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求取 ⇩

一、南极洲和南大洋1

绪论1

二、国外南极考察概况8

三、南极考察的意义20

第一编29

第一章 中国南极考察的酝酿和准备29

第一节 长期酝酿29

第二节 领导机构的建立32

一、派团出访33

第三节 调查研究33

二、请外国南极专家来华访问35

三、选派科技人员到外国南极站学习35

第四节 实施方案38

一、站址的初选38

二、运输工具的准备39

三、建站物资设备的准备40

第五节 决策建议42

一、历史使命45

第一节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一九八五年十二月)45

第二章 中国历次南极考察45

二、首航南极洲52

三、建站和科学考察56

四、载誉归来66

五、南极精神70

第二节 中国第二次南极考察(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一九八七年一月)73

一、维护长城站74

二、科学考察活动75

一、“极地”号首航南极洲78

第三节 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一九八六年十月——一九八七年十二月)78

二、扩建长城站87

三、环球航行归来94

四、越冬考察98

第四节 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一九八八年十一月)99

一、科学考察计划的制订和组队99

二、科学考察计划的实施100

三、长城站的维修102

一、首次东南极考察的准备103

第五节 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一九九○年四月)103

二、驶向东南极洲107

三、中山站崛起112

四、撤离东南极洲117

五、长城站考察队121

六、越冬考察122

第六节 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一九八九年十月——一九九一年二月)124

一、实施“一船两站”方案124

二、中山站二期工程与科学考察128

三、长城站改建与科学考察133

第二编139

第三章 中国南极考察基地139

第一节 长城站139

一、长城站的自然地理概况139

二、长城站的设施与装备141

第二节 中山站150

一、中山站的自然地理概况150

二、中山站的设施与装备152

一、“向阳红10”号和“J121”号158

第四章 南极考察船及其他装备158

第一节 南极考察船158

二、“极地”号160

三、“海洋四”号162

第二节 运输艇163

一、长城系列艇163

二、中山系列艇164

第三节 陆上运输车辆165

一、雪地车165

二、其他车辆165

第五章 航海、通信和气象保障169

第一节 航海保障169

一、大洋航线的选择169

二、南极海域航线的选择171

三、南极海域的航线设计173

四、在南极海域大风浪中的航行175

五、冰区航行177

一、通信保障的主要内容179

第二节 通信保障179

二、通信保障的特点180

三、远程通信方案的选择181

四、通信保障的实施183

第三节 气象保障184

一、组织准备184

二、实施方法185

一、训练基地的自然环境187

第一节 训练基地187

第六章 南极考察队员的训练187

二、训练基地的设施188

第二节 队员训练189

一、集体训练189

二、部门训练191

第七章 中国南极科研机构192

第一节 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192

第二节 中国极地研究所193

二、极地气象研究室195

一、南极研究小组195

第三节 其他南极研究机构195

三、远洋极地室196

四、高山极地海洋气象实验室196

五、南极构造演化研究室197

六、极地地质研究室197

七、极地冰川研究室198

八、极地测绘研究室198

九、高空大气物理研究组199

十、电波传播研究组199

十三、中国地质科学院南极研究中心200

十一、极地与高山地貌研究室200

十二、极地地球物理研究室200

十四、极地和青藏高原地貌与第四纪环境研究组201

第三编205

第八章 南极冰川学、地理学和测绘学205

第一节 冰川学205

一、冰川学研究概况205

二、冰川学研究的主要成果207

一、考察区域与研究内容213

第二节 地貌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变迁213

二、地貌学214

三、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变迁216

四、南极地区晚第四纪环境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反应219

第三节 环境地球化学222

一、长城站地区现代环境地球化学特征222

二、长城站地区的自然环境演变225

三、长城站地区与中国环境演变的对比分析226

一、南极测绘基准的建立227

第四节 测绘学227

二、南极地图的测定229

三、中国南极站至北京的距离和方位229

四、南极特殊工程建筑的施工放样测量230

五、地壳断层形变的研究231

六、冰原研究中的测绘学231

第九章 南极高空大气物理学233

第一节 概述233

第二节 电离层234

一、长城站的电离层观测235

二、极光及其吸收的观测研究239

三、甚低频信号的观测与研究242

四、其他工作245

第三节 哨声和地磁脉动246

一、哨声246

二、地磁脉动现象247

第四节 南极通信250

一、长城站与北京的短波通信250

二、长城站至新乡的短波通信试验251

三、利用长城站进行远距离的短波传播研究254

第十章 南极地球物理学256

第一节 概述256

第二节 地磁研究257

一、概况257

二、观测和研究成果258

第三节 古地磁研究260

一、侏罗纪以前南极洲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261

二、侏罗纪后南极洲从冈瓦纳古陆分离261

三、侏罗纪以来南极洲的古纬度和漂移速度262

四、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263

第四节 重力研究264

一、南极长城站重力基准点国际联测264

二、建立极地重力形变网264

三、长城站地区大地水准面差距和自由空气重力异常的计算266

第五节 地温特征和岩石热物理性质269

一、地温特征269

二、岩石的热物理性质271

三、结果与讨论275

二、初步结果276

一、地震台站和仪器276

第六节 地震观测研究276

第十一章 南极生物学与人体医学278

第一节 南极生物学278

一、潮间带生物278

二、冰雪生物280

三、陆生植物281

四、飞行生物281

五、人类活动对南极生物的潜在威胁282

一、系列演替283

第二节 南极生态学283

二、生态分布284

三、生物生产力285

四、食物链286

第三节 人体医学与保健287

一、人体环境适应性的观察287

二、生理功能和心理变化检测及医学卫生学研究288

第十二章 南极地质与矿产资源295

第一节 概述295

一、东南极前寒武纪变质岩和变质地质的研究297

第二节 地质研究297

二、东西南极过渡带地质的研究299

三、西南极岛弧火山岩和火山作用的研究302

第三节 矿产资源308

一、金属矿产308

二、非金属矿产309

三、南极矿产资源的综合研究311

一、南极气象科学考察与研究的重要性313

第一节 概述313

第十三章 南极气象学313

二、中国南极气象事业的发展314

第二节 气象台站的建设和常规气象业务316

一、长城站气象站316

二、中山站气象台317

三、与南极常规气象业务有关的科学研究318

第三节 天气气候学研究320

一、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320

四、常规气象资料的整理320

二、南极地区的天气形势和环流特征324

三、影响南极地区的极地气旋324

四、南极地区气象要素的周期特征325

五、南半球及南极地区对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326

六、天气预报和应用气象学研究327

第四节 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研究329

一、辐射观测与研究329

二、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的观测与研究330

三、大气化学与大气本底环境的观测与研究331

四、臭氧层的观测与研究332

第一节 概述334

第十四章 南大洋物理海洋学334

第二节 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的研究338

一、水团研究338

二、环流342

第三节 威尔克斯地近海的研究342

一、水文结构和水团划分342

二、研究海区的环流344

一、水团及其来源346

第四节 南设得兰群岛邻近海域的研究346

二、水平环流349

第十五章 南大洋化学海洋学351

第一节 概述351

一、南大洋化学海洋学研究的开始351

二、首次南大洋考察352

三、第二次南大洋考察352

四、第三次南大洋考察352

一、溶解氧353

第二节 海水化学353

五、主要认识353

二、营养盐354

三、化学要素的垂直分布及其营养盐的再生356

四、温度—溶解氧曲线特征358

第三节 环境化学360

一、南大洋海水中的痕量金属360

二、沉积物中的痕量金属363

第四节 有机地球化学364

三、海水中的有机氯农药364

一、可溶有机化合物365

二、不溶有机化合物367

第五节 海洋气溶胶化学368

一、气溶胶的来源368

二、大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69

三、硫、磷、氮的海气交换通量370

四、海洋大气环境370

第六节 生物地球化学371

一、海底沉积物中生物参与下的地球化学过程371

二、海洋中有关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72

三、南大洋近地大气中生命元素循环的研究373

第十六章 南大洋生物学374

第一节 概述374

第二节 微生物375

第三节 浮游生物378

一、微型浮游生物研究378

二、浮游植物研究378

三、浮游动物研究380

一、概述381

第四节 南极磷虾381

二、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384

第五节 底栖生物388

一、分类研究388

二、生态研究391

第十七章 南大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393

第一节 概述393

第二节 南大洋地质学394

一、海底地形地貌研究394

二、海洋沉积学研究396

第三节 南大洋地球物理学400

一、重力异常场的基本特征与分析400

二、地磁场特征分析404

三、构造分区及地质演化史406

四、矿产资源远景评价408

第四编413

第十八章 参加南极洲有关的国际会议413

第一节 参加南极条约协商会议413

一、《南极条约》413

二、历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416

三、参加《南极条约》会议417

第二节 参加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422

第十九章 国际合作与友好交往427

第一节 概述427

第二节 参加、举办国际南极研究学术会议及探险活动430

一、参加国际南极研究学术会议430

二、举办杭州国际南极研究学术讨论会431

三、参加国际横穿南极探险431

一、日本434

第三节 友好交往434

二、澳大利亚436

三、阿根廷437

四、智利439

五、新西兰440

六、乌拉圭440

七、苏联440

八、其他441

结束语442

附录:一、大事记448

二、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守则464

三、南极条约467

四、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章程475

五、南极海豹保护公约485

六、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497

七、保护南极动植物的议定措施518

彩色插图目录527

英文目录535

1994《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 1994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  中(1993 PDF版)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 中
1993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 中(1993年08月第1版 PDF版)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 中
1993年08月第1版
南极考察与探索(1987 PDF版)
南极考察与探索
1987
当代中国的水运事业(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水运事业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人身保险(1993 PDF版)
人身保险
1993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南极考察日记(1985 PDF版)
南极考察日记
1985 北京:气象出版社
当代中国扫盲考察(1999 PDF版)
当代中国扫盲考察
1999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1988 PDF版)
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
1988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海洋事业(1985 PDF版)
当代中国的海洋事业
1985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南极考察记(1981 PDF版)
南极考察记
1981 北京:知识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计量事业(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计量事业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1993 PDF版)
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
1993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测绘事业(1987 PDF版)
当代中国的测绘事业
1987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南极考察与探索(1987 PDF版)
南极考察与探索
1987 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