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引论》求取 ⇩

1

序言 陆贵山1

前言1

绪论文学,以语言为实现手段的艺术系统1

1

第一节 艺术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2

一 系统的普遍存在2

二 艺术是个系统3

第二节 文学是以语言为实现手段的艺术系统12

一 文学以语言为实现手段12

二 文学语言使语言成为文学的实现手段16

三 突现语言,特别是文学语言在文学21

系统中的作用21

一人的需要24

第一章文学的缘起24

第一节人对文学的需要24

二人对文学的需要26

三 文学缘起于人对文学的需要29

第二节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30

一何谓“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30

二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为人所独具34

三通过语言而满足的审美需要与文学的出现38

第三节 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40

一何谓“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40

二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是人的特性42

三通过语言而满足的认识需要与文学的出现43

第四节 文学艺术起源于“三种因素”45

一 关于文学艺术起源问题的两类学说45

二“三种因素”与文学艺术的起源49

第二章文学的构成途径60

第一节 用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作61

指导看待文学61

一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的基本内容61

二 为什么要用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指导文学62

第二节 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66

一 何谓“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66

二 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的本质对象化与文学68

三 世界观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69

四 作家其他主观因素的作用72

第三节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对社会生活的反映75

一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75

的创造性的反映77

二 文学是通过语言对社会生活的能动77

三 文学必须真实地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79

第四节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制约84

一 文学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上层建筑、一种84

社会意识形式84

二 文学具有上层建筑所具有的性质85

三社会生活使文学具有“四性”89

第三章 文学意象及文学的根本特征97

第一节文学意象97

一何谓“文学意象”97

二文学意象的根本特征103

三 文学的构成途径必然导致文学意象的出现110

第二节 文学意象是文学的“细胞”111

一 文学意象的构成111

二 为什么说文学意象是文学的“细胞”112

一 根本特征总是与最简单的单位相连118

第三节 文学的意象性是文学的根本特征118

二意象性与文学根本特征119

三 文学根本特征问题上的片面观点124

第四章文学形象及文学的基本特征127

第一节 文学形象是文学意象的体系127

一 文学形象是文学意象的体系127

二文学形象的根本特征是意象性的展开129

第二节 文学形象是主观性与客观性、倾向性和130

真实性的统130

一 文学形象的双重属性130

二主观性与客观性、倾向性与真实性是统一的131

三 文学形象特征问题上的错误倾向133

第三节 文学的情意性135

一情意性是情感性和意念性的统一135

二情感性在文学中的表现139

三 意念性在文学中的表现143

四批“无情意”的文学创作149

第四节 文学的形象性152

一何谓“形象性”152

二形象性与文学153

三各种文学形象的差异性156

四反对“概念化”、“抽象化”的文学159

第五章文学的意境、典型以及它们的理论形态162

第一节 文学意境和文学意境理论162

一什么是意境162

二意境的特征164

三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168

第二节文学典型和文学典型理论175

一 文学的典型性175

二典型人物176

三典型环境181

四典型理论的发展183

第三节 典型化和意境化187

一 什么叫典型化188

二典型化的特点和具体程序188

三 典型化的途径与方法191

四 意境创造的法则与过程——“意境化”194

第四节 意境理论和典型理论的区别及其联系197

一 意境理论和典型理论的区别197

二意境理论和典型理论的联系200

第六章文学创作的方法论202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方法论问题202

一 文学创作方法论的重要性202

二 文学创作方法论的内涵204

一 文学精神205

第二节 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205

二 文学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实质206

三 文学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现实主义207

精神分别是一种传统207

四 文学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学现实主义211

精神的辩证关系211

五 文学浪漫主义精神、文学现实主义精神214

与社会主义文学214

第三节 文学的表现主张和文学的再现主张215

一 文学创作主张215

二 两种文学创作主张与两种文学精神的关系215

三 文学表现主张、文学再现主张的含义和表现形式217

四 文学表现主张与文学再现主张的辩证关系219

五文学表现主张、文学再现主张的可取性和局限性223

一 文学现代主义精神、主张与文学浪漫主225

义和现实主义精神、主张的关系225

第四节 文学的现代主义精神与主张225

二 文学现代主义精神的含义与实质227

三 文学现代主义主张的含义与表现形式229

第五节 文学的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231

一 文学创作方法的含义231

二 文学创作方法与文学精神、创作主张的关系232

三三种类型的文学创作方法233

四 文学创作方法多样化的必然性233

第六节 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235

一 文学创作艺术手法的含义235

二文学抒情手法236

三文学描述手法240

第七章文学的创作245

一 时代氛围246

第一节影响文学创作的诸种因素246

二 民族传统247

三 文学流派248

四艺术风格250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准备253

一 文学创作的生活准备253

二 文学创作的心理准备256

三 文学创作的艺术准备260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263

一 艺术思维是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263

二 艺术思维的构成266

第四节文学创作的过程271

一 文学作品的构思271

二 文学作品的表达275

三 文学作品的修改277

第八章文学作品的构成281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282

一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含义282

二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284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289

一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情意性、形象性289

二 文学语言的表现技巧295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面298

一 文学作品的结构298

二 文学作品的情节、布局301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层面304

一 文学作品的题材304

二 文学作品的人物306

三 文学作品的环境309

一 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程度310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情意层面310

二作品主题的深刻性312

三作品意义的丰富性315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形态与分类319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形态分类问题319

一 文学作品的形态319

二 文学作品的分类法319

三 文学作品分类的相对性322

第二节 诗歌作品323

一诗歌的本质和特征323

二诗歌作品的分类327

第三节小说作品329

一小说的发展渊源329

二小说作品的特征330

三 小说作品的分类332

一散文作品的特征334

第四节散文作品334

二散文作品的分类336

第五节戏剧文学作品339

一 戏剧文学作品的特征339

二戏剧文学作品的分类342

第六节影视文学作品343

一 影视文学作品的要求343

二 影视文学作品的分类346

第七节说唱文学作品347

一说唱文学作品的特征347

二说唱文学作品的分类348

第十章对文学的接受351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意义352

一 文学接受的实质352

二 文学接受与作者353

三 文学接受与作品354

四 文学接受与读者356

第二节文学欣赏357

一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357

二 文学欣赏的特点361

三 文学欣赏的主观条件365

第三节文学评论368

一 文学评论的性质和任务368

二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371

三正确地进行文学评论376

第四节 文学功用的实现378

一 文学功用的集中表现378

二 文学的娱乐功用380

三文学的审美功用381

四 文学的认识功用383

五文学的教育功用385

六 文学的其他功用387

第十一章文学的发展391

第一节文学发展观391

一把文学发展史看成是少数天才的个人创造史391

二认为文学的发展是“绝对精神”、393

“理念”的发展结果393

三认为文学发展史是文学形式演变的历史394

四认为社会环境决定艺术发展395

第二节 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396

一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动因396

二 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与非同步性399

三影响文学发展的其他因素402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410

一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410

二 各民族文学间的交流影响415

第十二章文学的反馈以及对文学的管理421

第一节 文学发展与文学反馈421

一 文学发展与文学反馈的形成421

二文学反馈的重要作用424

第二节 文学在市场中的特殊文化属性426

一 文学产品进入市场而成为特殊商品426

二文学在市场中的精神福利属性428

三 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不会丧失429

第三节对文学的管理431

一文学管理的含义431

二 文学管理的依据432

三 文学管理的原则434

四搞好社会主义文学管理438

代结语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论纲442

后记455

1999《文学引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萧君和主编 1999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比较文学引论(1991 PDF版)
比较文学引论
1991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文学原理引论(1987 PDF版)
文学原理引论
1987
群众文化学引论(1988 PDF版)
群众文化学引论
1988
藏族文学论文索引(1988.11 PDF版)
藏族文学论文索引
1988.11 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咨询部
文学理论导引(1988年02月第1版 PDF版)
文学理论导引
1988年02月第1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艺鉴赏学引论(1990 PDF版)
文艺鉴赏学引论
1990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文艺学引论(1989 PDF版)
文艺学引论
1989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艺学引论(1958 PDF版)
文艺学引论
195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价值学引论(1994 PDF版)
文学价值学引论
1994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文学社会学引论(1988 PDF版)
文学社会学引论
1988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文学原理引论(1987 PDF版)
文学原理引论
1987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献计量学引论(1987 PDF版)
文献计量学引论
1987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文化学引论(1996 PDF版)
文化学引论
1996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儿童文学引论(1983 PDF版)
儿童文学引论
1983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文艺学引论(1987 PDF版)
文艺学引论
1987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