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思想研究》求取 ⇩

第一章人生观论战中的“一造”主角1

第一节 “自由意志”的人生观2

一、人生观是主观的直觉的2

二、精神科学与物质科学的不同6

三、对科学的评价10

第二节 对陈独秀和胡适的反批评13

一、所谓“科学的社会主义”13

二、所谓“科学的人生观”15

第三节 人生观论战后的历史“回顾”19

一、关于对自己的回想问题19

二、关于对科学派的回想问题21

三、关于对唯物史观派的回想问题25

四、关于思想界开展的途径问题26

第四节 自由意志人生观的特点及其理论基础29

一、核心是儒家的心性之学29

二、二元论或唯心论的理论基础32

第二章现代新儒学的重要代表35

第一节 复兴新儒学的历史必然性35

一、共产主义不能“取代”中国传统观念35

二、中国是“儒家的天下”37

三、儒学自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39

一、新儒学的基本原理42

第二节 新儒学的基本原理及其政治文化制度42

二、新儒学的政治和文化制度44

第三节 西学东渐时代的儒学沉寂46

一、康有为、梁启超“不自觉”的反传统46

二、胡适、陈独秀“自觉”的反传统49

第四节 复兴儒学即复兴宋明儒学51

一、宋儒的宇宙论51

二、宋儒的心性论55

第五节 新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58

一、所谓“万物之有”58

二、所谓“致知之心”60

一、新儒学是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基础63

第六节 复兴儒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63

二、新儒学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66

第三章以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观68

第一节 文化是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全部现象”68

一、文化的“根基”在于人生观68

二、所谓“挑战与反映说”70

第二节 关于印度文化72

一、“四姓制”的社会制度72

二、四“毗陀”的宗教神秘主义73

第三节 关于欧洲文化75

一、希腊文化乃欧洲“文化之母”75

二、中世纪耶教对文化的影响76

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文化78

第四节 关于中国文化82

一、秦汉以前为“汉族之自造”文化82

二、魏晋至唐宋为“种族之混血”文化84

三、自元至清为“真正之国耻”文化86

第五节 对“明日之中国文化”的思考88

一、对过去文化的评判88

二、对未来文化的具体设想90

三、一个典型的现代新儒家文化观93

第四章复活儒家书院制的民族教育思想100

第一节 教育是民族立国的根本101

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国民101

二、民族意识是国家强盛的要素105

三、教育是形成人类心理的关键108

第二节 德智交修诚明并进的教育宗旨109

一、教育的任务在于“授以技能”与“造就新人”109

二、德性与学问是塑造诚正人格的方法112

三、德性与智识的平均发展是“学术之善德”114

四、教育必须从“扶植贫民”方面下手115

第三节 重建儒家的书院教育制度118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沿革118

二、西方学风的变迁120

三、书院是读书养性敦品励行的场所121

四、书院教育的核心在于振兴民族文化123

一、论理学“是一切学术的基本”128

第四节 严谨的论理学治学方法128

二、学问上的比较研究方法130

三、“以天地为书本”的治学态度132

四、“慎思明辩”与“汇集众长”134

第五章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儒释传播140

第一节 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介绍140

一、康德的认识论与道德论140

二、黑格尔的思想体系145

第二节 对西方生命派哲学的论述151

一、倭伊铿的“精神生活”论151

二、柏格森的“生之冲动”论156

一、杜里舒的“隐德来希”说160

第三节 对杜里舒、罗素哲学的阐发160

二、罗素的“中立一元论”164

第四节 对存在主义哲学的传播169

一、契尔契伽与海德格尔169

二、萨特尔与马萨尔172

第五节 传播现代西方哲学的二重性175

一、新旧哲学交替中的正动助剂175

二、新旧社会变革里的负向理论177

第六章对佛教与儒学关系的阐发180

第一节 对佛教基本教义的介绍180

一、佛教的传入180

二、“四法印”的基本教义182

三、对《胜宗十句义论》的阐发185

第二节 对罗达克立希纳思想的传播190

一、改革印度教之志190

二、完成印度哲学史的第一人192

三、由精神以达于宇宙实在的方法193

四、不忘旧日遗产同时吸收西方新知194

第三节 “旅印华侨”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195

一、法显196

二、玄奘196

四、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197

三、义净197

第四节 佛教与新儒学的关系200

一、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200

二、唐代的儒者与佛僧205

三、佛教与儒学的对立统一210

第七章“唯实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214

第一节 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和与融会214

一、从社会科学跳到哲学214

二、哲学是对宇宙全体的综合观察216

三、哲学与科学是“脱离”与“联络”的关系218

四、创造一种新时代的“新哲学”219

一、唯物论不足以概心,唯心论不足以概物224

第二节 从二元论到唯心论的形而上学224

二、心物二元论“远胜”于唯物或唯心一元论226

三、心为“宇宙之根本”的形上学228

第三节 重思想轻外物的认识论231

一、认识是外物与感知“相符合”231

二、概念是由“思想范畴与官觉材料组成”233

三、认识“不及于本体”的不可知论235

第四节 折衷持平的方法论237

一、所谓知识的“对立”与“融合”237

二、所谓“知识不可走于.一偏239

一、社会函变说的历史观241

第五节 “自我作主”的社会函变说241

二、摄普遍于特殊,纳永恒于变动243

三、人类的“心力”是社会变动之因245

四、社会的进步赖于“伟大人物”246

第八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诘难250

第一节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驳论250

一、辩证唯物主义“不符合哲学定义”250

二、所谓“独有物质”的宇宙观254

三、所谓“强辞夺理”的认识论256

第二节 对唯物辩证法根本原则的曲解260

一、所谓非理论的“比附”260

二、所谓“不高明的玄学”262

三、所谓辩证法不是“宇宙的构成原则”264

一、所谓非“物质决定思想”267

第三节 对唯物史观的批评267

二、所谓把经济系统“隔离化”269

三、所谓社会发展的“定命论”271

四、所谓对马克思主义“批判之总结”275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279

一、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诘难”并非偶然27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怕批评的281

第九章“超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幻想283

第一节 树立以国家民族为本位的观念283

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283

二、建立法治与道德并重的国家组织286

三、国家同国际与阶级的关系287

第二节 “修正的民主政治”思想290

一、关于民主政治的内容问题290

二、关于欧美民主政治的特点问题291

三、关于欧洲“反民主”的专政问题294

四、关于“修正的民主政治”方案问题296

第三节 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观300

一、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问题300

二、关于经济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问题302

三、关于苏、德两国计划经济比较问题306

四、关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方案问题308

一、关于新文化对社会改造的作用问题310

第四节 建立改造社会风气的文化政策310

二、关于中国的学术思想问题313

三、关于国民生活风气的改进问题316

四、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灭318

第十章中国资产阶级的“宪法之父”321

第一节 半生心力倾注于制宪事业321

一、所谓“宪法之父”的由来321

二、所谓“世界宪法之分类”326

第二节 人权是宪政的根本335

一、人权与人权运动335

二、人权观念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340

三、人民对权利的觉悟是宪法的“础石”343

一、直接民权与代议政治345

第三节 对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论述345

二、立法权347

三、行政权349

四、司法权352

第四节 民主政治离不开政党355

一、确立近代的政党观355

二、政党是“影响国家政治的团体”358

三、两党制比多党制“稳定得多”361

四、组办政党的实践活动363

结语369

附录:张君劢论著编年目录385

后记421

1996《张君劢思想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吕希晨,陈莹著 1996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