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和数学的比较 物理学基础的抽象化》求取 ⇩

第一章基础理论的价值和基本问题1

1·1 比较最终落实于抽象实验1

1·2 我们对实验了解仍极肤浅3

1·3 实验应占多高地位4

1·4 物理学和数学比较前的说明6

1·5 比较1:工具精确化和最终图象破产(上)8

1·6 比较1:工具精确化和最终图象破产(下)12

1·7 比较2:实验理论和自然界理论的区别15

1·8 比较3:计算的能行性和实验的能行性18

1·9 比较4:物理学想象力和实验规则(上)20

1·10 比较4:物理学想象力和实验规则(下)25

1·11 从四个比较得到的收获29

第二章坏实验理论背后是坏物理学31

2·1 缺陷对发展物理学至关重要31

2·2 坏实验理论背后是坏物理学32

2·3 比较5:数学的严格性和物理学的严格性35

2·4 缺陷一:基本概念被随意删减实质内容39

2·5 比较6:严格性禁止通俗语言定义42

2·6 缺陷二:最基本概念使用通俗语言47

2·7 比较7:排除通俗语言未必就严格51

2·8 缺陷三:物理专有判据的欠缺54

2·9 物质形态的普遍特征不足够56

2·10 比较8: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自知力60

2·11 远实验职业集团日渐得势64

2·12 心理压力和该有的自信心67

2·13 实验理论是最纯洁的领域69

2·14 比较9:推理回归数学和实验被逐出物理学71

2·15 本章小结74

第三章实验理论的特点和应遵循的科学原则77

3·1 比较10:不应指望结构相同77

3·2 比较11:不应指望内容奇特81

3·3 比较12:工具理论需要概括力而非想象力84

3·4 表达事实而不是创造假说87

3·5 诚实是应遵从的职业准则89

3·6 不该用带物理解释的数学家定义90

3·7 严格化抽象实验理论的轮廓93

第四章实验的三个基本定义95

4·1 对本章内容的预先说明95

4·2 实际实验、真实验和假想实验的区别性定义96

4·3 比较13:严格性和日常语言的使用98

4·4 广义实验和数值实验100

4·5 比较14:数学家怎样把计算抽象化102

4·6 实验的定义106

4·7 对象和它的两个普遍类110

4·8 比较15:数学家怎样处理原始定义的直观涵义112

第五章物理学的永恒真理—抽象实验公理和规则(上)115

5·1 应从狭隘的专业方法转到普遍科学方法115

5·2 比较16:数学和物理学的永恒真理117

5·3 比较17:最深刻的原理是最简单的119

5·4 公理组Ⅰ:基础公理122

5·5 对公理组Ⅰ的说明123

5·6 公理组Ⅱ:能行实验、广义实验和自然界理论的关系公理125

5·7 对公理组Ⅱ的说明128

5·8 公理组Ⅳ:物理陈述的“真”的公理130

5·9 公理组Ⅳ的说明和实验系统的非演绎性132

5·10 比较18:科学化程度偏低在“真”的处置上134

第六章物理学的永恒真理—抽象实验公理和规则(下)139

6·1 比较19:系统的全部应有结果不一定来自演绎139

6·2 规则Ⅱ:普遍能行实验类的类特征导出规则141

6·3 比较20:学科原理多由学科归纳产生142

6·4 比较21:数学和物理学里的归纳145

6·5 公理Ⅲ—3149

6·6 公理Ⅳ—3150

6·7 关于实验公理的一些结论(上)151

6·8 关于实验公理的一些结论(下)152

第七章实验标准和参照系155

7·1 比较22:认真总使过份美好方案破产155

7·2 使实验标准抽象化的原则158

7·3 能行实验类标准的第一类特征161

7·4 能行实验类标准的第二类特征162

7·5 对第二类特征的说明165

7·6 能行实验类标准的第三类特征167

7·7 时空标准参照系的抽象化定义169

7·8 爱因斯坦和柏格曼的参照系的缺陷171

7·9 比较23:数学家也不敢把不能行的东西当作基础173

7·10 应使参照系概念回到能行性上来177

第八章抽象能行实验的分类180

8·1 比较24:分类的理论价值180

8·2 抽象实验分类的分离特征182

8·3 直接实验类和间接实验类183

8·4 可直接化实验类和片面实验类184

8·5 宏观递归实验类186

8·6 微观实验和宏观实验的类属187

8·7 微观实验分类的归纳产生188

8·8 现代物理学家和古典物理学家的区别194

第九章原有参照系和微观物理学的不完全性197

9·1 诚实是做实验学问的第一要旨197

9·2 比较25:数学的不可判定性和物理的不可检验性199

9·3 半能行参照系和事件的定义202

9·4 原有参照系和原有实验室系统203

9·5 不可检验性和不完全性的定义205

9·6 微观物理理论的不完全性206

9·7 比较26:数学的和物理学的不完全性207

9·8 能行量和原有量的对应211

9·9 爱因斯坦的完全性概念不触及灵魂215

第十章物理学家的坏习惯218

10·1 基础物理学面临崩溃亟需反省218

10·2 批评要落在赤裸裸的要点上219

10·3 坏习惯一:把基础推给哲学和数学221

10·4 坏习惯二:在乏数据领域放纵空想224

10·5 坏习惯三:轻视严格性226

10·6 反省的小结227

第十一章物理学家应向现代数学学习的思想精华229

11·1 仅知道使用数学范例的时代已经过去229

11·2 几千年数学的思想精华:抽象和能行232

11·3 精华三:工具包含于基础并要精确化234

11·4 精华四:系统的等价类和成员范围236

11·5 精华五:对绝对形象的否定239

11·6 现代物理学的科学水平比数学落后了多远243

11·7 物理学和数学的价值观245

11·8 爱因斯坦的物理思想是老古董吗249

11·9 物理学家是“叶公”吗又“龙”是什么253

第十二章实验室和实验室系统间的关系256

12·1 比较27:数学重建的教训和物理学基础的建立256

12·2 基本技术方法仍是抽象化和分类259

12·3 最普遍的实验室系统类260

12·4 实验室的等价类263

12·5 能行实验室的子类264

12·6 不等价实验室间的关系266

12·7 关于不等价实验室的假说268

12·8 物理学家纵容江湖假说的时代应结束了269

第十三章希尔伯特第6问题的物理学公理化问题的解273

13·1 希尔伯特第6问题和它的研究现况273

13·2 澄清一:原文那些内容有实质意义276

13·3 澄清二:希尔伯特等人工作的偏向和障碍279

13·4 澄清三:欧几里得模式和拓扑学模式282

13·5 澄清四:第6问题的题意是什么284

13·6 第6问题的难点和对改题主张的批评289

13·7 第6问题的逼近式分解和解题方案292

13·8 物理学公理的存在性294

13·9 比较28:物理学基础和数学基础的相似结构296

13·10 关于比较的感想300

附录抽象实验和希尔伯特第6问题303

1994《物理学和数学的比较 物理学基础的抽象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博文著 1994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物理化学中的数学(1987 PDF版)
物理化学中的数学
1987 北京:科学出版社
数学与物理基础(1991 PDF版)
数学与物理基础
1991 北京:农业出版社
理化中的基础数学(1985 PDF版)
理化中的基础数学
1985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氚的物理和化学(1991 PDF版)
氚的物理和化学
1991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物理学的基础(1964 PDF版)
物理学的基础
1964 北京:商务印书馆
物理化学基础  上(1959 PDF版)
物理化学基础 上
1959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物理学的挑战  物理学的前沿和基础课题选(1991 PDF版)
物理学的挑战 物理学的前沿和基础课题选
1991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984 PDF版)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1984 北京:计量出版社
理科物理化学基础(1981 PDF版)
理科物理化学基础
1981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基础物理中的数学方法(1999 PDF版)
基础物理中的数学方法
1999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活性中心理论的物理和数学基础(1958 PDF版)
活性中心理论的物理和数学基础
1958 北京:科学出版社
力学的物理基础(1980 PDF版)
力学的物理基础
198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炼钢过程的物理化学基础(1981 PDF版)
炼钢过程的物理化学基础
1981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基础物理化学(1992 PDF版)
基础物理化学
1992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物理大地测量的数学基础(1988 PDF版)
物理大地测量的数学基础
1988 北京:测绘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