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学讲义》求取 ⇩

针科学1

针术之由来1

针术之定义2

针之构造2

针之种类2

针之制法3

针之长短大小与应用4

针尖之形状4

针之选择修理与保存5

刺针之练习5

刺针之方式6

刺针之方向7

刺针之目的7

直接的刺戟与间接的刺戟8

针刺之感通作用8

刺针时之准备9

刺针时之注意要项9

刺针时医与病者之体位10

甲、患者之体位10

乙、医者之体位11

进针时之程序11

进针后之手技12

甲、内经之针法12

乙、科学观点之针法18

1.单刺术18

2.旋捻术18

3.雀啄术18

4.屋漏术18

5.置针术18

6.间歇术19

7.振颤术19

8.乱针术19

晕针之处置19

出针困难之处置20

折针之处置21

出针后之遗感觉之处置22

出针后皮肤变色及高肿之处置法23

针尖刺达骨节时之处置23

针治之禁忌23

结论24

灸科学27

灸法之起源27

灸术之定义27

施灸之原料27

艾之制法28

艾绒之保存法29

艾灸之特殊作用29

艾炷之大小29

艾炷之壮数30

灸刺戟之强弱与温度30

灸法之种类31

灸术之现象31

灸术之应用32

灸术之医治工作33

灸术之健体作用33

施灸之目的35

各种灸法35

施灸之方法37

施灸之前后37

施灸上之注意37

灸痕化脓之理由38

灸后处置法38

灸痕化脓之防止法39

灸疮之洗涤法39

于灸痕上续行施灸之方法39

灸与摄生40

施灸之禁忌40

灸之科学的研究引言41

樫田、原田两博士之灸之研究41

逸智博士之灸之研究43

五博士之灸之研究总括45

1.灸之关于赤血球及血色素之影响45

2.灸之关于白血球之影响46

3.灸之关于噬尽作用47

4.灸之关于补体影响47

5.灸之关于免疫体发生之影响47

6.施灸之关于血液凝固时间48

7.施灸关于血糖之影响48

8.灸法之本态48

结论49

经穴学51

第一章总论51

何谓经穴51

经穴之分类51

正经奇经之定义52

周身名位解53

骨度60

1.全身60

2.头部60

3.胸腹部60

4.背部61

5.侧部61

6.四肢部62

第二章经穴篇63

手太阴肺经穴63

手太阴肺经循行经文63

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63

【附】肺经穴图64

手阳明大肠经穴70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经文70

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71

【附】大肠经穴图72

足阳明胃经穴81

足阳明胃经穴循行经文81

足阳明胃经穴分寸歌82

【附】胃经穴图83

(一)83

(二)84

足太阴脾经穴103

足太阴脾经循行经文103

足太阴脾经穴分寸歌104

【附】脾经穴图105

手少阴心经穴114

手少阴心经循行经文114

手少阴心经穴分寸歌115

【附】心经穴图116

手太阳小肠经穴120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经文120

手太阳小肠经穴分寸歌120

【附】小肠经穴图121

足太阳膀胱经穴129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文129

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寸歌130

【附】膀胱经穴图131

(一)131

(二)132

(三)133

足少阴肾经穴161

足少阴肾经循行经文161

足少阴肾经穴分寸歌162

【附】肾经穴图163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175

手厥阴心包络经循行经文175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分寸歌175

【附】心包络经穴图177

手少阳三焦经穴181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经文181

手少阳三焦经穴分寸歌181

【附】三焦经穴图182

足少阳胆经穴192

足少阳胆经循行经文192

足少阳胆经穴分寸歌193

【附】胆经穴图194

(一)194

(二)195

足厥阴肝经穴213

足厥阴肝经循行经文213

足厥阴肝经穴分寸歌213

【附】肝经穴图214

任脉经穴221

任脉经循行经文221

任脉经穴分寸歌221

【附】任脉穴图223

督脉经穴233

督脉经循行经文233

督脉经穴分寸歌233

【附】督脉穴图235

第三章附录篇247

经外奇穴摘要247

患门247

四花穴247

附崔知悌四花穴法248

骑竹马灸法248

腰眼248

太阳248

海泉249

左金津右玉液249

机关249

百劳249

附灸瘰疬法249

肘尖249

通关249

直骨250

夹脊250

精宫250

足太阴太阳250

鹤顶250

足小趾尖250

中魁251

大小骨空251

痞根251

针灸治疗253

伤寒门253

太阳253

太阳腑病254

阳明254

少阳255

太阴256

少阴257

厥阴257

温热门260

风温260

暑温260

温毒260

秋燥261

冬温261

湿温262

温疟262

温疫263

附白喑263

附?263

暑病门264

中暑264

暑厥265

伏暑265

霍乱门266

附寒热霍乱之辨法266

寒霍乱267

热霍乱267

乾霍乱268

中风门269

中经络269

中血脉269

中脏腑270

类中风271

附中风之预兆及不治症271

惊风门272

急惊风272

慢惊风272

痉厥门273

273

274

痰厥274

食厥275

气厥275

寒厥275

热厥276

癫狂门276

276

277

278

疟疾门279

热疟279

寒疟279

?日疟280

疟母280

泻痢门281

寒泻281

热泻282

白痢282

赤白痢283

休息痢283

噤口痢283

咳嗽门284

风寒咳嗽284

痰热咳嗽285

痰饮咳嗽285

乾咳嗽285

肺痿286

肺痈286

痰饮门287

湿痰287

燥痰287

风痰288

热痰288

寒痰288

痰饮289

悬饮289

溢饮290

支饮290

伏饮290

哮喘门291

热哮291

冷哮291

实喘292

虚喘292

虚痨门293

阳虚293

阴虚293

五痨293

吐衄门294

吐血294

咳血295

衄血(鼻衄眼衄耳衄牙衄皮肤出血)295

呕吐门296

实热呕吐296

虚寒呕吐296

乾呕296

噎膈门297

寒膈297

热膈297

气膈298

痰膈298

食膈298

虚膈298

臌胀门299

水臌299

气臌299

实胀300

虚胀300

症瘕门301

301

301

五积门302

心积302

肝积302

脾积302

肺积302

肾积303

三消门303

上消303

中消304

下消304

黄疸门304

阳黄304

阴黄305

酒疸、食疸305

女痨疸、黑疸306

汗病门306

自汗306

盗汗306

黄汗307

寤寐门307

不眠症307

多寐症308

疝气门308

冲疝308

?疝308

厥疝309

狐疝309

瘕疝309

?疝310

癃疝310

遗精门311

梦遗311

滑精311

淋浊门312

五淋312

赤白浊313

癃闭门313

小便癃闭313

大便闭314

便血314

脚气门315

湿脚气315

乾脚气315

痿痹门316

痿症316

痹症316

妇人门(经病)316

经水先期316

经水后期317

月经过多或减少317

经闭318

经期腹痛319

经漏319

血崩320

带下320

白带赤带320

附不孕之治疗法321

头部门322

头痛322

附头风、雷头风323

眩晕323

附大头瘟、虾蟆瘟323

目疾门324

目赤324

目肿胀324

青盲雀目325

目昏325

目泪325

耳疾门326

耳聋326

耳鸣326

鼻疾门326

鼻塞326

鼻流清涕或浊涕327

牙齿门327

牙痛327

口舌门327

口乾唇肿327

舌疮舌出血328

重舌木舌328

咽喉门328

喉?328

喉风329

喉?喉痛329

乳蛾329

小儿疳症330

肝疳330

心疳330

脾疳330

肺疳330

肾疳330

无辜疳330

丁奚疳330

脊疳330

蛔疳330

晡露疳330

胸腹门331

胸痛331

胁痛331

中脘胀痛332

腹痛332

肝胃气痛333

腰背门333

腰痛333

腰痠334

脊膂强痛334

背痛334

手足病门335

肘臂麻木335

手不能举335

肘臂强直335

五指麻木335

两手厥冷335

手臂红肿335

手掌肿痛335

腿痛335

腿膝无力335

膝痛335

脚胻痛335

脚转筋335

足不能步335

足跗肿痛335

足心肿胀及脚跟痛335

足冷如冰335

1953《中国针灸学讲义》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澄江,承澹编著 1953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