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学引论》
作者 | 蒋成瑀著 编者 |
---|---|
出版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42 |
出版时间 | 199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32117642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1985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读解学理论概观1
第一节 读解学原始2
一 理论的背景2
(一)人类生存于意义世界2
(二)无止境的意义读解4
二 理论的缘起6
(一)源自读解实践6
(二)成于阅读批评9
(一)读解学的对象12
三 构筑文本读解学12
(二)读解学的意义13
第二节 西方解释学回顾15
一 前科学解释学15
二 解释学的流变17
(一)传统解释学17
(二)现代解释学21
第三节 读解学的释义和走向28
一 文本意义读解的多元化28
(一)中国诗学的“言志”说28
(二)西方神学的意义说30
(三)语言和文学的意义解说32
二 读解学的发展走向37
(一)与文本传输、交流的构成相关38
(二)与文学文本的创作方法相关43
第二章叩问作者的底蕴47
第一节 作者理论的成因48
一 倡言“文如其人”48
二 实证哲学的影响49
一 孟子的理论及其影响52
第二节 中国的作者理论52
(一)“以意逆志”53
(二)“知人论世”56
(三)理学家的“传心”说58
(四)清代学者的吟咏、沉潜法59
二 孟子理论的误区62
三 道家的作者理论65
第三节 西方的作者理论69
一 传统的作者理论69
(一)语法和心理的解释方法69
(二)人文科学的解释方法72
二 现代的作者理论76
(一)作者决定论76
(二)“唯一正确”的一解82
三 作者潜文本理论87
第四节 作者理论评述97
一 历史价值永存97
二 科学性先天不足100
第三章文本独立自足的意义104
一 对作者理论的反拨106
第一节 文本理论的成因106
二 对文本独立性的确认109
第二节 中国的文本理论114
一 古典文本理论115
(一)魏晋:文学的自觉时代115
(二)唐宋的波折和发展118
(三)明清的确立和完成120
二 现代文本理论122
(一)“五四”时期勃兴122
(二)三四十年代成熟124
三 文本理论的特征128
第三节 西方的文本理论131
一 俄国形式主义131
(一)理论的形成132
(二)理论要点135
二 英美新批评139
(一)理论的形成139
(二)理论要点141
三 结构主义146
(一)理论的形成146
(二)理论要点148
第四节 中西比较研究152
一 “陌生化”与求新猎奇152
(一)不同的陌生化观念152
(二)语言“变形”理论156
(三)陌生化的“度”159
二 “细读法”与斟字酌句163
(一)词语辨微163
(二)结构层面剖析167
(三)声音层面鉴识171
(一)最普遍的结构模式173
三 “二项对立”与辩证思维173
(二)言语与语言176
(三)“能指”与“所指”178
(四)“组合”与“聚类”179
(五)“语序轴”与“联想轴”180
(六)换喻与隐喻181
(七)“二项对立”的意义183
第五节 文本理论评述184
一 文本理论的意义184
二 文本理论的互解与突破189
第四章读者对意义的重建194
第一节 读者理论的成因194
一 历史的延续和发展194
二 现代哲学研究的成果197
第二节 中国的读者理论202
一 传统读者理论202
(一)“断章取义”202
(二)“见仁见知”205
(三)“诗无达诂”207
(四)“知音其难”208
(五)“不求甚解”210
二 近、现代读者理论212
(一)读者权力意识的萌生212
(二)读者权力意识的确立215
第三节 西方的读者理论219
一 姚斯、伊塞尔的读者理论219
二 瑙曼等人的读者理论224
三 费希等人的读者理论227
一 读者类型及其认知结构232
第四节 读者与文本意义的生成和消解232
(一)读者类型的划分233
(二)认知结构的养成234
二 文本意义的生成237
(一)读者的“前理解”238
(二)“视界融合”的对话逻辑242
三 文本意义的消解246
(一)解构主义产生的背景247
(二)文本意义的“互指性”252
(三)文本意义的“误读”257
(四)文本意义的“生产性”262
四 通向客观真理的道路266
第五章穿越语言的屏障270
第一节 语言的性质、特征和困惑271
一 语言的性质271
(一)语言的工具性271
(二)语言的非工具性272
二 语言的双重性276
三 语言的困惑279
(一)传达与理解的难题279
(二)解困的途径282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288
一 言意之辨的缘由289
(一)《系辞》的语言观289
(二)荀粲重认言不尽意论290
(三)欧阳建的言尽意论292
二 儒道对立的语言观294
(一)话语是权力的象征294
(二)儒家的正名说296
(三)道家的破名、忘言说297
(四)玄学的忘言、忘象说299
(一)儒道的人格理想301
三 儒道互补的人生观301
(二)儒道的相互渗透303
(三)玄学对儒道的继承305
(四)刘勰的言意统一论307
四 言意之辨的成果309
(一)丰富了文学创作309
(二)提高了语言艺术311
第三节 禅宗的语言策略315
一 禅宗的语言观316
(一)“不立文字”316
(二)“教外别传”320
二 禅宗的语言游戏规则321
(一)“见月忽指”321
(二)“不立中间,莫住两头”325
三 禅宗的语言表达形式328
(一)“春来草自生”328
(二)“棒喝”及其他332
四 禅宗对文学的渗透335
(一)“禅是诗家切玉刀”335
(二)“静故了群动”337
后记342
1998《读解学引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蒋成瑀著 1998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数学解题思维方法引论
- 1995 西南师大出版社
-
- 《资本论》第二卷引读
- 1984
-
- 百图解读《资本论》
- 2020
-
- 众合真题解读 理论法学
-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 广解论语读本
- 世界书局
-
- 《资本论》第1卷引读
- 1983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理论力学引论
- 1988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 《资本论》第2卷引读
- 1984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力学引论
- 198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 理解生命 狄尔泰哲学引论
- 1994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 《伤寒论》疑难解读
-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解析数论导引
- 1992.02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动力气象学引论习题解
- 1982 北京:科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