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培养手册》求取 ⇩

第一编教师的思想素质3

第一章 教师的人生观3

第一节 人生观及其形成3

一、人生和人生观的涵义3

二、人生观的形成4

第二节 人生观的主要类型6

一、剥削阶级的人生观6

二、小生产者的人生观8

三、无产阶级的人生观9

一、教师应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10

第三节 教师的人生观10

二、教师人生观的具体表现11

第二章 教师的人生价值13

第一节 教师要正确认识人的本质13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3

二、教师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15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16

第二节 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涵义17

一、价值的概念17

二、人生价值的涵义18

三、教师的价值和人生价值19

一、教师的价值目标20

第三节 教师应树立崇高的价值目标20

二、教师的价值在于贡献21

三、在四化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展现教师价值21

第三章 教师的理想23

第一节 理想是教师的精神支柱23

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23

二、教师面临的挑战25

第二节 教师的执着追求27

一、树立职业理想,献身教育事业27

二、做时代先锋,积极奋进29

一、马克思主义是教师工作的理论基础31

第一节 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31

第四章 教师的信仰31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32

第二节 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33

一、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34

二、共产主义是教师的奋斗方向35

第三节 坚贞不渝地从事“为培育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伟大事业37

一、教师的神圣职责37

二、教师的光荣任务38

三、时代对教师的要求38

一、爱国主义的涵义40

第五章 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40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40

二、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41

第二节 人民教师必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43

一、增强民族自尊心,保持民族气节44

二、珍视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44

三、真挚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45

四、热情地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思想45

第六章 教师要知法、守法和护法4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法制46

一、法制及其特征46

二、社会主义的法律及其作用47

三、社会主义法制及其要求48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49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49

二、增强法制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50

第三节 人民教师应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带头人51

一、知法是奉公守法的前提和基础51

二、守法是奉公守法的关键51

三、护法是人民教师的重要职责51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涵义55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特点55

第一章 教师的职业道德概述55

第二编教师的道德素质55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56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58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要求59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59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60

第二章 严谨治学,勤于进取61

第一节 严谨治学,一丝不苟61

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61

一、学无止境,知也无涯62

二、实事求是,治学严谨62

第二节 努力学习,刻苦攀登62

二、孜孜不倦,勇于攀登63

第三节 掌握知识,具有本领64

一、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64

二、精深的专业知识64

三、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65

四、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65

五、要具备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66

一、备大纲做到深浅适当67

第三章 诲人不倦,认真授业67

第一节 认真备课,写好教案67

二、备教材抓住重点难点68

三、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69

四、备教法掌握授课技巧70

第二节 讲授得法,生动活泼71

一、内容正确,有理有据71

二、双基落实,有点有序72

三、语言生动,有声有色73

一、解惑要有针对性75

二、解惑要有启发性75

第三节 热情解惑,重在启迪75

三、解惑要治本76

第四章 热爱学生,积极育人77

第一节 热爱学生,平等待人77

一、爱生要有深情77

二、爱生要有分寸78

三、爱生要有信任78

四、爱生要一视同仁79

第二节 教人有道,育人有方80

一、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80

二、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80

四、因材施教地培育学生81

三、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81

一、做好识才工作82

第三节 耐心育才,积极奉献82

二、做好育才工作83

三、做好重才、惜才工作83

四、做好荐才工作84

第五章 勇于科研,平等竞争85

第一节 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85

一、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科研应走在教学的前头85

二、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必须从事科研85

一、勤奋读书,善于思考86

三、教师要以科研为先,教学为主86

第二节 博览群书,积极科研86

二、认真总结,大胆提笔87

第三节 明确方向,选准课题87

一、把握方向,百折不回87

二、相互激励,共同提高88

第四节 勇于开拓,不断创新89

一、文人相亲,相互协作89

二、勇于开拓,实事求是89

一、总结评估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发挥91

第六章 总结评估中的道德91

第一节 总结评估的意义91

二、总结评估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92

三、总结评估有助于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92

第二节 注重总结评估中的道德92

一、依据标准92

二、坚持原则93

三、按照程序,公布结论94

四、取长补短,戒骄戒躁95

五、实践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95

一、人道主义的涵义及其产生97

第七章 教师应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97

第一节 人道主义的渊源97

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发展及其特征98

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102

第二节 教师要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103

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及其内容103

二、教师要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103

第八章 教师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106

第一节 社会公德及其特征106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其形成和发展106

二、社会公德的内容108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109

第二节 教师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110

一、教师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和作用110

二、教师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112

第九章 教师的人际交往道德114

第一节 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道德114

一、以情育人,热爱学生114

三、以才育人,亲切关心115

四、以身示范,尊重信任115

二、以言导行,诲人不倦115

第二节 教师与同行交往中的道德116

一、互敬互尊,同心同德116

二、正直谦逊,真诚友爱117

三、公开竞争,互相帮助117

第三节 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中的道117

一、互相尊重,互相支持117

二、尽职尽责,各尽其能118

三、秉公办事,大局为重118

第四节 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中的道德118

第五节 教师与社会交往中的道德119

三、互通信息,相互理解119

二、密切配合,相互支持119

一、平等相待,相互尊重119

一、业缘型交往的道德要求120

二、服务型交往的道德要求120

三、业余型交往的道德要求120

第六节 教师与外国人交往中的道德121

一、自尊自重,不卑不亢121

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121

三、注意礼仪,讲究文明121

一、教师的道德行为122

第一节 注重道德行为,培养道德品质122

第十章 教师的道德活动122

二、教师的道德品质124

第二节 开展道德教育,加强道德修养127

一、道德教育势在必行127

二、道德修养不可忽视131

第三节 进行道德评价,提高道德境界135

一、教师的道德评价135

二、教师的道德境界139

二、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145

一、专业知识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145

第一章 教师的专业知识145

第一节 教师专业知识的作用145

第三编教师的知识素质145

三、专业知识是教师影响力的源泉146

四、专业知识是教师创造力的基础146

五、专业知识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素146

第二节 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147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147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150

一、把握教师专业知识的特征152

第三节 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152

二、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153

第二章 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156

第一节 教育科学的内容及其体系156

一、什么是教育156

二、什么是教育科学157

第二节 教育科学知识的作用162

一、教育科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工具162

二、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162

三、教育科学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163

二、灵活自如地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164

一、融会贯通地把握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164

第三节 教师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要求164

三、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165

第四编教师的能力素质169

第一章 教师的能力169

第一节 教师的智慧能力169

一、教师的观察能力169

二、教师的思维能力171

三、教师的想象能力173

四、教师的记忆能力175

一、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180

第二节 教师的表达能力180

二、教师的体语表现能力184

第三节 教师的审美能力188

一、教师审美能力的要求188

二、教师审美能力的培养190

第二章 教师的一般职业能力192

第一节 教师的教育能力192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192

二、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197

三、转化后进生的能力203

四、指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213

五、教师“身教”的能力216

一、设计教学环境的能力220

第二节 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220

二、选拔、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223

三、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225

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229

第三节 教师的教学能力232

一、备课能力232

二、传授能力233

三、组织能力234

第一节 教师身体健康的意义239

一、强壮的身体是开拓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239

第一章 教师的身体素质239

第五编教师的身心素质239

二、强壮的体魄有利于教书育人的各种活动240

三、身体健康有益于提高教育劳动的效果241

第二节 教师身体健康的标志241

一、体魄健壮241

二、精力充沛242

三、头脑灵活242

第三节 教师身体健康的要求243

一、坚持锻炼,增强体质243

三、预防疾病,积极治疗244

二、劳逸结合,注重效率244

第二章 教师的心理素质246

第一节 教师感知心理246

一、教师感知的特点246

二、教师专门化感知的心理训练方法250

第二节 教师表象心理256

一、教育表象的功能256

二、教师表象的心理训练方法266

一、教师的思维类型270

第三节 教师思维心理270

二、教师思维的心理训练方法279

第四节 教师情感心理284

一、教师的情感特点284

二、教师情感的心理训练方法292

第五节 教师意志心理295

一、教师的意志过程295

二、教师的动机类型297

三、教师意志的心理训练方法299

第六节 教师注意的心理训练方法304

一、教师注意范围的心理训练304

二、教师注意稳定性的心理训练306

三、教师注意灵活性的心理训练308

第七节 教师个性心理训练方法309

一、T组训练309

二、角色训练310

三、VMBR训练310

四、抗羞训练311

第八节 教师人格312

一、教师人格的含义312

二、教师人格的特征312

四、影响教师人格形成的因素315

三、教师人格的社会意义315

五、教师良好人格的培养317

第九节 教师智能319

一、智能与智能结构的含义319

二、教师智能构成的特点320

三、教师智能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321

四、教师智能开发与培养的可行性321

五、教师智能开发与培养的方式及要求322

第十节 教师职业才能323

一、教师职业才能与其结构的含义323

二、教师职业才能与教师智能的关系324

四、教师职业才能形成与培养的条件325

三、教师职业才能的形成与培养的必要性325

五、教师职业才能形成与培养的主要途径326

第十一节 教师角色326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326

二、教师角色的主要特征327

三、研究教师角色的意义328

四、教师角色期望的含义328

五、教师角色期望实现的过程分析329

六、教师角色期望的结果分析330

七、影响教师角色期望形成的因素分析331

二、教师教育意志的功能333

第十二节 教师教育意志333

一、教师教育意志的含义333

三、教师心理挫折的含义及其常见类型334

四、教师对挫折的反应335

五、教师心理挫折的成因336

六、教师心理挫折的处理337

第十三节 教师教育态度339

一、教师教育态度的含义339

二、教师教育态度的结构339

三、教师教育态度的功效341

五、教师常见偏见分析342

四、教师偏见的含义342

六、教师偏见的克服343

第十四节 现代教师教育的心理学问题344

一、现代教师教育的心理学原则344

二、现代教师教育的心理学方法348

三、现代教师教学原则的心理学分析353

第十五节 教师心理健康359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359

二、教师心理健康诊断367

三、教师心理健康诊断方法373

四、教师心理健康训练策略378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403

一、班级403

第六编班主任工作技能403

第一章 组建班集体的技能403

二、班集体405

第二节 班集体的组建405

一、组建班集体的原则和意义406

二、组建班集体的技能407

三、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419

四、指导团队活动425

五、协调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427

第一节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意义和内容435

一、《规范》的意义435

第二章 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技能435

二、《规范》的内容436

第二节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方法和要求438

一、《规范》训练的方法438

二、《规范》训练的要求440

第三章 处理偶发事件的技能446

第一节 关于偶发事件446

一、何谓偶发事件446

二、偶发事件的特点446

二、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447

一、及时平息防止事态扩大447

第二节 处理偶发事件的技能447

三、正确处理尽量挽回影响448

四、协调善后巩固处理效果449

五、积极减少偶发事件发生率的技能450

第七编教师的风仪素质453

第一章 教师的文明风度453

一、文明风度的涵义及作用453

二、教师的风度要求455

第二章 教师的端庄仪表460

一、端庄仪表的涵义和作用460

二、教师的仪表要求461

第八编教师的人际关系素质465

第一章 教师人际关系的作用465

一、产生合力,形成互补465

二、联络感情,交流信息467

三、互相帮助,互相激励468

第二章 教师人际关系的结构470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470

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470

三、教师与家长的关系471

四、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471

五、教师与社会的关系472

第三章 教师人际交往的原则474

一、平等交往的原则474

二、互信互利的原则475

三、互信互凉的原则476

第九编写作技能479

第一章 教师常用文体写作技能479

第一节 教师的教学文体479

一、教案479

二、听课记录484

三、教学笔记485

一、计划486

第二节 工作文体486

二、总结491

三、家长信500

四、操行评语502

第三节 教师常用的其他文体504

一、报告和请示504

二、申请书506

三、调查报告507

四、简报508

五、演讲辞510

六、经济合同与协议512

一、概说515

第二章 电教应用515

第一节 文字稿本515

二、文字稿本的构成516

三、文字稿本的写作517

第二节 分镜头稿本522

一、镜头及镜头组接技巧522

二、分镜头稿本的格式523

第十编教学技能531

第一章 教学语言技能531

第一节 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531

二、 学科性532

一、 教育性532

四、 简明性533

三、 科学性533

五、 启发性534

六、 可接受性534

第二节 教学语言的构成要素535

一、语音535

二、语调535

四、速度536

五、响度536

三、节奏536

六、词汇537

七、语法537

第三节 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及作用538

一、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538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538

第四节 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和要求542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542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543

第五节 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553

二、课堂讲解的语言要求554

一、导入课题的语言要求554

三、归纳、总结的语言要求555

附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556

第二章 教学演示与实验技能572

第一节 演示、实验的重要性572

一、从教学方式的演变看演示、实验的重要性572

二、演示、实验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574

第二节 演示575

一、演示在教学中的意义575

二、演示的类型575

三、演示技能的构成582

四、演示的要求583

第三节 示范584

一、什么是示范584

二、示范的基本要求585

第四节 实验587

一、什么是实验587

二、运用实验法的要求588

附 演示的艺术590

一、什么是提问595

二、提问的类型和特点595

第三章 提问技能595

第一节 概述595

第二节 课堂提问的过程与要求598

一、课堂提问的过程598

二、课堂提问的要求599

三、提问要求的主要内容602

四、提问的原则605

附 课堂提问的优化606

第四章 讲授技能627

第一节 讲授技能的要点627

一、讲授要有科学性627

三、讲授要有教育性628

二、讲授要有适应性628

四、讲授要有启发性629

五、讲授要有情感性630

六、讲授要有艺术性630

第二节 讲授技能训练631

一、讲述技能的训练632

二、讲解技能的训练632

三、讲读技能的训练633

四、讲演技能的训练634

附 讲解概念技能635

一、板书的含义644

第一节 板书的意义644

第五章 板书技能644

二、板书的功能645

第二节 板书的内容和类型646

一、教学板书的内容646

二、板书的类型650

第三节 教学板书的原则655

一、内容精炼、重点突出655

二、语言科学、准确656

三、条理清晰、布局合理656

四、形式多样、启发思维656

五、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657

六、板书与讲解相结合658

第六章 教态变化技能659

第一节 教态变化在教学中的意义659

一、教态变化的意义659

二、教态变化的作用660

第二节 教态变化的类型660

一、身体的动作660

二、面部的表情661

三、眼神的交往662

四、适宜的停顿662

第三节 教态变化的原则663

五、声音的变化663

第七章 导入技能664

一、导入的功能664

二、导入的类型665

三、导入的过程667

四、设计导入应注意的问题668

第八章 反馈强化技能670

第一节 反馈技能670

一、反馈的条件和意义670

二、实现教学反馈的方法671

三、反馈的要求674

第二节 强化技能675

一、强化的类型675

二、强化的时机677

三、强化的要求678

第九章 组织教学的技能679

第一节 教学组织的目的679

一、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679

二、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679

一、按教师行为划分680

第二节 教学组织技能的类型680

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680

五、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680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680

二、按教学过程划分685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严密组织教学过程686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86

第三节 教学组织的原则和要求687

一、组织的原则687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688

二、组织的要求688

一、吸引注意689

二、创造气氛691

三、激发兴趣693

四、增强参与感695

五、掌握节奏697

六、应变与控场700

七、讨论的组织703

一、结束的作用706

二、结束的类型706

第一节 结束的作用与类型706

第十章 结束技能706

第二节 结束的过程及原则711

一、结束的过程711

二、结束的原则711

第三节 结课的艺术711

一、巩固新授的艺术712

二、布置作业的艺术715

二、钻研教材的步骤717

一、钻研教材的意义717

第一节 钻研教材717

第十一章 教学准备技能717

三、钻研教材的方法718

四、钻研教材的要求719

第二节 了解学生720

一、了解学生的意义720

二、了解学生的具体内容721

三、了解学生的方法721

第三节 选择教法723

一、什么是教学方法723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723

一、借鉴资料的重要意义724

二、教师应具有借鉴资料的能力724

三、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724

第四节 借鉴资料724

三、资料的搜集和积累725

四、材料的分类与整理726

五、资料的借鉴726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技能728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编制728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728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方式728

三、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方法734

二、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736

第二节 教材的分析和处理736

一、教材的知识结构736

第三节 课的类型和结构737

一、课的类型737

二、课的结构739

第四节 教学方案的编制743

一、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的编制743

二、单元教学计划的编制745

三、课时计划的编制746

第五节 教学媒体的选择750

一、教学媒体的种类750

二、媒体传递信息内容的特征751

三、媒体的教学特性752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755

五、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759

第六节 学习者认知特征的分析761

一、计划学习的阶段761

二、设计教学的活动763

第七节 设计教学的程序767

一、教学目标767

二、导入课题768

三、提供材料768

七、判断理解769

九、结束769

八、是否有新课题769

四、分析综合769

六、巩固运用769

五、得出结论769

第十三章 课堂纪律管理技能770

第一节 课堂纪律管理技能概述770

一、课堂纪律管理的意义770

二、课堂环境的特点770

三、课堂纪律的类型771

四、课堂违纪行为的主要表现772

五、课堂违纪行为的主要原因773

第二节 课堂纪律管理技能的基本内容774

一、课堂违纪行为预防控制技能774

二、课堂违纪行为处理技能775

第十一编教学演讲的技巧781

第一章 开场技巧781

第一节 教学演讲的“虎头”开场781

一、先声夺人破万难781

二、不要紧张,“大胆地往前走”782

三、上台一刹那783

四、说好开场白783

五、来自教学实践的教学开场的要求785

第二节 课堂上的第一句话怎样讲786

一、导入式786

二、开宗明义式786

三、故事式787

四、突兀而起式787

五、悬念式787

六、趣味式787

七、朗诵式787

八、警策式787

二、开启思维 诱发思考788

一、引起兴趣 集中注意788

第三节 导语——开启新课的金钥匙788

九、提问式788

三、画龙点睛 突出重点789

四、承上启下 架桥过渡789

第四节 “入课语”要一锤定音790

一、思维定向790

二、内容定旨790

三、感情定调791

四、神韵定谱791

五、语调定格791

一、教学演讲对语言的基本要求793

第二章 语言技巧793

第一节 教学演讲的语言要求793

二、修辞是重要的演讲语言技巧794

三、重复的使用797

四、数字的魅力798

五、妙语连珠799

六、语言干净,避免口头禅799

七、来自教学实践的教学语言特色800

第二节 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一点800

第三节 教学语言的响度要适当801

第四节 教师课堂语言的“七性”803

二、准确性804

三、逻辑性804

一、思想性804

四、趣味性805

五、启发性805

六、节奏性805

七、规范性806

第五节 讲课语言要做到“五要”806

一、讲课语言要精确806

三、讲课语言要生动807

二、讲课语言要明白易懂807

四、讲课要注意语调808

五、讲课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讲究说话的方式,考虑说话的效果808

第六节 模糊语言在教学中的妙用809

第七节 “断课”的技巧810

第八节 趣味性——教学语言的味精811

一、用词精妙有趣812

二、表达灵活、艺术812

三、情感充沛,全神贯注813

第一节 掌握好教学演讲的节奏814

一、教学演讲的速度814

第三章 节奏与体语技巧814

二、教学演讲中的停顿816

三、教学演讲的重音818

四、教学演讲的声调818

五、掌握好整个课堂的节奏819

附 节奏——讲课成功的要素820

第二节 口才是综合语言822

一、服饰822

二、体态822

四、手势823

三、手的动作823

五、目光824

六、表情824

七、姿态824

八、站有站相825

九、坐有坐相825

十、交谈距离825

附 态势语与课堂教学826

第四章 驾驭课堂气氛,控制演讲场面829

一、主动式控场的几种方法829

二、被动式控场的几种方法830

第一节 寓幽默风趣于教学演讲之中832

第五章 幽默技巧832

第二节 幽默——有效的教育手段837

附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创造幽默838

第六章 教学演讲的举例840

一、例子要有典型性840

二、举例要有针对性841

三、举例要有贴切性841

四、例子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841

第七章 结尾技巧843

一、教学演讲结尾的要求843

附:名人演讲艺术欣赏844

二、教学演讲“豹尾”应注意的问题844

三、巧用结尾的范例844

精辟独到 入木三分——鲁迅的演讲艺术846

博大精深 气魄宏伟——孙中山的演讲艺术847

才华横溢 妙语连珠——陶行知的演讲艺术849

文情并茂 激情洋溢——闻一多的演讲艺术851

风格独特 妙趣横生——毛泽东的演讲艺术852

逻辑严密 气势贯通——周恩来的演讲艺术853

满怀激情 爱憎分明——郭沫若的演讲艺术855

关注青年 传播科学——杨振宁的演讲艺术856

数学泰斗 语言大师——华罗庚的演讲艺术857

虚怀若谷 厚积薄发——钱学森的演讲艺术859

绘声绘色 风度翩翩——李燕杰的演讲艺术860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曲啸的演讲艺术861

慷慨激昂 热情洋溢——列宁的演讲艺术862

主旨简明 中心突出——丘吉尔的演讲艺术864

结构严谨 简短有力——戴高乐的演讲艺术865

三、自学中努力与兴趣相结合的原则869

二、教学的启发原则869

一、知行联系及学思结合的教学法原则869

第一节 孔子论教学方法869

第一章 教育家论教学法869

第十二编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869

四、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870

五、教学的身教原则870

第二节 墨子的教学方法观870

一、“量力之所能致”870

二、“察类明故”870

三、重譬喻,又重抽象思考871

第三节 孟子论教学法871

一、他律的、外铄的原则872

二、以“闻”与“见”的感情认识为基础,使“知”进入理性阶段的原则872

第四节 荀况论教学方法872

第五节 《学记》中的教学方法理论873

一、教者要心诚,尽其材873

二、要适当处理“多”、“寡”、“易”、“止”关系873

三、教学“知其心”873

四、教学要“及时而教”874

五、循序进行问答的方法874

六、教学要善于启发诱导874

七、教学要掌握预、时、孙、摩的方法874

二、重视实践、强调身教875

第六节 郑玄论教学方法875

一、采取“问难”“启发”的教学方式875

第七节 张载论教学方法876

一、要根据学生的难易情况因材施教876

二、要鼓励学生立志“生疑”自强不息876

三、要教育学生,虚心无我877

第八节 王安石的“三舍法”877

第九节 朱熹论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878

一、“穷理”和“笃行”并重878

二、积极教导878

第十节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教法原则879

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879

第十一节 王夫之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知识和“知行统一”观点880

第十二节 杨贤江提倡自学自得重视能力培养881

第十三节 陶行知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882

第十四节 徐特立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883

一、“劳力与劳心并进,手和脑并用”883

二、科学的大众化,要靠典、显、浅883

三、总结了一套“定量”、“有恒”、“经常”、“量力”的自修读书方法883

第十五节 陈鹤琴的“活教育”方法884

第十六节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884

第十七节 柏拉图的阶段教育思想及其做法885

第十八节 亚里斯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按年龄阶段进行教学的方法886

第十九节 夸美纽斯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887

一、直观887

二、循序渐进888

三、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888

四、教学要彻底与巩固888

第二十节 昆体良的早期教育思想和教学法观点889

第二十一节 裴斯塔洛齐的要素教育论和各科教学法890

一、要素教育论890

二、各科教学法890

第二十二节 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法891

第二十三节 第斯多惠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893

第二十四节 乌申斯基论教学、教学原则和课堂教学894

第二十五节 杜威的教学理论简介895

一、关于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896

二、关于教学方法896

三、关于教学上的“三中心”897

第二十六节 皮亚杰论活动教学法897

第二十七节 赞可夫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898

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898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898

第二十八节 赞可夫的实验教学法899

三、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的原则899

第二十九节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学方法902

一、教学与教育相渗透902

二、教学与发展的统一902

三、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903

四、手脑并用904

五、课内课外相结合904

第三十节 巴班斯基论教学方法的基本观点905

一、以完整性的观点看待教学方法905

二、以相互联系的观点看待教育方法905

三、以动态的观点看待教学方法906

第一节 巴班斯基的分类法907

第二章 教学法的分类907

第二节 斯卡特金分类法910

第三节 严成志的分类法918

第四节 齐亮祖的分类法923

第五节 李刊文的分类法927

第三章 常用教学法929

第一节 讲授法929

第二节 谈话法930

第三节 提问法932

附 课堂提问三忌934

第四节 讨论法935

附1 讨论式教学法936

附2 怎样组织辩论会941

附3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基本功941

第五节 练习法942

第六节 复习法947

一、复习的意义947

二、复习的类型947

三、复习的方法948

第七节 演示法948

第八节 实验教学法949

第九节 实习法950

第十节 读书指导法951

第十一节 利用插图教学法952

第十二节 欣赏法953

第十三节 发表教学法953

一、语言文字的发表953

二、美术、工艺的发表954

三、音乐舞蹈和戏剧的发表954

第十四节 参观法954

一、参观的种类954

二、参观的步聚955

第一节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956

第四章 国内外新教学法956

附1 魏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957

附2 魏书生怎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958

附3 魏书生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960

附4 魏书生怎样培养学生的效率感962

第二节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965

第三节 吕敬先小学语文能力整体发展的实验973

一、改革识字教学974

二、观察、说话、写话教学974

第四节 马芯兰四性教学法976

二、思维的灵活性977

一、思维的敏捷性977

三、思维的深刻性978

四、思维的独创性978

第五节 知识结构单元教学法978

第六节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981

第七节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982

第八节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985

一、培养自学数学能力985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985

三、教学中灵活掌握三个环节与四种课型985

一、划分发现过程,确定教学要求986

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986

第九节 引导发现法986

二、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987

三、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情况987

第十节 发展性教学法987

一、自学(阅读、预习、准备、尝试)988

二、问题(提问、启发、质疑)988

三、实验(观察、考察、调查、直观教具、图表)988

四、讨论(议论、辩论、问答)989

五、归纳(小结、系统、结构)989

八、发现(探索、研究)990

七、练习(训练、操练)990

六、讲述(讲授、讲解、课堂辅导、个别辅导)990

九、设计(创造、科研)991

十、控制991

第十一节 引探教学法992

一、“引探教学法”的程序992

二、“引探教学法”的特点993

三、“引探教学法”的依据和教学原则993

四、实验效果与问题994

第十二节 四环节智能定型单元教学法994

一、指导自学994

四、单元梳理995

二、启发点拨995

三、作业设计995

第十三节 综合程序教学法996

一、综合程序教学法的特点996

二、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运用996

第十四节 点拨教学法997

一、激学导思997

二、引议释疑997

三、点拨提高997

三、分学课与习课998

二、分学习组998

四、精练强化998

一、分程度级998

第十五节 “四分”教学法998

四、分读、做、改、比四个步骤999

第十六节 小学“六因素单元教学法”999

第十七节 语文自学辅导教学1000

第十八节 结构——定向教学1001

第十九节 八字教学法1003

一、八字教学法的程序1003

一、几个基本的理论观点1004

第二十节 三维——思辩——效应课堂教学1004

二、配套改革1004

二、三维——思辩——效应课堂教学程序1005

三、功能与效应1006

第二十一节 八步读书法1007

第二十二节 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1008

一、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的程序1008

二、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的意义1008

第二十三节 五让教学法1009

第二十四节 解决问题教学法1009

第二十五节 设计教学法1010

第二十七节 个别规定教学法1011

第二十六节 合同教学法1011

第二十八节 脱钩教学法1012

第二十九节 五段教学法1012

第三十节 弗雷内教学法1013

第三十一节 暗示教学法1014

第三十二节 铃木教学法1014

第三十三节 促进教学法1015

第三十四节 超前学习教学法1015

第三十六节 道尔顿制教学法1016

第三十五节 自治教学法1016

第三十七节 实质性评价教学法1017

第三十八节 微型教学法1018

第三十九节 期望教学法1018

第五章 各学科教学法选萃1020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法1020

一、实行四个结合1020

二、采用“讲、看、听、议、做”五种方法1020

一、小学语文快乐教学法1021

二、八字教学法1021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教学法1021

三、说话训练法1022

四、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1022

第三节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法1023

第四节 自然课教学法1024

一、设置情景法1024

二、无疑生疑法1024

三、逆向理顺法1025

第五节 政治课教学法1025

一、政治课五步教学法1025

一、语文导读法1026

二、政治课课堂答辩式教学法1026

第六节 中学语文课教学法1026

二、整体回环阅读法1027

三、语文课四步教学法1028

四、文言文五步教学法1029

五、作文目标教学法1029

六、长文短教法1030

七、作文四步教学法1031

八、读写结合法1031

九、读写教练法1032

十三、“四步一讲”教学法1033

十二、悬念教学法1033

十一、“引、联、理、磨”法1033

十、探微发隐法1033

十四、语文导学法1034

十五、引读教学法1034

十六、探讨式教学程序法1034

十七、“一条龙”教学法1035

十八、三段教学法1035

十九、迁移教学法1035

二十二、变序教学法1036

二十一、灵感触动法1036

二十、求异思维训练法1036

二十三、推敲教学法1037

二十四、思路教学法1037

二十五、卡片辅助教学法1037

二十六、句子教学法1037

二十七、散文语言品味法1038

二十八、写作分格教学法1038

第七节 中学英语课教学法1038

一、英语和谐教学法1038

三、听说教学法1039

二、英语听说训练的10种方法1039

四、直接教学法1040

第八节 中学数学课教学法1041

一、数学课练习教学法1041

二、数学课五疑教学法1041

三、数学应用题分段教学法1042

四、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1043

第九节 物理课教学法1044

一、物理课三段教学法1044

二、物理四步教学法1044

一、化学课三边程序教学法1045

第十节 化学课教学法1045

二、化学七环节课堂教学法1046

第十一节 历史课教学法1047

一、历史课“读讲议练”教学法1047

二、开启学生智能的五字三段教学法1048

第十二节 地理课教学法1049

一、地理课三环四扣教学法1049

二、地理课四层次教学法1050

第十三节 初中生物“引导-探索-归纳”教学法1051

第十四节 体育课“放”与“收”相结合教学法1051

二、综合课的一般结构1053

一、小学课堂教学结构1053

第一节 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1053

第六章 课堂结构与教学环节1053

三、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1054

四、课堂结构改革的十种类型1057

五、四种课堂结构1057

六、语文整体型课堂结构1058

七、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程序1058

八、课堂教学模式1059

九、我国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动向1060

十、课堂教学类型的研究概况1061

十一、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1062

十二、语文三课型课堂结构1063

十三、阅读课堂教学的几种新结构1063

十四、语文三环五步,练为主线的课堂结构1064

十五、语文课培养自学能力的课堂结构1065

十六、小学教学“三段式”课堂教学结构1066

十七、思想品德课的几种课堂教学结构1067

十八、历史课培养自学能力的课堂结构1068

第二节 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法1069

一、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1069

二、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1070

四、备课应掌握的基本观点1071

三、备课的基本要求1071

五、怎样备好课1072

六、什么是一堂好课1074

七、上好一节课的五个基本要求1075

八、怎样上好一堂课1075

九、上好一堂课的心理因素1077

十、怎样听课和评课1078

十一、课外辅导的方法1079

十二、学生课外作业的特点、意义及作业布置的要求1081

十三、作业的批改和讲评1083

十四、作业的批改和讲评要求教师努力做到1084

十五、怎样指导学生做作业1085

十六、怎样科学安排作业减轻课业负担1086

十七、考试的种类和意义1086

十八、试卷中的几种题型1087

十九、考试工作的基本要求1089

二十、考试的方式方法1089

二十一、考试的命题1090

二十二、考试命题应掌握的原则1091

二十三、考试的战绩评选1091

二十四、考试工作应注意的问题1092

三、整体入手,提纲导读1094

二、习题为纲,自行探索1094

一、由“扶”到“放”,举一反三1094

第一节 指导学生自学的几种方法1094

第七章 培养学生的智能1094

四、存疑质疑,深究关键1095

五、温故知新,迁移学习1095

第二节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个层次1095

一、培养提问兴趣,鼓励质疑问难1096

第三节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1096

六、综合串联法1096

五、科学探索法1096

四、演变移植法1096

三、结构摸进法1096

二、逻辑整理法1096

一、基础阅读法1096

二、逐步提高要求,指导学生会问1097

三、倡导即席提问,培养应变能力1097

第四节 学生智能的培养方法1098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098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七种方法1100

三、把培养能力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1101

一、指导学生自觉控制,培养有意注意1102

二、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102

第五节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1102

三、在教学中,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互相转换的群组织教学1103

第六节 怎样提高记忆能力1103

一、要注意记忆的心理因素1103

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1104

附 培养学生记忆力的种种记忆方法1106

三、提供反馈的机会1115

六、采用合适的认知模式1115

五、指导学生概括材料1115

四、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提问1115

二、证明与讨论适当的再认知活动1115

一、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1115

第七节 培养学生思维技能的方法1115

七、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1116

第八节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1116

一、要设置一个激励创造力发挥的情景1116

二、要培养创造的志向和意志力1117

三、要打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1118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1118

五、发挥想象和灵感的作用1119

附 培养创造型人才须处理好三个关系1119

一、坚定方向,战胜自己1120

第九节 怎样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1120

二、独立思考,防止盲从1121

三、掌握武器,科学分析1121

四、自我反省,及时反馈1121

五、自我管理,积极实践1121

第十节 怎样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1122

一、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1122

二、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有关基本知识1122

三、练习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1122

一、实验能力的培养方法1123

第十一节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方法1123

二、能力考查1124

第十二节 学生笔记能力的培养1125

一、培养学生笔记能力的意义1125

二、指导学生做笔记1125

三、怎样做好笔记1125

第八章 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1126

第一节 走出学习低谷1126

一、有“优”就有“差”1126

二、“差生”与“差科”1127

三、你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1128

四、以失败为师1130

五、究竟什么地方出了差错1131

六、动手做起来1133

七、人不可能永远站在顶峰1134

八、抛掉情感的包袱1135

九、投入全副力量1138

第二节 消除学习疲劳1139

一、疲劳是怎样产生的1139

二、她为什么乐此不疲1141

三、掌握几种消除疲劳的方法1142

四、善于发现自己产生疲劳的规律1144

第三节 战胜厌学心理1145

一、厌学症候群1145

二、厌学原因解析1147

三、厌学的表现之一及对策1148

四、厌学的表现之二及对策1149

五、厌学的表现之三及对策1150

第四节 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1152

一、不良习惯表现种种1152

二、习惯是怎样形成的1154

三、你必须改变这些坏习惯1155

一、解开学习焦虑之谜1158

第五节 克服学习焦虑1158

二、扼制焦虑的万灵会式1160

三、把握住独立的今天1161

四、把焦虑撵出你的思想1162

五、不要让小事使你垂头丧气1163

六、适应无可避免的事实1164

七、做一个快乐的人1165

第九章 名人的学习方法举隅1167

第一节 马克思:读书注重笔记1167

第二节 列宁:善于独立思考1168

第三节 毛泽东:读书笔记“六式”1169

第四节 鲁迅:巧妙的读书“六法”1170

第五节 郭在贻:研究应当注意“四点”1171

第六节 华罗庚:读书贵在融会贯通1172

第七节 黄侃:精习·严谨·谦虚1173

第八节 梁启超:抄书阅读法1174

第九节 冯友兰:读书“四要诀”1174

第十节 钱钟书:博闻强志 深思慎取1176

第十一节 刘叶秋:略读与精读1177

第十二节 缪钺:熟读与深思1177

第十三节 孔子:多问·多闻·多见·多识1178

第十四节 孟子:专心有为 渐进有恒1179

第十五节 朱熹:妙喻说学习1180

第十六节 陆九渊:学习贵自立自得1180

第十七节 杨简:百世宗师话学习1181

第十八节 黄宗羲:学习要富有创造性1182

第十九节 顾炎武:抄书入手做学问1183

第二十节 王夫之:知学·好学·乐学三境界1184

第二十一节 陶行知:“行是知之始”1185

第二十二节 胡绳:写好文章有妙法1185

第二十三节 严济慈:读书要靠自己去“听、看、用”1186

第二十四节 竺可桢:追踪学习法1187

第二十五节 苏霍姆林斯基:学会培养记忆力1188

第十三编指导学生学会学习1193

第一章 学习的心理基础1193

第一节 感知与学习1193

一、感知的本质1193

二、感知觉心理活动有其自己的特性和规律1193

三、人的感知觉中,视听感知占重要地位1194

四、感知与观察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194

第二节 注意与学习1197

一、注意的本质1197

二、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1197

三、注意的特性1198

四、如何充分发挥注意在学习中的作用1199

第三节 记忆与学习1199

一、记忆的本质1199

二、记忆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1199

三、记忆力的能量1200

四、记忆心理活动的规律1200

五、记忆的方法1201

六、与遗忘作斗争1202

一、想象的本质1203

第四节 想象与学习1203

二、想象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204

三、培养青少年想象力的方法1205

第五节 思维与学习1206

一、思维的本质1206

二、思维的结构1207

三、思维的种类1207

四、我国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1208

五、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1209

第六节 情感与学习1211

一、情感的本质1211

三、青少年情感的特点1212

二、情感具有几种特性1212

四、情感在人的学习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1213

五、在学习中培养情感的方法1213

第七节 意志与学习1214

一、意志的本质1214

二、意志心理的特征1215

三、青少年意志发展的特点1215

四、意志品质在学习中的作用1216

五、在学习中培养意志的方法1216

第八节 动机与学习1218

一、动机的本质1218

二、学习动机的特征1219

三、动机的功能1220

四、学习动机的年龄阶段性和差异性1220

五、在学习中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1220

第九节 态度与学习1221

一、学习态度的本质1221

二、学习态度的特征1221

三、学习态度的功能1222

四、学习态度的种类1222

五、学习态度发展的阶段性与差异性1223

六、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1223

七、培养学习态度的方法1223

八、改变不良学习态度的方法1224

第一节 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1226

一、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的实质1226

第二章 学习的原则1226

二、贯彻学习的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的方法1227

第二节 目的性原则1228

一、学习目的性原则的实质1228

二、培养正确学习目的的方法1229

一、实事求是原则的实质1230

二、贯彻实事求是学习原则的方法1230

第三节 实事求是原则1230

第四节 自觉性原则1232

一、学习自觉性原则的实质1232

二、贯彻学习自觉性原则的方法1232

第五节 循序渐进原则1234

一、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的实质1234

二、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方法1235

第六节 学思结合原则1236

一、学思结合原则的实质1236

二、坚持学思结合原则的方法1237

一、博专结合原则的实质1238

第七节 博专结合原则1238

二、贯彻博专结合原则的方法1240

第八节 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原则1241

一、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原则的实质1241

二、贯彻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原则的方法1242

第九节 劳逸结合原则1243

一、劳逸结合原则的实质1243

二、贯彻劳逸结合原则的方法1243

一、终身学习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244

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1244

第十节 终身学习原则1244

三、贯彻终身学习原则的方法1245

第三章 学习方法1247

第一节 读书学习法1247

一、读书学习法的本质1247

二、读书方式分类1247

三、运用读书学习法的要求1248

第二节 模仿学习法1249

一、模仿学习法的本质1249

第三节 讨论学习法1250

一、讨论学习法的本质1250

二、模仿学习法的作用1250

三、运用模仿学习法的要求1250

二、讨论学习法的作用1251

三、运用讨论学习法的要求1251

第四节 调查研究学习法1252

一、调查研究学习法的本质1252

二、调查研究法的作用1253

三、运用调查研究法的要求1253

四、调查研究的几种方法1253

一、实践学习法的本质1255

第五节 实践学习法1255

二、实践学习法的作用1256

三、运用实践学习法的要求与方式1256

第六节 识字学习法1259

一、识字学习法的历史渊源1259

二、识字学习法的种类1259

第七节 最优化学习方法1261

一、最优化学习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1261

二、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学习方法1261

三、黎世法的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1263

一、程序学习法1265

第八节 现代西方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几种学习方法1265

二、范例学习法1266

三、接受学习法1267

四、发现学习法1268

五、探究学习法1269

六、“掌握学习”法1270

七、“积极学习”法1271

第十四编学会读书1275

第一章 读书的情趣1275

一、“读书乐”情趣1275

二、“三境界”情趣1275

三、“易安”情趣1276

四、“吃书”情趣1277

五、“淫书”情趣1278

六、“宏约深美”情趣1279

七、“升华”情趣1280

八、“警枕”情趣1281

九、“喝墨水”情趣1281

十、褚水敖的十二个“不亦快哉”情趣1282

第二章 读书的方法1284

一、分类读书法1284

二、层次读书法1285

六、发现式读书法1286

五、练习注意法1286

三、循序渐进法1286

四、渗透法1286

七、全读法与分读法1287

八、循环阅读法1287

九、对比读书法1287

十、三步阅读法1287

十一、SQ3R法1288

十二、求一读书法1288

十三、厚薄法1288

十四、质疑读书法1288

十六、“观大略”与“结构式”读书法1289

十五、泛读法1289

十七、框架式读书法1290

十八、鲸吞牛食法1290

十九、概念阅读法1291

二十、审题读书法1291

二十一、竭泽而渔法1291

二十二、快速阅读法1292

二十三、交替阅读法1292

二十四、最佳时间法1292

二十五、数量优化法1292

二十七、多管窥豹法1293

二十六、多种渠道法1293

二十九、三余三上法1294

三十、群体外向法1294

三十一、求入求出法1294

二十八、博采群尖法1294

三十二、八面受敌法1295

三十三、“回讲”读书法1295

三十四、“书评”读书法1295

三十五、“运用”读书法1296

三十六、理论书籍阅读法1296

一、教育是一门科学1301

第十五编中外教论荟萃1301

教育艺术和方法1301

二、教育艺术1302

三、陶冶和磨练学生1304

四、了解、尊重、爱护学生1306

五、掌握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心理1308

六、唤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1311

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发现1314

八、启发式教学1317

九、教学生如何学1319

十、因材施教1321

十一、对学生严格而不粗暴1323

十二、注重正面教育1327

十三、实践教育1328

十四、寓教于乐1330

十五、帮助后进的学生1332

教师1334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1334

二、尊师重道教学相长1336

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339

四、献身教育事业1340

五、教师的职责1342

六、教师的品格1344

七、教师素养1346

八、师表和身教1349

九、教育者必受教育1352

十、庸师误人子弟1354

求学与治学1356

一、学需立志1356

二、勤学苦读1358

三、博学贯能1360

四、好思穷理1362

五、贵疑好问1364

六、循序渐进1366

七、学以致用1367

附:优秀教师经验录1369

一、值得憧憬的美好事业1369

二、你可以成为一名好教师——谈我的教学生涯兼答青年教师问1372

三、不可磨灭的记忆1375

四、我的成师之路1378

五、对未来的同行说句知心话1381

六、谈谈教师的基本素养1384

七、要先做个好学生1387

八、知识·教学·爱心1388

九、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1391

十、为人师表,塑造美的心灵1393

十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396

十二、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1398

十三、从一个错字说起1400

十四、在教学改革中锻炼成长1402

十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405

十六、使学生在深厚的兴趣中学习1409

十七、让山区的孩子学得主动愉快1411

十八、教师要有好习惯1413

十九、练好语言基本功1416

1998《教师素质培养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高长梅,欧阳慧主编 1998 九州图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