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

第一节 远古社会的教育1

一、远古教育的起源2

二、氏族公社的教育活动4

三、少数民族的有关调查材料7

四、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9

第二节 夏、商和西周的教育11

一、学校的产生12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22

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9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教育31

第一节 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32

一、官学的衰废32

二、私学的兴起33

第二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37

一、教育的作用38

二、教育的对象40

三、人才的培养和选拔41

四、教育内容42

五、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43

六、德育的内容和修养方法48

七、为师之道55

第三节 墨翟的教育思想58

一、教育的作用和目的61

二、教育内容62

三、教育原则和方法6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66

第一节 “百家争鸣”和稷下学官66

一、“百家争鸣66

二、稷下学官69

第二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71

一、性善论与教育作用72

二、道德教育74

三、教学原则和方法76

第三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79

一、性恶论与教育作用81

二、教育目的和内容83

三、修养和学习的方法84

四、教师的地位和要求86

第四节 韩非的教育思想88

一、废“先王之教”和禁儒家私学88

二、培养智术能法之士91

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94

第五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97

二、教学过程98

一、教育的作用和目的98

三、教学的组织管理99

四、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101

五、教师同题103

六、学生问题105

第四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07

第一节 封建制文教政策的确定108

一、秦朝崇法排儒的政策108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111

三、魏晋南北朝玄学清谈的风气113

第二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114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114

二、太学的教学活动和有关制度119

第三节 “察举”和“九品中正”的选士制度122

一、汉代的察举制123

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124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26

一、人性与教育的作用128

二、三大文教政策129

三、道德教育思想131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133

第五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135

一、论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136

二、人才的标准137

三、朴素唯物主义的知识观139

四、指导学习的方法140

第六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41

一、揭露士族教育的腐败,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张142

二、强调家教的重要性,提出家教的宝贵见解143

三、总结前人治学的经验,提出有益的治学格言145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148

第一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149

一、重振儒术兼重佛道的文教政策149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体制151

三、学校教育制度154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产生156

一、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原因156

二、科举制的实施158

三、科举的作用和影响162

第三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165

一、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168

二、爱才、选才和用才171

三、有关教师的论述172

四、有关进学的见解174

一、任人唯贤,“使称其职”176

第四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176

二、以文明道,益于世用177

三、取长补短,“交以为师”178

第六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80

第一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备182

一、推行“三教”融合的文教政策183

二、宋初兴学和各类官学的发展184

三、辽、金、元的学校教育190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发展193

一、科举类别与考试内容194

二、科举的一般程序195

三、科举取士名额的增加196

第三节 书院的产生、发展及特点197

一、书院的产生及原因197

二、书院的发展和演变199

三、书院教学的主要特点202

第四节 蒙养教育和蒙养教材204

一、蒙养教材的编写205

二、蒙学教学的方法207

第五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209

一、所谓“教之之道”211

二、所谓“养之之道”212

三、所谓“取之之道”213

四、所谓“任之之道”214

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217

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218

二、教育的阶段和内容221

三、教学主张224

四、修养方法231

五、朱子读书法233

第七章 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237

第一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腐败238

一、推崇理学的文教政策238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240

三、学校教育的空疏腐败243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教条化245

一、科举考试的概况245

二、科举制度的教条化246

第三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247

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249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250

三、童蒙教育的见解252

四、社会教育的主张253

第四节 李贽的教育思想254

一、选用人才的主张254

二、对儒家经典的批判256

三、关于学风的见解257

四、论师生关系258

五、倡导女子教育259

第五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259

一、以教为本的主张261

二、论教育的作用262

三、教学原则和方法263

四、关于教师266

第六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266

一、致富强和反理学267

二、人性说与教育的作用268

三、教育的目的和内容269

四、论教学方法272

第八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1840-1862年)275

第一节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的侵略275

一、教会学校的产生和发展275

二、教会学校的课程内容279

三、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中华教育会283

第二节 太平天国教育284

一、批判封建旧教育的活动285

二、太平天国的教育制度287

三、太平天国的教育内容288

四、太平天国的考试制度和文风改革289

第三节 洋务教育和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291

一、洋务教育的产生291

二、洋务派创办的学堂293

三、洋务派的留学教育297

四、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299

第九章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1862-1900年)302

第一节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思想303

一、早期改良派对传统教育和洋务教育的抨击303

二、早期改良派改革传统教育的主张305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307

一、改良派在维新运动中对传统教育和洋务教育的批判307

二、改良派的办学活动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309

第三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313

一、生平和教育话动313

二、论“公养”、“公教”315

三、论开民智316

四、论变科举,兴学校317

五、论学西学,派游学319

第四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321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321

二、论教育的“开民智”作用322

三、论培养“新民”的教育宗旨323

四、论改革科举,兴办学校324

五、论师范教育326

六、论倡设女学327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328

第五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328

二、主张教育救国329

三、批判旧学,宣传西学330

四、提出教育制度的蓝图332

第十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1900—1919年)334

第一节 清朝政府的教育“维新”335

一、颁布《癸卯学制》335

三、宣布教育宗旨340

二、废除科举制度340

第二节 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341

一、基督教与儒教的融合342

二、控制高等教育343

三、对华教育侵略的新阴谋——“退款兴学”344

四、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斗争346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347

一、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348

二、与改良主义教育的斗争350

三、创办新型学校352

第四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354

一、颁布新教育宗旨355

二、制定《壬子癸丑学制》356

三、改革课程内容358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复古主义教育的斗争359

一、北洋军阀政府的复古主义教育359

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封建复古主义教育的批判362

一、新文化运动中流行的几种教育思潮365

第六节 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团体365

二、新文化运动中建立的教育团体367

第七节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371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371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实施革命教育373

三、主张教育平等,重视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376

四、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377

第八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380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380

二、论完全人格教育381

三、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383

四、论教育独立385

第十章 “五四”时期的教育思潮(1919-1921年)38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387

第二节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和工读互助运动388

一、赴法勤工俭学运动388

二、工读互助运动393

第三节 平民主义教育思潮394

第四节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396

第十二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教育(1921-1927年)39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产生399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399

二、中国共产党在教育领域的斗争纲领40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401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办的革命干部学校402

一、湖南自修大学402

二、上海大学403

三、农民运动讲习所404

一、反对教会教育,收回教育权运动405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教育和反对封建复古主义教育的斗争405

二、反对封建复古主义教育的斗争409

第五节 资产阶级领导的学制改革运动411

第十三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1927-1937年)41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教育418

一、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教育方针418

二、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实施状况422

一、国民党政府的教育方针和政策426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426

二、学制和普通教育的改革429

三、教育法西斯化与青年学生的反法西斯化的斗争434

四、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概况436

第三节 鲁迅的教育思想438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438

二、对旧教育的抨击439

三、论革命人的培养440

四、论儿童教育442

第四节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444

一、论教育的本质与教育的发生与发展445

二、论教育的效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447

三、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448

四、论教师的政治使命和学生运动449

第十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1937-1945年)45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450

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教育政策450

二、根据地教育的实施状况456

三、根据地的反奴化教育的斗争466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469

一、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教育方针469

二、国民党政府在教育上的应急措施471

三、“新县制”下的国民教育制度472

四、加强对各级学校的法西斯统治473

五、人民反对法西斯教育的斗争474

第三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施的奴化教育47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教育478

一、党的教育方针478

第十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1945-1949年)478

二、教育实施概况479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爱国学生运动的高涨和国民党反动教育的总崩溃485

第三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487

一、生平及其教育事业487

二、生活教育的特点490

三、生活教育的历史意义496

第四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497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497

二、论职业教育同社会发展的关系498

三、论职业教育的目的500

四、论职业教育的方针501

五、论职业教育的实施503

第五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506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506

二、论幼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507

三、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508

四、论家庭教育510

五、论“活教育”511

1989《中国教育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桂林主编 1989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