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学 第2版 C卷》
作者 | (德)M.米奇克(M.Mitschke)著;陈荫三译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10 |
出版时间 | 1997(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114025297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202139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1 引言1
2卷C的编排4
40.3前后轴上不同的轮荷变化 215
3双轴汽车的运动方程6
Ⅰ线性单轨模型,客观特征量,主观评价6
3.1曲率中心和瞬心8
4轮胎特性10
4.1侧偏力,回正力矩,侧偏角10
4.2对侧偏特性的理解14
4.3侧偏刚度,轮胎拖距16
5转向特性20
6侧风作用下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参数22
7线性单轨模型的微分方程25
7.1特殊情况:匀速行驶29
7.2轮胎拖距的考虑30
I.A匀速圆周行驶30
8向心加速度31
8.1最大值(简化分析)31
8.2由道路线型决定的数值35
8.3弯道上正常行驶时的向心加速度36
8.4线性化的极限37
9与向心加速度有关的函数,圆周行驶参数37
9.1转向盘输入41
9.2前轮输入,侧偏角44
9.3质心处的侧偏角45
9.4在圆周中车辆的位置46
9.5转向盘力矩46
9.6圆周行驶参数46
10特征值,主观陈述47
10.1不足转向与过多转向48
10.2质心处侧偏角,转向盘转角质心处侧54
偏角梯度54
10.3转向盘力矩57
11 车辆参数对圆周行驶特性的影响59
11.1用于计算的基本模型59
11.2侧偏刚度的影响,质心处侧偏角的意义61
11.3转向系统参数的影响63
11.4质心位置的影响64
11.5载荷的影响65
12稳定性,固有频率,阻尼66
I.B瞬态特性66
12.1稳定性和不足转向/过多转向68
28干路面上的操稳性,前轮驱动,后轮驱动,全轮驱动 169
12.2固有频率,相对阻尼系数69
12.3固有侧向扰动的考虑72
13操纵性能,转向盘转角斜坡输入73
13.1拉普拉斯变换和传递函数73
13.2阶跃响应74
13.3转向盘转角斜坡输入,峰值响应时间,圆周行驶参数(放大因数)81
13.4时间函数的讨论,车辆参数的影响86
13.5评价参数与车辆参数的关系89
13.6转向盘转角输入速度和车速的影响91
14转向特性,频率特性94
14.1频率特性的解释95
14.2频率特性的评价98
14.3车辆参数的影响99
15 在给定车道曲线上的行驶,“理想的”驾驶员,缓和曲线104
15.1在给定车道曲线情况下的稳定性106
15.2缓和曲线107
15.3转向盘输入110
16侧风性能110
16.1定值侧向风111
16.2瞬态性能,传递函数,放大函数115
16.3过渡性能,车辆参数的影响117
16.4频率特性124
16.5随机侧风127
17第Ⅰ章总结131
Ⅱ驾驶员-汽车-道路,评价准则134
18双平面模型135
19预期操纵136
20控制140
20.1稳定性探讨142
20.2驾驶员的传递函数145
20.3驾驶员信息的获取147
21侧风下的直线行驶150
22驾驶员和车辆的适应157
23驾驶员作为有适应能力的控制者159
24第Ⅱ章总结160
Ⅲ曲线极限加速度,切向力的影响162
25运动方程162
Ⅲ.A匀速圆周行驶164
26曲线行驶阻力164
27切向力对轮胎特性曲线的影响166
28.1附着工况决定的极限171
28.2转向盘输入,不足/过多转向173
28.3转向盘力矩180
28.4质心处的侧偏角181
28.5质心位置和驱动方式的影响182
29结冰路面上的操稳性184
30湿路面上的行驶186
31驱动功率决定的行驶极限188
Ⅲ.B准线性分析189
32轮胎特性曲线的近似189
33不足/过多转向191
34稳定性192
35各种驱动方式车辆的稳定性极限194
Ⅲ.C瞬态行驶,转向盘转角斜坡输入195
36在干路面上匀速行驶197
37在干路面上切向力保持不变行驶200
39第Ⅲ章总结203
38结冰路面上的行驶203
Ⅳ双轨模型,四轮车辆206
Ⅳ.A 匀速圆周行驶207
40轮荷变化,质心高度和轮距的影响207
40.1最大的向心加速度210
40.2质心处侧偏角,不足转向特性,转向盘力矩的变化212
40.4侧翻极限215
41 升力217
42瞬心,瞬时轴线220
43车辆侧倾和轮荷的计算(以刚性车轴为例)222
44前后轴侧倾刚度不同,稳定装置225
45各种悬架227
46悬架的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233
47转向系统241
47.1几何关系241
47.2弯道快速行驶时的转向力矩242
47.3弯道缓慢行驶时的转向力矩,阿克曼转向,回位特性244
47.4静态转向力矩246
48前束和切向力附加转向的影响248
49侧倾和侧偏力附加转向的影响250
50外倾的影响253
50.1轮胎特性253
50.2对操稳性的影响255
51侧倾的影响258
51.1侧倾角的大小258
51.2对车辆振动和轮胎磨损的作用259
51.3最大的侧向加速度260
52车辆系统262
Ⅳ.B瞬态行驶262
52.1坐标系263
52.2程序结构264
53轮胎特性曲线265
53.1轮胎模型266
53.2轮胎的导入特性269
54侧向加速度较大情况下行驶的两个例子270
55动态侧倾的影响270
55.1侧倾弹性和阻尼的影响272
55.2头部高度上的侧向加速度273
56弯道行驶,加速踏板位置变化时的操稳性275
56.1车辆操稳性的评价准则277
56.2轴荷转移278
56.3轴荷变化的影响280
56.4切向力,驱动轴位置,摩擦差速器的影响285
56.5切向力附加转向的影响288
56.6不足转向趋势的增强292
56.7节56的小结293
57第Ⅳ章总结294
58.1运动方程295
58转向盘松开(脱手操纵)时的操稳性295
Ⅴ其它295
58.2车辆参数的影响296
59全轮(四轮)转向300
59.1后轮转角输入300
59.2运动方程301
59.3δH=HδLδL?,不足转向梯度相同时301
59.4δH=HδLδL?,质心处侧偏角为零时303
59.5δH=Hψψ304
Ⅵ总结309
1997《汽车动力学 第2版 C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德)M.米奇克(M.Mitschke)著;陈荫三译 1997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汽车动力学
- 1980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 第2版
- 2020
-
- 汽车修理 下 第2版
- 1965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 动力学 第2版
- 199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汽车空气动力学
- 1998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 汽车空气动力学
- 1984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 汽车操纵动力学
- 1991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汽车液力传动
- 1988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 汽车设计 第2版
- 1996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 汽车动力学 A卷 第2版
- 1992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 汽车构造 第2版
- 1992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尿动力学 第2版
-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汽车仪表 第2版
- 198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 汽车系统动力学
- 1996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 汽车力学
- 1982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