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学原理》求取 ⇩

绪论1

目录1

第一篇 土壤与作物营养4

第一章 土壤及其组成4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4

一、自然土壤的形成过程4

二、农业土壤形成的特点5

第二节 土壤的组成6

一、土壤的组成6

二、土壤矿物质7

三、土壤的机械组成8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种类11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11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种类及腐殖质的形成11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腐殖质的形成12

第二节 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16

一、土壤腐殖质的组成17

二、土壤腐殖质的结构和性质18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在作物营养和土壤肥力中的作用21

一、土壤有机质是作物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21

二、腐殖质是改善土壤结构的物质基础22

三、腐殖质能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23

五、腐殖质能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29

六、腐殖质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29

四、腐殖质能提高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29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调节31

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31

二、土壤有机质的调节32

第三章 土壤的主要理化特性33

第一节 土壤吸收性能的种类33

一、机械吸收性能33

二、物理吸收性能33

五、生物吸收性能34

第二节 土壤酸碱度与缓冲性34

一、土壤溶液34

四、物理化学吸收性能34

三、化学吸收性能34

二、土壤酸碱反应35

第三节 土壤结构与物理机械特性39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39

二、土壤的物理机械性43

第四章 土壤水、气、热状况及其调节44

第一节 土壤水分状况44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44

二、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46

三、土壤水分的有效性47

四、毛管水的运动特点48

五、土壤气态水的运动49

六、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49

一、土壤空气状况51

第二节 土壤空气和热状况51

二、土壤热状况53

第五章 土壤中的营养元素56

第一节 土壤氮素和氮肥56

一、氮在作物生活中的意义56

二、土壤氮素的来源和形态57

三、土壤氮素供应57

四、固氮作用58

五、化学氮肥的种类和性质59

第二节 土壤磷素和磷肥61

一、磷素对作物的增产作用61

二、土壤中磷的形态及其有效化62

三、磷肥的种类及性质63

二、土壤中钾的形态及有效化65

第三节 土壤钾素和钾肥65

一、钾素对作物的增产作用65

三、钾肥的种类和性质66

第四节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67

一、硼67

二、锰69

三、铜70

四、锌70

五、钼71

第六章 合理施肥的原则72

第一节 合理施肥的意义72

一、作物对营养元素的要求和供应情况73

第二节 合理施肥的生物学基础73

二、营养诊断和施肥74

第三节 化学肥料施用的有效条件77

一、作物吸收营养元素的途径77

二、影响作物营养的环境条件79

三、施肥原则80

第二篇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83

第七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83

第一节 种子萌发和营养器官的生长83

一、种子的休眠和萌发83

二、作物营养器官的生长87

一、温周期和光周期现象92

第二节 作物的发育92

二、外界环境条件对花器官发育的影响95

第三节 植物激素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96

一、植物激素对种子发芽的调节96

二、植物激素对作物茎叶生长的调节98

三、植物激素对营养物质运输的调节99

四、植物激素对作物发育的调节100

五、植物激素的作用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102

第八章 作物器官间的相互关系103

第一节 研究作物器官间相互关系的进化观点103

一、作物收获部分器官的形态进化103

第二节 根系和地上部的相互关系104

一、根系的形态和功能104

三、通过器官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展望今后的农业生产104

二、作物收获部分的器官中成分含量的变化104

二、根系是作物的一个重要代谢中心105

三、根系和地上部形态发生的相互关系108

四、根系与地上部重量生长的相互关系109

第三节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113

一、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113

二、营养生长对生殖生长的抑制114

三、生殖生长对营养生长的抑制115

第九章 作物群体和个体115

第一节 作物的群体概念115

一、作物群体结构116

第二节 作物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116

二、作物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的关系117

第三节 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与人工控制125

一、作物群体自动调节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25

二、群体自动调节性能的机理127

三、作物群体自动调节的人工控制127

第十章 作物产量的形成132

第一节 作物产量的概念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132

一、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132

二、产量的构成因素133

第二节 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和限制因素135

一、产量的来源135

二、产量的容器139

三、产量内容物的运输和分配141

四、产量的限制因素144

第三节 作物产量的潜力147

一、辐射资源与作物的光能利用率147

二、理想型的培育和高产工程的设计149

三、作物增产前景的展望151

第三篇 作物栽培原理153

第十一章 水稻153

第一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53

一、种子萌发和秧苗生长153

二、分蘖期161

三、拔节孕穗期166

四、抽穗开花和灌浆结实175

一、合理密植增产的生理基础179

第二节 水稻合理密植增产的生理基础及其原则179

二、合理密植的原则180

第三节 水稻需肥需水规律与肥水管理的原则180

一、需肥规律与施肥原则180

二、需水规律与水浆管理的原则182

第四节 杂交水稻的生理与栽培特点186

一、杂交水稻的生理特点186

二、杂交水稻的栽培特点187

第十二章 小麦189

第一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90

一、小麦的一生190

二、出苗到越冬191

三、返青到孕穗197

四、抽德到成熟207

第二节 小麦需水需肥的规律210

一、需水规律和灌排210

二、需肥规律和施肥213

第十三章 棉花216

第一节 棉花的生育特性218

一、棉花的生长习性218

二、棉花的生育规律221

三、棉花生育的适宜环境条件227

第二节 棉花的营养生长233

一、棉根233

二、棉茎235

三、棉叶241

第三节 棉花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244

一、棉花的花原基分化244

二、花粉粒、胚囊的形成和发育246

三、棉花的开花、授粉和受精作用247

四、棉铃、棉籽的发育248

第四节 棉花产量形成与高产途径251

一、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分析251

二、棉花产量构成因素与生育过程253

三、棉花高产途径254

第五节 棉花的蕾铃脱落259

一、蕾铃脱落的生物学规律259

二、蕾铃脱落的生理原因260

三、离层形成的组织解剖261

四、环境因素对蕾铃脱落的影响262

第十四章 油菜263

第一节 油菜的类型和器官263

一、油菜的类型263

二、油菜的器官264

第二节 油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68

一、苗期268

二、蕾苔期271

三、花期272

四、角果发育期273

一、产量结构274

二、壮苗的作用274

第三节 油菜栽培的主要技术原理274

三、营养特性和施肥原则276

四、需水规律和水分管理277

五、光能利用与产量关系278

第十五章 花生279

第一节 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80

一、出苗期280

二、苗期281

三、开花下针期288

四、结荚饱果期291

第二节 花生栽培主要技术原理293

一、花生与土壤293

二、花生与施肥294

三、花生的光能利用与合理密植295

1980《农作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农作学原理编委会编 1980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