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学》
作者 | 编者 |
---|---|
出版 | 未查询到或未知 |
参考页数 | 1010 |
出版时间 | 没有确切时间的资料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68266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编 针科学篇1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针术之由来1
第二节 针术之定义2
第三节 针之构造与种类2
第四节 针之选择与保存3
第二章 各论3
第一节 刺针之练习3
第二节 刺针之方式5
第三节 刺针之方向7
第四节 刺针之目的8
第五节 直接刺激与间接刺激9
第六节 刺针之感通作用9
第七节 刺针前之准备与注意10
第八节 刺针时之消毒11
第九节 刺针时医者与病者之体位11
第十节 进针时之程序12
爪切12
持针12
进针12
第十一节 进针後之手技15
第十二节 一般应用之新针法16
单刺术16
旋捻术16
雀啄术16
屋漏术17
置针术17
间歇术17
震颤术17
乱针术17
第十三节 出针之手技18
第十四节 晕针之处置18
第十五节 出针困难之处置19
第十六节 折针之处置19
第十七节 出针後後遗感觉之处置与防止20
第十八节 出针後皮肤变色及高肿之处置20
第十九节 针尖刺达骨节时之处置20
第二十节 针治之适应证及不适应证21
第二十一节 针治之禁忌21
第二十二节 皮肤针之应用法22
第三章 针科之科学原理23
第一节 刺针刺激之种类23
电气说23
机械的刺激23
变质说24
第二节 刺针刺激之绝缘传导24
第三节 针治对血液之影响24
第四节 针治止血法之理由24
第五节 针治之科学研究24
小儿针对於血液像之影响24
於交感神经紧张状态下施针之影响25
对於血管之广径影响25
第六节 吉村、後藤、越智三博士之研究报告27
第七节 刺针孔之大小27
第八节 关於刺针点28
结论28
针对健体之刺激影响28
针对病体之刺激影响29
第二编 灸科学篇30
第一章 总论30
第一节 灸法之起源30
第二节 灸术之定义30
第三节 施灸之原料30
第四节 艾绒之制法31
第五节 艾绒之保存法31
第六节 艾灸之特殊作用31
第七节 艾炷之大小32
第八节 艾炷之壮数32
第九节 灸刺激之强弱与温度33
第二章 各论33
第一节 灸法之种类33
第二节 灸术之现象34
第三节 灸术之应用34
第四节 灸术之医治作用35
第五节 灸术之健体作用36
第六节 施灸之目的36
第七节 灸法36
隔?灸法36
隔蒜灸法37
豉饼灸法37
附子灸法37
雷火针灸法37
太乙神针灸法38
温针灸法38
温针法39
艾炷灸法39
第八节 施灸之方法39
第九节 施灸之前後39
第十节 施灸之注意40
第十一节 灸痕化脓之理由40
第十二节 灸後处置法40
第十三节 灸痕化脓之防止法41
第十四节 灸疮之洗涤法41
第十五节 於灸痕续行施灸之方法41
第十六节 灸与摄生41
第十七节 施灸之禁忌42
第三章 灸之科学研究42
第一节 日本医学界研究灸之总括43
灸对於红血球及血色素之影响43
灸对於白血球之影响43
灸对於噬菌作用44
灸对於补体之影响45
灸对於免疫体发生之影响45
施灸对於血液凝固时间45
施灸对於血糖之影响45
灸法之本质46
结论46
第三编 经穴篇47
第一章 总论47
第一节 经穴之定义47
〔附〕黑特氏带与经穴之关系48
第二节 经穴之分类48
第三节 人体各部之区别49
头部49
颈部及项部50
躯干50
四肢51
第四节 骨度法55
第二章 各论十四经穴56
第一节 肺经56
〔附〕分寸歌61
第二节 大肠经61
〔附〕分寸歌68
第三节 胃经68
〔附〕分寸歌83
第四节 脾经84
〔附〕分寸歌91
第五节 心经92
〔附〕分寸歌95
第六节 小肠经95
〔附〕分寸歌102
第七节 膀胱经102
〔附〕分寸歌125
第八节 肾经126
〔附〕分寸歌135
第九节 心包络经135
〔附〕分寸歌138
第十节 三焦经138
〔附〕分寸歌146
第十一节 胆经147
〔附〕分寸歌161
第十二节 肝经161
〔附〕肝经穴分寸歌166
第十三节 督脉166
〔附〕督脉分寸歌175
第十四节 任脉176
〔附〕分寸歌184
附录 经外奇穴184
第四编 治疗篇194
总论194
第一章 针灸与疾病194
第一节 针灸与免疫194
第二节 针灸与杀菌195
第三节 针灸与消炎195
第四节 针灸与营养196
第五节 针灸与镇静196
第六节 针灸与强壮197
第七节 针灸与强心197
第八节 针灸与利尿、通便、发汗198
第二章 刺激点与疾病199
第一节 强壮作用之刺激点199
第二节 镇静作用之刺激点200
第三节 调整作用之刺激点201
第四节 其他疾病之刺激点一般201
第五节 结论202
〔附〕202
1.皮肤针之叩打部位202
2.吸筒应用法203
第三章 提供初学针灸之临床应用及参考一些问题204
第一节 针灸取穴多少及治疗间隔问题204
第二节 如何决定病症之应针或应灸205
第三节 如何避免针治危险206
第四节 针灸刺激强弱之适用及针刺程序206
第五节 针灸效果不一致之原因207
第六节 针与灸效果之特点207
各论209
第一章 呼吸器病209
第一节 喉头疾患209
急性喉头炎(喉风、急喉痹)209
慢性喉头炎(阴虚喉痛)209
喉头结核(喉痹失音、喉癣)210
喉头癌211
喉头肌麻痹(喑、失音、嘶嗄)211
声门痉挛(急癎之类)212
声门水肿(马脾风之类)212
第二节 气管及支气管疾患212
气管炎(燥咳之类)212
急性支气管炎(重伤风、风温咳嗽)213
慢性支气管炎(老咳、痰饮咳嗽)213
支气管?张(痰嗽、湿痰)214
支气管喘息(喘急、气喘、喘促、哮喘)215
第三节 肺脏疾患216
支气管肺炎(痰热喘嗽)216
大叶性肺炎、亦名真性肺炎或纤维素性肺炎(肺风痰喘、温邪犯肺)216
肺水肿(马脾风)217
肺气肿(肺胀)217
肺结核(痨瘵、传尸、肺?)218
肺脓疡与肺坏疽(肺痈)220
第四节 胸膜疾患221
胸膜炎(胸痛、悬饮)221
气胸(胸胁气痛)222
水胸(水结胸类之病)222
第二章 循环器病223
第一节 心脏疾患223
心绞痛(真心痛)223
急性心脏内膜炎(心痛、热传心包)224
心脏瓣膜症(怔忡、心动悸)224
急性心肌炎(热入心包)225
脂肪心(短气、卢喘之类)226
神经性心悸亢进(心悸、怔忡之类)226
第二节 脉管之疾患227
动脉硬化(肝阳)227
肩凝(漏肩风)227
第三节 血液病228
贫血(血虚)228
萎黄病(萎黄、黄胖病)228
白血病229
第三章 消化器病229
第一节 口腔疾患229
卡他性口腔炎(口疮、口麋)229
鹅口疮(鹅口、雪口)230
亚布答性口内炎(口舌疮)230
?桃腺炎(乳蛾、喉蛾)231
耳下腺炎(鲊腮、发颐)231
流涎症(流涎、涎潮)232
齿痛(牙痛、龋齿)232
第二节 咽头疾患233
急性咽头炎(风热咽喉痛)233
慢性咽头炎(阴虚喉痹之类)234
第三节 食道疾患234
卡他性食道炎(咽食痛)234
食道癌(食膈)235
食道狭窄(热膈、痰膈)235
食道痉挛(胸口痛、气痛)235
食道麻痹(噎塞)236
第四节 胃疾患236
急性胃炎(伤食、呕吐)236
慢性胃炎(嘈杂)237
胃癌(膈食、反胃)238
胃痉挛(心痛、肝气痛)238
胃扩张(胃胀)239
胃溃疡(胃脘痛、血痛)240
胃下垂(嗳气嘈杂)241
神经性消化不良(胃气)241
神经性呕吐(呕吐)242
胃酸过多症(吞酸)242
胃肌衰弱(胃弱)243
第五节 肠疾患243
急性肠炎(食泻、热泻)243
慢性肠炎(寒泻、痛泻)245
阑尾炎(缩脚小肠痈)245
肠结核(五更泻)246
肠疝痛(腹痛)246
肠弛缓症(大便卢秘)247
习惯性便秘(血虚便秘)247
十二指肠溃疡(心脘痛)248
腹泻(泄泻)248
肠狭窄症(脾约)249
直肠炎(痢疾)249
痔250
第六节 腹膜疾患250
腹膜炎(飞尸、?、腹满痛)250
腹水(水臌)251
第七节 肝胆疾患(附脾肿大)252
肝硬化(血蛊、单腹臌)252
传染性黄疸(谷疸、阳黄、湿热黄)253
郁滞性黄疸(阴黄疸)253
胆石痛(肝胃气)253
〔附〕脾肿大(痞块)254
第四章 泌尿生殖器病255
第一节 肾脏疾患255
急性肾炎(风水)255
慢性肾炎(浮肿)255
萎缩肾(老人溺数)256
肾盂炎(腰痛)256
第二节 膀胱疾患257
膀胱炎(太阳蓄水症、热淋)257
血尿(小便血)258
膀胱麻痹(癃闭、遗溺)258
膀胱痉挛(气淋)258
膀胱结石(砂淋、石淋)259
遗尿(尿床)259
尿失禁(溺沥)260
第三节 尿道疾患260
尿道炎(湿热下注)260
第四节 生殖器疾患261
阴萎(阳萎)261
遗精(梦遗)261
睪丸炎(?疝、?疝)261
前列腺炎(癃疝)262
淋病(白浊)262
第五章 脑及脊髓及神经系病263
第一节 脑髓疾患263
脑贫血(血虚眩晕)263
脑充血(肝阳上逆)264
脑溢血(中风)264
习惯性头痛(头风)265
脑动脉硬化(肝阳)266
偏头痛266
惊厥267
癫癎(五癎)268
职业性痉挛(附书痉)269
搐搦(抽搐)270
舞蹈病270
指趾拘缓271
震?麻痹272
晕船272
第二节 脊髓疾患272
脊髓炎(瘫痪)272
急性脊髓膜炎(痉病)273
脊髓痨274
压迫性脊髓炎(龟背)274
慢性脊髓前角炎(风瘫)275
第三节 末?神经疾患275
甲、知觉障碍275
指趾尖知觉异常症275
乙、神经痛276
後头神经痛(头痛)276
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痛)276
颈臂神经痛(手臂痛及肩胛痛、胸胁痛)277
桡骨神经痛277
正中神经痛278
尺骨神经痛278
胸廓前神经痛278
胸长神经痛278
肩胛上神经痛278
肩胛下神经痛278
腋窝神经痛278
肋间神经痛(协肋痛)279
腰神经痛(腰痛)279
股神经痛(腿股痛)279
股外皮神经痛(大腿痛)280
闭锁神经痛(胯痛)280
精系神经痛(睾丸痛)280
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腿股风)281
关节神经痛(骨节痛)281
丙、运动神经麻痹282
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斜)282
三叉神经麻痹283
舌下神经麻痹(言语蹇涩)283
眼肌麻痹(斜眼、斗眼)283
副神经麻痹(歪头)284
桡骨神经麻痹(手腕无力)284
正中神经麻痹(猴爪风)285
尺骨神经麻痹(拳手)285
肩胛部之麻痹285
胸长神经麻痹(手不能举)286
肩胛背神经麻痹(手不能後转)286
肩胛下神经麻痹(手不能反)286
腋窝神经麻痹(手不能举)286
横膈膜麻痹(气短)287
胸廓前神经麻痹(手不能抱)287
腹肌麻痹(腰尻强直)287
下肢诸神经麻痹287
股神经麻痹(足不能提)287
闭锁神经麻痹(腿不能叉开)288
坐骨神经麻痹(股难伸屈)288
胫骨神经麻痹(跛脚、外拐脚)288
排骨神经麻痹(足跛、内拐脚)289
第四节 运动神经痉挛289
颜面神经痉挛(颜面抽掣)289
舌下神经痉挛(舌强)290
三叉神经痉挛(口噤、?齿)290
颈肌与项肌痉挛(失枕、歪头、摇头)290
腓肠肌痉挛(转筋)291
发作性横膈膜痉挛(呃逆、吃逆、作噫、噎、哕)291
强直性横膈膜痉挛(中恶)291
第五节 炎性及变性神经变化292
原发性神经炎(肌肤热痛)292
续发性单发性神经炎292
多发性神经炎292
〔附〕脚气293
〔附〕荨麻疹(风疹块)294
第六节 官能的神经病294
神经衰弱症(阴虚)294
麻痹狂(颠狂)295
偏执狂(文痴)295
癔病(脏躁)296
第七节 运动器病297
急性关节风湿病(白虎历节)297
慢性关节风湿病(痛风)298
肌肉风湿病(肌肉痛)298
膝关节炎(鹤膝风)299
淋毒性关节炎300
肌炎(风痹)300
尿酸性关节炎(痛风)300
佝偻病(鸡胸龟背)301
第六章 妇人科病302
第一节 内外阴部疾患302
阴道炎(阴痛)302
阴门瘙痒症(阴痒)302
第二节 子宫及卵巢疾患303
急慢性子宫内膜炎303
急慢性子宫实质炎303
子宫外膜炎304
子宫癌肿(崩漏)304
子宫肌肿305
子宫痉挛(小腹冲痛)305
子宫出血(血崩)306
卵巢炎306
第三节 其他妇科疾患307
乳腺炎(乳痈)307
乳房痛307
妊娠呕吐(恶阻)307
习惯性流产(小产)308
月经困难(痛经)308
月经闭止(停经、倒经)309
第七章 小儿科病309
小儿惊厥(客忤)309
百日咳(顿咳)310
脊髓灰白质炎(小儿麻痹症)(下肢痿废)310
〔附〕腺病311
第八章 内分泌障碍311
甲状腺肥大(瘿气)311
黏液水肿312
指端肥厚312
爱迪生氏病(黑疸)312
第九章 新陈代谢病313
糖尿病(消渴)313
尿崩313
第十章 五官器病314
第一节 眼疾患314
结膜充血(赤目)314
夜盲(雀盲)314
?炎(?风)314
?炎(眼漏)315
?粒性结膜炎(椒疮)315
第二节 耳鼻疾患316
中耳炎(听耳)316
副鼻窦炎(脑漏)316
急性及慢性鼻炎(鼻渊)317
衄血(鼻衄)317
第十一章 传染病318
第一节 主要传染病318
赤痢(附)疫痢318
霍乱319
鼠疫31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惊风)320
第二节 其他之传染病321
麻疹321
疟疾322
感冒(伤风)322
流行性感冒(风温)323
麻风(大麻风)323
针灸治疗分类摘要325
内景篇325
外景篇327
杂病篇333
灸治篇339
〔附〕备查药方343
《中国针灸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