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识论引论》
作者 | 陶远华著 编者 |
---|---|
出版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196 |
出版时间 | 1990(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22200502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43150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 导论1
一、理智的困惑: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难题1
“社会测不准”问题2
坐标原点与利益的认识效应问题3
情感信息问题4
描述的模糊性与精确性问题5
社会科学实验问题8
证据问题10
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问题12
政治与认识问题13
“移植问题”13
社会科学理论的合理性问题18
社会科学理论的功能问题20
二、实践的选择:人必须反思自己的社会认识过程22
“全球问题”:人类面临自己的挑战23
新技术革命:“第四要素难题”25
严峻的案例:不可回避的问题26
三、历史的逻辑:认识论发展的具体化趋势28
主体化趋势:从认识的结果转向认识主体28
过程化趋势:从主体认识状态的研究转向认识结果获得过程的研究30
具体化趋势:从对认识论的一般研究转向具体认识领域的研究32
四、艰难的进程: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可能与困难、历史与现状35
可能性的证明35
面临的困难39
社会认识论研究史略39
现状41
理论前提42
研究方法——逻辑结构43
第二章 作为认识客体的社会44
一、逻辑的起点44
客体成立的认识论前提:经验可感性——44
社会是什么46
关于社会感性形式的历史争论49
二、社会客体的感性形式53
“实践活动”:社会客体的感性形式53
感性形式Ⅰ:实践活动自身的感性结构56
感性形式Ⅱ:实践活动的理性结果67
感性形式Ⅲ:实践活动的感性中介——符号77
三、作为感性形式总和的社会现象及其认识论特征84
社会现象与社会事实84
社会现象的意识参与特征91
社会现象的价值特征97
社会现象变化的高频率特征99
社会现象的非再生性特征101
第三章 社会认识的主体103
一、社会认识主体的形成及其发展逻辑103
社会认识主体与社会互动过程103
社会认识主体发展的逻辑与历史106
二、社会认识主体的认识论特征111
社会认识主体的自我意识特征111
社会认识主体的意识形态特征117
社会认识主体的非理性特征121
三、社会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127
社会主体127
群体主体130
个体主体134
第四章 社会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特殊机制141
一、主客体关系的类型分析141
主客体关系的三种类型:独立型、依赖型、融合型141
社会认识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基本类型144
类型Ⅰ:“切近效应”与“庐山效应”146
问题的深化:中介客体的意义150
类型Ⅱ: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157
二、社会感性认识及其特殊获取方式162
社会感性认识162
感知方式Ⅰ:“问”“答”172
感知方式Ⅱ:感受178
感知方式Ⅲ:体验181
感知方式Ⅺ:内省184
三、社会理性认识及其研究方法189
社会理性认识189
定性研究方法190
定量研究方法192
1990《社会认识论引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陶远华著 1990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
-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认识论
- 1930
-
- 情感认识论
- 1993.11 河南人民出版社
-
- 色彩认识论
- 1977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
- 认识论辞典
- 1984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 新忍经
- 1995 北京:学苑出版社
-
- 怎样认识社会 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
- 1992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教学认识论
- 1988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 社会认识论导论
-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认识论新探
- 1990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辩证认识论
- 1989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 当代认识论导论
- 1990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认识论新论
- 198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接受认识论引论
- 199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进化认识论
- 1994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