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路石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办公室回忆录》求取 ⇩

引言1

第一章试验区办公室建立4

第一节试验区办公室成立——人民大会堂中外记者发布会4

一 大会介绍北京试验区及试验区办公室4

二 试验区办公室管理体制的三种选择6

第二节落实“18条”——北京展览馆三千人大会宣讲政策8

一 一个年轻人的好点子9

二 “十八条”核心政策——企业税收优惠政策10

三 高层决策——来之不易的“合法授权”12

第三节试验区干部大招聘14

一 一则招聘广告14

二 从试验区办公室主任到普通工作人员全面招聘15

三 放眼世界,以硅谷为学习目标的应聘者——胡昭广17

四 不甘国家落后于人,王思红的改行选择19

五 胡定淮、赵凤桐、郑建中回忆应聘21

六 众人的应聘回忆22

第四节一站式办公的尝试24

一 从按“片区”管理的联合办公到“一号楼”里的一站式办公25

二 方便企业的“一条龙”联合现场办公26

第二章形势突变——试验区面临考验27

第一节“六四政治风波”和四通公司28

一 明确的清查工作指导思想28

二 实事求是的清查工作过程29

三 鼓舞人心的清查结论31

第二节治理整顿、“逆势而上”33

一 巧妙解读有关规定,保证企业“技工贸一体化”经营33

二 整顿中保持了企业数量与经营规模的迅速增长35

三 在全国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之际建设北图科贸中心36

第三节正确处理高度管制的外贸制度下的走私案38

一 关于电子一条街企业的“走私”问题39

二 信通公司走私案39

三 减少震荡,稳妥处理司法判决之后事宜40

四 看清事物本质,为更多企业解围41

五 特定历史时期,协调海关保护企业过关46

第三章指明方向、解除迷茫的兴隆会议48

第一节试验区的路如何走?49

一 冷静维护企业生存的“小环境”49

二 必须给予回答的质疑声50

第二节引领试验区办公室创新十年的兴隆会议51

一 确定了试验区的“大开发区战略”和“节点战略”51

二 明确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产业发展模式52

三 提出更加完善的“六自原则”53

四 确立了未来几年实现“四个突破”的战略目标和任务53

第三节坚持规划先行,绘制试验区发展蓝图54

一 胡昭广关于规划的十个想法54

二 《1989—2000年发展规划纲要》57

三 《八五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58

四 《1994—2000年发展规划》60

五 有关领导对试验区规划的指示61

第四章艰难的股份制改革63

第一节中关村的企业究竟是谁的?63

一 关于试验区企业资金来源的一次调查64

二 “国有民营”企业也提出了产权界定问题64

第二节80年代末,不成功的股份制改革65

一 内部员工集资的信通公司65

二 试验区第一家经批准发行股票的海威公司66

三 四通公司夭折的股份制改革尝试67

第三节未能实施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68

一 启动研究制定试验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69

二 方案实施中的成功与失败69

三 企业关注的“国有股”和“创业集团股”问题没能解决71

第四节实施“两个规范意见”(1992—1994年)72

一 试验区成为北京市贯彻实施“两个规范意见”的重要力量72

二 仍然没有答案的企业存量资产界定问题74

第五节按照股份合作制改制:摘掉红帽子(1994—1998年)74

一 寻找摘掉“红帽子”的出路75

二 试验区借助“股份合作制”实现存量资产界定的突破75

三 集体所有制科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与遗憾78

四 值得学习的硅谷“创业者有其股”的产权制度79

第五章走向国际80

第一节走出去,参加国际展销会和广交会80

一 参加国际展销会81

二 参加广交会82

第二节 重要国际友人来访84

第三节承办科技工业与研究园第四届世界大会86

一 申请承办科技工业与研究园第四届世界大会86

二 筹备科技工业与研究园第四届大会87

三 筹备工作中,学会不卑不亢与外国人合作89

四 成功召开科技工业与研究园第四届世界大会90

第四节方便企业的外事管理91

一 从“零”起步92

二 异地委托政审94

三 “一次审批多次出国”95

第五节高效的外资企业认定与服务97

一 成立对外经济工作办公室98

二 授权审批外商投资企业99

三 成立外商投资企业协会100

四 建立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渠道101

五 促进制定软件企业优惠政策102

第六章制度创新,求实变通104

第一节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104

一 对国家、对企业负责的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104

二 大力推进“四自原则”的企业运行机制106

三 新技术企业要有知识产权和达到标准的技术性收入107

四 复核高新技术企业108

第二节实施财务制度创新110

一 财政所成立后工作中遇到的困惑110

二 难题的突破112

三 从理念的突破到一个新的会计制度的诞生113

四 从试验区企业的会计制度到全国科技企业的会计制度117

五 关于会计人员职责的新观念118

第三节统计制度创新与信息化120

一 新旧统计工作的几个矛盾120

二 设计并实施“一套表制度”124

三 从工作统计到法定统计125

四 “创新统计”: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127

五 计算机系统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128

第七章解放思想,服务创新132

第一节营造政企和谐关系的工商注册工作132

一 独一无二的企业登记二科132

二 突破经营范围限制,注册“技工贸一体化”的企业134

三 始终走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前列的中关村园区135

第二节为企业争取计划内的资源136

一 抓住时机,让领导们了解试验区的企业136

二 突破财政资金不能拨付民营企业的限制137

三 从一个计划到18个计划138

第三节在试验区建立企业技术监督制度140

一 试验区技术监督工作起步140

二 建立北京市技术监督局试验区分局142

三 帮企业渡过技术标准难关143

四 为企业争取计算机生产许可证145

五 计量器具管理与发证146

六 接受市科委授权承担科技成果鉴定工作147

七 一次值得回味的改革尝试148

第四节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开拓市场149

一 评选拳头产品149

二 为民营企业争取外贸进出口自营权151

三 主动请来“婆婆”,规范试验区医疗器械生产经营152

四 打入国家医疗行业订货会153

第五节新型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机构154

一 支持初创企业的“财政周转金”155

二 成立天平会计师事务所157

三 孵化器与留学生创业园159

四 成立企业担保互助会166

第六节解决难题、服务企业170

一 特事特办与创建新模式170

二 帮助新创办企业解决“买发票”的难题171

三 帮三环解决出口问题171

四 帮助解决企业信用问题:每年年底五部门联动地向银行“通盘子”172

第七节加强法制建设,引导企业健康成长174

一 现实呼唤“法治”174

二 建立法制协调机构176

第八章在探索中开创新型经济组织中的党群工作178

第一节新型经济组织中,党员们重新集结179

一 受命于“政治风波”之后的试验区党工委179

二 扛着党旗找党员181

三 党旗下,新型经济组织中,党员们重新集结182

四 在民营企业中坚持党的领导184

五 决不放弃党的基层组织的监督作用187

六 民营企业家能入党吗?189

七 把“为企业服务”作为试验区党组织工作的宗旨190

第二节走在全国前列的工会组织191

一 积极建会,不断探索符合企业需要的新的工作模式192

二 急员工所急,成立职工住宅合作社194

三 广泛联系,成立全国高新区工会工作会195

四 百折不挠,完美处理影响全国的劳动争议案件197

第三节从白手起家到欣欣向荣的团组织工作201

一 在新的历史阶段建立团组织201

二 按照企业的需求开展试验区团组织工作202

三 欣欣向荣的试验区团组织204

第九章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节点战略”与“大开发区战略”206

第一节创新与创举并存的“上地开发”206

一 筑巢引凤,建立自己产业根据地207

二 “六图二书”与三人小组208

三 实创公司的建立210

四 国有土地管理办法的突破213

五 招商先行216

六 一流的速度218

第二节“节点战略”与十大建筑221

一 “节点战略”的提出及主要内容221

二 十大建筑简介222

三 90年代末,建成区里的中关村西区223

第三节实施大开发区战略225

一 研究制定大开发区战略226

二 驻深圳办事处228

三 驻香港办事处229

四 驻中山办事处230

第十章中关村电脑节232

第一节 动议举办中关村电脑节232

第二节 宣传工作首战告捷233

第三节 电脑节系列活动235

第四节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尝试238

第五节 关于电脑节的思考239

第十一章“摸着石头过河”中的理性思考241

第一节二次创业“六化战略”241

一 四通与试验区企业的“二次创业”242

二 试验区二次创业“六化”战略的提出243

三 “六化”战略研究报告完成244

四 至今仍不过时的“六化”战略核心观点245

第二节历史的创举——世界科技工业园的研究247

一 王思红在’95世界大会上的发言摘要247

二 《历史的创举——世界科技工业园研究》249

第三节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研究251

一 启动中关村区域创新能力调查研究251

二 课题研究首先解决两个问题252

三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调研报告的核心观点253

第四节一支自觉奉献、廉洁自律、勇于改革创新的队伍254

一 每月一次的全体成员会议255

二 沈太福案件——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256

三 群体“英雄谱”258

精彩结局:发展高新区——国家战略布局262

国家领导人始终关注试验区的发展262

二 实施国家战略,在全国布局建设发展高新区263

三 战略决策前夕的一次考察264

四 总书记的历史评价:本世纪最重要的创举266

大事记269

1988年269

1989年275

1990年276

1991年279

1992年281

1993年284

1994年287

1995年291

1996年294

1997年296

1988年—1997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主要经济数据300

人名索引304

后记308

《铺路石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办公室回忆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