疫转印技术175

一、基本原理175

二、基本方法与步骤175

三、免疫转印中的一些技术问题176

四、免疫转印技术的应用177

第十九章淋巴样细胞分离及计数技术178

第一节淋巴样细胞分离技术178

一、密度梯度离心法178

二、吸附分离法179

三、其它分离方法180

第二节淋巴样细胞的保存及活力测定181

一、冷冻保存技术181

二、细胞活力测定182

第三节T淋巴细胞计数182

一、E花环试验182

二、酸性α-醋酸萘酯酶测定183

三、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183

第四节B淋巴细胞计数183

一、EA花环试验184

二、EAC花环试验184

三、B细胞Smlg检测184

第二十章淋巴样细胞功能测定186

第—节淋巴细胞转化试验186

一、形态学检测法186

二、3H-TdR掺入法187

第二节淋巴样细胞细胞毒试验188

一、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试验188

二、K细胞的细胞毒试验189

三、NK细胞的细胞毒试验189

第三节B细胞功能的检测189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189

二、溶血空斑形成试验190

第四节淋巴因子的检测190

一、移动抑制试验191

二 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192

三、白细胞介素2的检测192

四、抑制因子的检测193

第二十一章吞噬细胞检测技术194

第一节吞噬细胞的收集方法194

一、密度分离法194

二、腹腔渗出法195

三、斑蟊敷贴法195

第二节 趋化运动的检测195

第三节吞噬功能检测196

一、微量白细胞吞噬试验196

二、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测定197

第四节细胞内杀伤能力的检测197

一、白细胞杀菌试验197

二、NBT还原试验198

第五节吞噬细胞检测的其它方法198

一、体液溶菌酶测定198

二、巨噬细胞表面受体的检测199

三、血液学相关的测定方法199

第二十二章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与实验室管理200

第一节免疫学检验的标准化200

一、生物制品的标准品和参考制品200

二、常用几种标准品的标准化201

第二节常见免疫学试验的质量控制202

一、沉淀试验202

二、凝集试验203

三、补体结合试验203

四、免疫荧光技术204

五、放射免疫测定205

第三节 质量控制的计算方法206

第四节免疫学实验室管理常识208

一、免疫学检验的规则208

二、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208

三、免疫学检验的器材209

四、免疫学检验的化学试剂209

五、实验试剂的配制209

六、细胞免疫学检验210

七、免疫学检验的仪器210

第三篇免疫性疾病及其检测213

第二十三章变态反应病213

第一节概述213

一、概念213

二、类型213

三、临床特点214

第二节皮肤试验214

一、试验类型及方法214

二、结果判定与分析215

三、实际应用与评价216

第三节IgE的检测216

一、血清总IgE的测定217

二、血清特异性IgE的测定217

三、细胞结合性IgE的测定218

第四节免疫复合物的检测218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219

二、组织中免疫复合物的检测222

三、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222

第五节其他检测方法223

一、嗜碱性粒细胞计数223

二、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测223

三、激发试验223

第二十四章免疫缺陷病225

第一节概述225

一、概念及分类225

二、发生机制225

第二节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227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227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230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的检测230

一、血细胞分类计数230

二、活体组织检查230

三、吞噬细胞检测231

四、补体系统的检测231

五、T淋巴细胞检测232

六、B淋巴细胞检测232

第二十五章免疫增殖病234

第一节免疫增殖病的概念及分类234

一、胸腺增殖234

二、淋巴样细胞增殖234

三、非淋巴样免疫细胞增殖235

四、丙种球蛋白病235

第二节丙种球蛋白病的特点235

一、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235

二、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237

三、其他丙种球蛋白病238

第三节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238

一、蛋白质区带电泳239

二、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测定239

三、免疫球蛋白分类鉴定240

四、本周氏蛋白的检测241

五、冷球蛋白的检测242

第二十六章自身免疫病243

第一节概述243

一、自身免疫病的概念243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243

三、自身免疫病的特征243

第二节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244

一、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244

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246

第三节各种自身免疫病及其检测248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248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250

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251

四、重症肌无力252

五、其他自身免疫性相关疾病253

第二十七章肿瘤免疫256

第一节肿瘤抗原256

一、肿瘤抗原的特异性256

二、肿瘤抗原与诱发因素257

第二节肿瘤与宿主的免疫相关性258

一、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258

二、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260

第三节肿瘤的免疫检测及免疫疗法261

一、肿瘤相关抗原的检测261

二、宿主免疫状态的检测262

三、肿瘤的免疫治疗263

第二十八章移植免疫265

第一节移植的类型与移植物种类265

一、移植类型265

二、移植物种类265

第二节移植排斥反应及其监测266

一、移植抗原266

二、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266

三、排斥反应的类型267

四、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268

第三节供者选择269

一、ABO血型配合试验269

二、淋巴细胞毒配合试验269

三、血清学HLA配型269

四、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270

五、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270

第四节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措施271

一、免疫抑制的应用271

二、移植前输血272

三、单克隆抗体的应用272

四、免疫增强作用272

重点词汇索引(中英文对照)273

1992《临床免疫学及检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廷彬主编;彭大才,王克智,尹学念副主编 1992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