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植物学 第3分册》
作者 | П.А.金杰里,Л.В.库德里亚绍夫著;傅子祯译 编者 |
---|---|
出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832 |
出版时间 | 1957(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13010·28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3946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三分册目次441
第二篇 植物分类学441
绪论441
第一单元 下等植物450
第一章 鞭毛有机体(Flagellata)452
第二章 细菌门(Bacterla)454
第三章 蓝藻门(Cyanophyta)463
第一节 藻类植物463
第二节 蓝藻门464
第一节 绿藻的一般特征468
第四章 绿藻门(Chlor6phyta)468
第二节 等毛藻纲(Isokontae)472
1.团藻目(Volvocales)472
2.原球藻目(Protococcales)478
3.绿藻目(Ulothrichales)479
4.管状藻目(Siphonales)482
第三节 接合藻纲(Conjugatae)484
第四节 轮藻纲(Charophyta)486
第五章 矽藻门(Bacillariophyta或Diatomeae)487
第六章 褐藻门(Phaeophyta)490
第七章 红藻门(Rhodophyta)493
第一节 藻类植物的生态学类别494
第八章 有关藻类植物的几个问题494
第二节 藻类植物的起源498
第九章 黏菌门(Myxophyta)499
第十章 真菌门(Fungi)502
第一节 真菌的一般特征502
第二节 古生菌纲(Archimycetes)509
第三节 藻菌纲(Phycomycetes)511
1.卵菌目(Oomycetales)511
2.接合菌目(Zygomycetales)514
第四节 子囊菌纲(Ascomycetes)516
1.原囊菌目(Protascales)519
(一)无子实体子囊菌亚纲519
(二)有子实体子囊菌亚纲520
2.麴菌目(Plectascales)520
3.被子囊菌目(Perisporiales)522
4.核菌目(Pyrenomycetales)523
5.盘菌目(Discomycetes)525
第五节 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527
(一)无隔担子菌亚纲(Holobasidiomycetes)530
1.伞菌目(Hymenomycetales)530
(二)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es)534
2.黑穗菌目(Ustilaginales)534
(1)黑穗菌科(Ustilaginaceae)535
(2)腥黑穗菌科(Tilletiaceae)537
3.锈菌目(Uredinales)538
第六节 半知菌纲(Fungi imperfecti)540
第七节 真菌生物学的基本特征541
第八节 真菌的经济意义543
第十一章 地衣门(Lichens)545
第二单元 高等植物553
第十二章 颈卵器植物门(Archegoniatae)有性世代优势颈卵器植物亚门556
第一节 苔藓纲(Bryophyta)556
(一)苔亚纲(Hepaticae)557
1.地钱目(Marchantiales)557
(二)藓亚纲(Musci)564
2.真藓目(Bryales)565
3.水藓目(Sphagnales)566
第二节 苔苏纲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569
第十三章 无性世代优势颈卵器植物亚门570
第一节 石松纲(Lycopsida)571
第二节 木贼纲或楔叶纲(Sphenopsida)579
第三节 真蕨纲(Pteropsida)584
第四节 有关蕨类植物的几个问题588
1.石松纲、木贼纲和真蕨纲的发育周期588
2.现代植被中的“蕨类植物”588
3.“蕨类植物”的地质历史589
第五节 裸蕨纲(Psilopsida)594
第六节 裸蕨纲和卷柏属等等类型对于系统发生分类学的意义596
第七节 裸子植物纲(Gymnospermae)597
1.导言597
2.种子蕨目(Pteridospermae)598
3.苏铁目(Cycadales)600
4.本内苏铁目(Bennettitales)601
5.苛得狄目(Cordaitales)601
6.银杏目(Ginkgoales)603
7.松杉目(Coniferales)605
(1)紫杉科(Taxaceae)605
(2)杉科(Taxodiaceae)606
(4)松科(Pinaceae)607
(3)南美松科(Araucariaceae)607
(5)柏科(Cupressaceae)612
8.买麻藤目(Gnetales)614
第十四章 雌蕊植物门(Gynoeciatae)或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617
第一节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s)618
(一)离瓣植物亚纲(Choripetalae)619
1.分离心皮目(Polycarpicae)619
(1)毛茛科(Ranunculaceae)619
2.罂粟目(Rhoeadales)623
(2)罂粟科(Papaveraceae)623
(3)十字花科(Cruciferae)625
(4)锦葵科(Malvaceae)629
3.锦葵目(Malvales)629
(5)亚麻科(Linaceae)631
4.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631
5.漆树目(Anacardiales)633
(6)芸香科(Rutaceae)633
6.蔷薇目(Rosales)635
(7)蔷薇科(Rosaceae)635
绣线菊亚科(Spiraeoideae)636
蔷薇亚科(Rosoideae)636
梨亚科(Pomoideae)638
扁桃亚科(Amygdaloideae)639
(8)豆科(Leguminosae)641
(9)伞形科(Umbelliferae)645
7.伞形花目(Umbelliflorae)645
8.中央种子目(Centrospermae)648
(10)藜科(Chenopodiaceae)649
(11)石竹科(Caryophyllaceae)650
9.杨柳目(Salicales)652
(12)杨柳科(Salicaceae)652
10.山毛榉目(Fagales)655
(13)山毛榉科(Fagaceae)655
(14)榛科(Corylaceae)657
(15)桦科(Betulaceae)658
11.管状花目(Tubiflorae)661
(二)合瓣植物亚纲(Sympetalae)661
(16)茄科(Solanaceae)662
(17)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666
(18)列当科(Orobanchaceae)668
(19)唇形科(Labiatae)669
12.聚药目(Synandrae)670
(20)葫芦科(Cucurbitaceae)671
(21)菊科(Compositae)674
管状花亚科(Tubiflorae)677
舌状花亚科(Liguliflorae)681
(1)百合科(Liliaceae)683
1.百合花目(Liliiflorae)683
第二节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s)683
百合亚科(Lilioideae)684
天冬亚科(Asparagoideae)685
葱亚科(Allicideae)686
(2)灯心草科(Juncaceae)689
2.兰目(Orchidales)689
(3)兰科(Orchidaceae)689
3.颖花目(Glumiflorae)692
(4)莎草科(Cyperaceae)692
(5)禾本科(Gramineae)695
甲 复穗状花序型的禾本科植物701
乙 圆锥花序型的禾本科植物705
丙 假穗状花序型(羽状花序型)的禾本科植物709
丁 花部构造异型的禾本科植物710
戊 禾本科植物与其他类单子叶植物的关系711
4.棕榈目(Palmales)712
(6)棕榈科(Palmaceae)713
5.沼生目(Helobiae)715
第十五章 分类学上的几个问题717
第一节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717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721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多样性与花部及花序的特殊化之关系723
第四节 现代有花植物系统发生分类学的状况726
第五节 植物界进化的几个基本时期729
第六节 栽培植物733
第三篇 植物地理学及生态学基础736
第一章 绪论736
植物的生活型 植物生态学的定义 植物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737
第二章 植物生态学738
第一节 生态条件739
1.气候条件739
(一)光线739
(二)热742
(三)水分748
(四)空气754
2.地形条件——地形755
3.土壤条件——土壤758
4.生物条件762
5.人类的影响767
第二节 过去历史及其对于植物分布的影响768
第三节 各种条件的共同影响773
第三章 地植物学774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主要特征777
第四章 植物地理学783
第一节 分布区的概念783
第二节 气候与植被的带状区域分布788
1.冻原植物带789
2.森林带795
(一)森林796
(二)沼泽807
(三)草地814
3.草原地带815
4.半荒漠和荒漠822
第三节 具有垂直分布的地区的植被829
专名俄华对照表830
1.人名830
2.品种名832
1957《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植物学 第3分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П.А.金杰里,Л.В.库德里亚绍夫著;傅子祯译 195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物理学教程 第1卷 第2分册
- 195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高分子物化学原理
- 1960
-
-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变分学教程
- 1955年03月上海第1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矿物学
- 1961年08月第1版 中国工业出版社
-
-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分析化学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分子物理学 下
- 195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分子物理学 上
- 195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积分学 上
- 195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电工手册 第3分册
- 1957 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
-
-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定性分析 第2、3册
- 1953 商务印书馆
-
-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 数学分析 第3册
- 198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高等数学 物理专业用 第3册 第1分册
- 197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高等数学 物理专业用 第3册 第2分册
- 197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有机化学 第3册
- 195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物理学教程 第1卷 第1分册
- 195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