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作者 | 陈青之著 编者 |
---|---|
出版 | 商务印书馆 |
参考页数 | 810 |
出版时间 | 1936(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454794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编前语1
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11
第一期自商代以上11
第一章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11
第二章 汉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14
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19
第一期西周19
第三章 西周社会的概观19
第四章后人传会之西周教育制度24
第一节 学制系统24
第二节 学校之内容28
第三节 女子教育35
第四节 结论37
第二期东周39
第五章 东周之社会与思想39
第六章东周教育家及其学说43
第一节 概论43
第二节 老子44
第三节 孔子48
第四节 墨子55
第五节 孔门弟子60
第六节 孟子66
第七节 荘子74
第八节 荀子77
第三编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87
第一期秦汉87
第七章 半封建社会形成之第一幕87
第八章 儒家学术之独占与教育90
第九章 两汉学风97
第十章两汉教育制度及其实施101
第一节 概论101
第二节 太学103
第三节 鸿都门学与宫邸学108
第四节 郡国学校110
第五节 选举113
第十一章两汉教育家及其学说118
第一节 概论118
第二节 贾谊119
第三节 董仲舒121
第四节 扬雄127
第五节 王充130
第六节 马融与郑玄136
第七节 荀悦与徐干139
第二期魏晋南北朝148
第十二章 魏晋六朝之政局与民族148
第十三章 魏晋六朝之学风151
第十四章魏晋六朝之教育156
第一节 魏晋之教育156
第二节 南北朝之教育160
第十五章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163
第一节 概论163
第二节 传玄与颜之推164
第三节 葛洪与刘勰166
第三期隋唐及五代170
第十六章 隋唐之国力与士氣170
第十七章 隋唐学风173
第十八章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实施175
第一节 概论175
第二节 中央六学二馆177
第三节 郡县学校185
第四节 医学187
第五节 玄学188
第六节 科举189
第七节 结论192
第十九章隋唐教育家及其学说194
第一节 概论194
第二节 王通195
第三节 韩愈197
第四节 李翱200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204
第四编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207
第一期宋207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与教育的关系207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学风及学派210
第二十三章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213
第一节 概论213
第二节 国子监216
第三节 太学217
第四节 六专门学校221
第五节 三短期学校223
第六节 贵胄学校及国立小学224
第七节 地方学校225
第八节 科举227
第九节 书院232
第十节 结论234
第二十四章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236
第一节 概论236
第二节 胡安定237
第三节 周濓溪241
第四节 王荆公245
第五节 张横渠249
第六节 程明道257
第七节 程伊川263
第八节 程门弟子273
第二十五章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283
第一节 概论283
第二节 罗豫章与李延平284
第三节 胡五峯288
第四节 朱晦庵291
第五节 张南轩307
第六节 吕东莱314
第七节 陆象山320
第八节 朱门弟子330
第九节 真西山336
第二期元339
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国之政治经济与教育339
第二十七章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342
第一节 概论342
第二节 中央学校343
第三节 地方学校345
第四节 科举346
第二十八章元代教育家及其学说349
第一节 概论349
第二节 赵复350
第三节 许鲁斋351
第四节 刘静修355
第五节 金履祥与许谦357
第六节 吴草庐360
第三期明366
第二十九章 蒙古帝国瓦解与汉族主权恢复366
第三十章 明代学风之三变369
第三十一章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371
第一节 概论371
第二节 国子监373
第三节 郡县学校377
第四节 其他学校381
第五节 科举382
第六节 结论383
第三十二章初明教育家及其学说388
第一节 概论388
第二节 曹月川389
第三节 薛敬轩391
第四节 吴康斋396
第五节 胡敬斋399
第三十三章中明教育家及其学说403
第一节 概论403
第二节 陈白沙404
第三节 湛甘泉408
第四节 王阳明412
第五节 罗整庵与吕泾野426
第六节 王门弟子431
第三十四章晚明教育家及其学说436
第一节 概论436
第二节 东林学派437
第三节 刘蕺山444
第五编半封建时代后期的教育455
第一期清455
第三十五章 满清帝国之政治与教育455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学风之复古458
第三十七章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461
第一节 概论461
第二节 国子监463
第三节 地方学校467
第四节 其他学校472
第五节 书院474
第六节 科举475
第七节 结论477
第三十八章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一)480
第一节 概论480
第二节 孙夏峯481
第三节 李二曲485
第四节 张杨园491
第五节 陆桴亭496
第六节 陆稼书505
第三十九章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二)510
第一节 概论510
第二节 黄棃洲511
第三节 顾亭林515
第四节 颜习斋520
第五节 李恕谷525
第四十章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三)529
第一节 概论529
第二节 吴中惠氏530
第三节 江永533
第四节 戴东原534
第五节 王鸣盛与钱大昕542
第四十一章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四)545
第一节 概论545
第二节 方望溪与姚惜抱545
第三节章 实斋547
第六编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551
第一期自英法联军至中日之战551
第四十二章社会之变迁与新教育之产生551
第一节 社会的变迁551
第二节 新教育之产生554
第四十三章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趋势及种类557
第一节 概论557
第二节 方言教育559
第三节 水师教育563
第四节 陆军教育564
第五节 留学教育565
第六节 结论567
第二期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570
第四十四章外力之压迫与新教育之勃兴570
第一节 外力压迫之警醒570
第二节 新教育之勃兴572
第四十五章本期教育思潮与宗旨577
第一节 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思潮577
第二节 教育宗旨579
第四十六章教育行政机关的组织581
第一节 概论581
第二节 中央教育行政机关582
第三节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583
第四十七章学校制度及实施586
第一节 概论586
第二节 直系教育588
第三节 师范教育597
第四节 实业教育600
第五节 学堂行政组织及教职员603
第六节 管理考试及奖励606
第七节 结论609
第四十八章学部成立后学堂教育之推进611
第一节 概论611
第二节 女子教育与简易学塾612
第三节 中小学与师范教育614
第四节 高等教育618
第五节 结论620
第四十九章留学教育623
第一节 游学与游历623
第二节 资格与学科625
第三节 管理与奖励627
第四节 结论628
第五十章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631
第一节 概论631
第二节 张之洞632
第三节 梁启超639
第三期自民国建元至欧战告终647
第五十一章民国成立后七年内之教育背景与教育647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教育647
第二节 复古运动与教育650
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与宗旨654
第五十三章本期教育制度665
第一节 教育行政组织665
第二节 学校系统666
第三节 直系教育668
第四节 师范教育672
第五节 实业教育676
第六节 结论678
第五十四章 小学教育之改制680
第五十五章本期教育之实際情形683
第一节 各种学校之概况683
第二节 义务教育与国语运动688
第四期自五四运动至三一八惨案694
第五十六章一九一九年之解放运动694
第一节 何谓解放运动694
第二节 解放运动与教育697
第五十七章 教学法之进步706
第五十八章教育制度之改造712
第一节 概论712
第二节 学校系统713
第三节 中小学课程标准718
第四节 县市教育行政机关726
第五十九章三种教育之运动728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运动728
第二节 平民教育的运动732
第三节 国家主义的教育运动735
第六十章 结论739
第五期自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现今743
第六十一章 国民革命与教育743
第六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747
第六十三章国民政府之教育制度754
第一节 概论754
第二节 教育行政制度之一度改造755
第三节 学校系统759
第四节 各项学校令及其规程763
第五节 各级学校课程标准766
第六节 毕业会考及成绩核算法775
第六十四章现今教育之趋势778
第一节 生产教育778
第二节 乡村教育785
第三节 结论791
第六十五章中国教育今后之出路794
第一节 中国现在之国情794
第二节 已往教育之错误797
第三节 今后教育之出路803
第四节 结论809
1936《中国教育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青之著 1936 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教育史
- 1936 商务印书馆
-
- 中国教育史
- 1936
-
- 中国教育史
- 1990
-
- 中国教育史
- 1992
-
- 实用英语语音学教程
- 1990.12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中国教育史 上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中国教育史话
- 1982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 外国教育史 中
- 199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 中国民国教育史
-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民国教育史料丛刊 482 中国教育事业 中国教育史
- 1939 郑州:大象出版社
-
- 中国教育史
- 1980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中国教育史
- 1980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中国教育史
- 1937 正中书局
-
- 中国教育史
- 1990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