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求取 ⇩

上编地震工作的发展3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3

第一节 古代文明对地震科学的贡献3

一、丰富的地震史料3

二、世界上第一台地震观测仪器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地震工作8

一、地震调查8

二、地震观测9

三、理论研究14

一、地震研究机构的诞生16

第一节 地震研究机构的设立和地震工作纳入国家规划16

第二章 中国地震事业的新生(一九四九——一九六五年)16

二、地震工作委员会的成立18

三、地震工作纳入国家远景规划20

第二节 工程建设对地震工作的推进21

一、基础地震工作的开展21

二、为工程建设服务25

三、区域地震工作的开创29

第三节 全国地震观测系统的创建33

一、自力更生建设中强地震台网33

二、中苏合作建设基本台网34

三、发展新技术建设区域台网35

四、利用地震观测技术为国防服务36

第四节 地震队伍的建设40

一、开办地震专业短训班40

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41

三、选派人员出国进修43

第三章 地震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44

第一节 地震预报实践的开端44

一、地震预报研究的酝酿与准备44

二、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46

三、邢台地震工作的成就49

一、强震频繁活动的十年53

第二节 地震工作方针的确立53

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确立58

第三节 地震工作队伍的发展与统一59

一、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成立59

二、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61

三、全国地震队伍的统一组建62

四、国家地震局的诞生64

五、群测群防工作的发展65

第四节 地震预报的探索与实践67

一、地震预报科学思路的探讨67

二、地震预报工作初见成效70

三、地震预报工作遭受挫折76

四、十年地震预报探索的反思84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对地震工作的干扰89

第四章 地震事业稳步前进(一九七六——一九八五年)91

第一节 地震工作方针的调整92

一、地震工作重点的转移92

二、地震工作方针的调整95

第二节 地震系统体制的改革96

一、机构与管理体制的改革96

二、地震工作管理制度的改革99

三、地震预报发布规定的确立106

四、地方地震工作的整顿109

第三节 地震科技的现代化建设113

一、地震观测台网的现代化建设113

二、地震通讯网络的建立114

三、地震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115

四、前兆观测仪器的技术改造116

五、仪器标定实验室的建设117

第四节 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化118

一、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清理与研究118

二、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建设129

三、理论与实验研究140

四、地震科技为社会服务143

第五章 学术活动与国际合作149

第一节 学术活动与科学普及149

一、学术组织及其活动149

二、地震科技信息服务与书刊出版157

三、地震科普与宣传160

第二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162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初期的概况162

二、国际学术交流的发展163

三、国际科技合作165

四、参加国际组织及其活动172

五、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175

第六章 地震队伍的发展178

第一节地震专业人才的培养178

一、地震专门教育179

二、地震系统职工教育186

第二节地震科技队伍的成长189

一、一支能战斗的地震队伍189

二、为祖国为人民站岗放哨190

一、台网的建立与发展197

第一节 地震观测197

第七章 地震观测与地震学研究197

下编地震科研的进展197

二、观测技术的进展201

第二节 地震基本参数测定与地震活动性研究206

一、地震参数的测定与资料交换206

二、地震活动性研究211

三、诱发地震的研究216

第三节 历史地震考证与大地震考察220

一、地震史料的考证与研究220

二、大地震的现场考察224

一、震源物理研究概况231

第四节 震源物理研究231

二、有关震源物理的观测研究232

三、有关震源物理的实验研究235

四、有关震源物理的理论研究238

第八章 地震发生的地质环境研究242

第一节 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242

一、深部探测工作发展概况242

二、深部探测研究的结果244

三、地震与地壳深部相关特征的研究246

一、研究概况248

第二节 中国的地震构造研究248

二、中国的地震构造特征250

三、中国地震构造的分区特征253

四、研究中得到的几点认识254

第三节 中国活动断裂研究255

一、历史的回顾255

二、主要研究成果257

三、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260

四、活动断裂带研究的进展261

一、构造应力场263

第四节 地震力源的研究263

二、地震动力源268

第九章 地震前兆与预报方法的探索272

第一节 地震活动图象273

一、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273

二、相关地震274

三、介质参数的变化276

第二节 地壳形变的观测与研究277

一、流动观测与定点观测277

二、连续观测282

三、地壳形变与地震的关系284

第三节 地下水与地震关系的研究285

一、地下水位与地震关系的研究286

二、地下水化学组分与地震关系的研究290

第四节 地磁、地电、重力的观测296

一、地磁观测与震磁关系的研究296

二、地电观测及地电与地震关系的研究301

三、重力观测及重力与地震关系的研究306

第五节 其他前兆现象的研究312

一、地应力(应变)与地震关系的研究312

二、震前地声现象的研究315

三、天文、气象与地震关系的研究319

四、地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的研究323

五、地震前电磁波异常的观测与研究326

第六节 地震综合预报327

一、综合预报的由来与发展327

二、综合预报的内容与思路329

三、综合预报的方法332

第十章 地震烈度鉴定和地震区划336

第一节 工程建设场地基本烈度的鉴定336

一、历史的回顾336

二、国内外大型工程建设场地的烈度鉴定341

第二节 地震区划与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制344

一、地震区划的原则和方法345

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制348

第十一章 地震工程研究的进展354

第一节 震害调查、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355

一、地震灾害调查355

二、震害预测358

三、近场地面运动研究360

四、地震小区划361

第二节 振动实验和强震观测分析363

一、振动实验仪器的试制363

二、强震观测及其数据分析369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研究372

第三节 抗震设计与地震力理论372

二、地基及土工结构的抗震研究375

三、桥和坝的抗震研究376

四、地震力理论研究379

第四节 地震区建筑规范384

一、一九五九年规范草案385

二、一九六四年规范草案386

三、其他抗震规范387

结束语389

后记392

1993《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卫一清,丁国瑜主编 1993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  下(1993 PDF版)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 下
1993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 中(1993年08月第1版 PDF版)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 中
1993年08月第1版
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上(1992年10月第1版 PDF版)
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上
1992年10月第1版
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  上(1992 PDF版)
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 上
1992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水运事业(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水运事业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人身保险(1993 PDF版)
人身保险
1993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1988 PDF版)
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
1988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海洋事业(1985 PDF版)
当代中国的海洋事业
1985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计量事业(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计量事业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计划生育事业(1992 PDF版)
当代中国的计划生育事业
1992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测绘事业(1987 PDF版)
当代中国的测绘事业
1987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  中(1993 PDF版)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 中
1993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1988 PDF版)
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
1988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  上(1993 PDF版)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 上
1993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