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求取 ⇩

序王秀杰1

前言傅宝钧3

绪论6

第一编教学改革1

第一章教育思想浅析1

一、科学方法1

二、民主观念3

三、群体意识4

四、思维训练5

五、自学能力6

六、教书育人7

第二章教改的指导思想10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10

二、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2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15

第三章教改经验21

一、在学生中制造教改的舆论,把教师的意向变成全体学生的意向22

二、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的个人前途服从阶级的前途23

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大无畏的革命胆略25

四、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27

五、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30

第四章教改的直接目的33

一、改革教育33

二、开放教育35

三、协同群体38

四、德育为本39

五、调整需要41

六、自我完善43

第五章教改的主要环节46

一、对民主化与科学化的认识46

二、实施教学民主化50

三、实施教学科学化55

第六章教改的宗旨60

一、绘制蓝图60

二、打牢基础62

三、构筑框架65

四、亲自动手66

五、卓越的贡献69

第二编塑造新人72

第七章培育学生的非智力因素72

一、理想的动力作用72

二、情感的动力作用74

三、意志的动力作用76

四、性格的动力作用78

第八章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83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83

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87

三、培养学生的记忆力89

四、训练学生的思维力91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93

第九章引入气功,加速开发学生智力97

一、魏书生怎样想到气功97

二、气功对人脑功能的作用100

三、气功对人体功能的作用103

四、魏书生教授学生气功的目的106

第十章育人精神109

一、执著地坚持教书必须育人109

二、面对全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潮,敢于坚持教书必须育人111

三、育人目标主要是培养普通人113

第十一章育人艺术117

一、自我分析118

二、启迪欲望120

三、反复实践121

四、养成习惯123

第十二章育人秘诀126

一、变师生矛盾为互为“助手”127

二、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129

三、变改变别人为改变自己132

四、变互相批评为自我批评135

五、变训斥学生为鼓励学生137

六、变侃侃说教为身体力行138

第三编教育管理142

第十三章管理特点142

一、教育管理的对象与目的142

二、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143

三、教育决策与反馈145

四、教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146

五、教育管理的任务与计划147

六、教育计划的实施与控制149

第十四章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154

一、教学管理目标的特点154

二、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157

三、严格检查、适时调整159

四、忠于自己,训练听说读写能力161

第十五章提高教与学的效率165

一、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165

二、控制无效时间167

三、控制有效时间171

四、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172

第十六章激励原则与方法178

一、激励的基本原则178

二、激励的主要方法181

第十七章转化后进生的技巧189

一、拯救孩子、查清病因189

二、增强信心、辩证施治191

三、严格要求、断其后路194

四、恪守规范、孜孜不倦196

五、加大力度、强化训练200

第十八章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202

一、自我控制203

二、整体控制207

三、制度控制211

四、等级控制214

第四编三个面向219

第十九章面向现代化的典范219

一、变“教书匠”为四化建设明白人219

二、变“应试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222

三、变“授”为“学”224

四、变单纯课本教育为课本与心理学相结合226

五、变单科教育为“五育”并重227

第二十章面向世界的标兵235

一、立足本国,放眼世界235

二、以其之长,补我之短237

三、以其之短,扬己之长240

四、潜心研究,志在改革244

第二十一章面向未来的骄子247

一、培养21世纪的主力军247

二、21世纪将是人类解放自己世纪250

三、21世纪将是美好的社会主义世纪252

四、21世纪的人才观256

第二十二章了解学生、服务学生259

一、普遍性特点及对策259

二、特殊性特点及对策263

三、服务到家265

四、负责到底268

第二十三章对传统教育理论的吸收和改造271

一、魏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态度271

二、对儒法道佛家思想态度275

三、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态度277

四、魏书生的育人思想和人本主义是截然不同的279

五、魏书生对人类教育史所持的态度282

第二十四章旨在创新284

一、教育思想的四维结构285

二、教育管理的四维结构289

三、为师之道291

四、对教学规律的探讨293

五、对魏书生教学理论的研究296

第五编时代精英302

第二十五章人生价值观302

一、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302

二、人生价值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之一304

三、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命质307

四、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对立统一308

第二十六章“人性”与“人性论”辨析311

一、困惑的误区311

二、关于“人性”314

三、关于“人性论”320

四、界定标准324

第二十七章分与合的辩证法327

一、分与合是辩证的统一328

二、阶级是历史范畴330

三、当今时代的特点333

四、德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336

五、多吸收,少批判337

第二十八章自我修养340

一、改变自己,是他思想的基础340

二、理想社会,是他奋斗的目标343

三、榜样、楷模,是他前进的动力345

四、平等观念,是他做人的标准347

五、无私奉献,是他人生的目的350

六、战胜困难,是他人生的乐趣351

第二十九章自强不息精神357

一、今天比昨天更新357

二、善于比359

三、粉笔生涯的苦与乐363

四、笑对人生365

五、抓住今天、抓住即刻366

第三十章时代的典型369

一、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370

二、敢冒风险,改革创新373

三、实事求是,顽强拼搏374

四、解放思想,勇往直前376

五、标新立异,做时代新人379

第六编特选续编383

第三十一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具体方法383

一、画语文知识树法383

二、自学整册教材法385

三、自学一类文章法387

四、自学一篇文章法389

五、划分文章层次法390

六、归纳中心思想法392

七、分析文章写作特点法393

八、学习词语法395

第三十二章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具体措施397

一、《班级日报》397

二、学生日记400

三、座右铭与格言402

四、课外书404

五、说明书406

第三十三章六步教学法等范例408

一、六步教学法408

二、学生作业自己留413

三、学生作文自己批414

四、学生考试,试题自己出,试卷自己评417

第三十四章课堂教学艺术419

一、组织教学419

二、设计导语420

三、设计板书421

四、注意教态423

五、说话声音变化424

六、引导想象425

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425

八、请同学猜老师427

九、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428

十、请学生说、读、写429

第三十五章寓德于教432

一、寓育人于讲读课之中432

二、寓育人于作文之中434

三、寓育人于写日记之中436

四、寓育人于课外阅读之中439

五、寓育人于一切活动之中441

第三十六章熔德智体美劳于一炉445

一、体育446

二、美育451

三、劳技452

1995《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玉琛著 1995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思想品德教育研究(1996 PDF版)
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1996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儒家教育思想研究( PDF版)
儒家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1985 PDF版)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
1985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魏埙经济思想研究(1998 PDF版)
魏埙经济思想研究
1998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大学教育思想研究(1987 PDF版)
大学教育思想研究
1987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1988 PDF版)
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
1988 重庆:重庆出版社
恽代英教育思想研究(1993 PDF版)
恽代英教育思想研究
1993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魏源思想研究(1987 PDF版)
魏源思想研究
1987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我们怎样思维  经验与教育(1991 PDF版)
我们怎样思维 经验与教育
1991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1993 PDF版)
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
1993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1993 PDF版)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
1993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1993 PDF版)
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
1993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俞子夷教育思想研究(1993 PDF版)
俞子夷教育思想研究
1993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张謇教育思想研究(1995 PDF版)
张謇教育思想研究
1995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教育思想专题研究(1988 PDF版)
教育思想专题研究
1988 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