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学史》求取 ⇩

第一章针灸学的渊源1

第一节春秋时代以前的历史概况(公元前476年以前)1

目录1

第二节针法的起源5

一、用砭石(石针)治病5

二、针刺疗法应运而生6

第三节灸法的起源7

一、用艾叶灸治疾病8

二、用“八木之火”灸治疾病9

一、用金属(青铜)针代替砭石针刺10

第四节春秋时代针灸工具的飞跃革新10

二、用金属(青铜)罐贮入艾绒施灸11

第五节周朝的医政与春秋名医13

一、周朝的医政制度13

二、春秋时代的名医15

(一)医缓15

(二)医和15

(三)医竘15

(公元前475~公元25年)16

第二章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针灸学16

第一节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历史概况16

第二节经络腧穴的早期面貌20

一、经络假说的提出21

二、反映经络早期面貌的医籍24

(一)《足臂十一脉灸经》……25

(二)《阴阳十一脉灸经》……26

(三)《五十二病方)28

三、腧穴的古朴面貌29

(二)《内经》中的腧穴………31

(一)《五十二病方》、《脉法》中31

的腧穴31

(三)《武威汉代医简》中的腧37

37

第三节 战国至西汉时期针灸学理论的形成38

一、针灸学理论源于《内经》39

(一)经络学说41

(二)针麻诞生于20世纪50

(三)针麻突破于20世纪60

(二)腧穴理论70

(四)针麻推广于20世纪70

(三)刺灸理论76

(五)针麻巩固于20世纪80

(四)针灸治疗84

二、补充发挥针灸学理论的《难经》87

(一)经络学说89

(二)腧穴理论90

(三)刺灸方法92

(四)针灸治疗94

一、其他针灸专著95

第四节 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其他针灸专著、针具及灸材95

(一)《黄帝明堂经》95

(二)《黄帝中诰孔穴97

图经》97

二、针具及灸材98

(一)针具——“九针”………98

其他99

第五节战国至西汉时期重视针灸学的著名医家99

(一)扁 鹊99

(二)灸材——“八木之火”与99

(二)淳于意102

第三章东汉、三国时期的针灸学106

第一节 东汉、三国时期的历史概况(公元25~265年)106

第二节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110

一、集魏以前针灸学之大成112

二、系统整理归纳腧穴113

三、全面论述经络系统118

四、详尽阐明操作方法118

(三)施灸壮数119

(二)留针时间119

(一)针刺深度119

(四)发灸疮法120

五、重点强调刺灸禁忌120

(一)禁针120

(二)禁灸121

六、认真总结临证治验121

(三)针灸补泻统言“主之”…122

(一)擅用单方122

(二)穴名、经脉和部位互见122

第三节黄帝明堂学派地位的确立123

(五)治用多穴123

(四)左右交叉取穴123

第四节 东汉、三国时期重视针灸学的其他著名医家126

(一)华 佗126

(二)长仲景129

(三)涪 翁133

(五)郭玉134

(四)程高134

(六)曹翕135

(七)吕 广137

第四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针灸学139

第一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概况(公元265~589年)139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医籍对针灸学的贡献144

一、王叔和与《脉经》144

(一)针灸务先切脉145

(二)针、灸、药结合146

(三)循经取穴147

(四)补充俞募穴理论………147

协同作用148

(六)依据三焦理论选穴……148

(五)发挥五输穴与俞募穴的148

二、葛洪与《肘后救卒方》149

(一)倡导灸法150

(二)多言分寸,少言孔穴…151

(三)急症用灸152

(四)利用绳、竹辅助定穴…154

(五)重视温通阳气154

(六)首载隔物灸法155

(七)灸材多样化156

(八)针法特点156

三、陈延之与《小品方》158

(二)用穴精少,灸量随证而变159

(一)多样化的取穴、配穴法159

(三)补充禁灸理论160

(四)兼顾针法161

四、《刘涓子鬼遗方》161

(一)明示腧穴所在162

(二)重视灸法162

(三)善用隔物灸163

(四)痈疽初发宜灸、脓成163

宜针163

(五)用针排脓引流164

第三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著名医家对针灸学的164

贡献164

(一)鲍姑165

(二)秦承祖166

(三)范汪167

(四)释深师168

(五)陶弘景169

(六)师道兴171

(七)徐氏医学世家172

(八)李氏医学世家176

(九)马嗣明177

(十)崔彧177

(十五)慧龙178

(十四)瘐沙弥178

(十一)李 密178

(十二)张存178

(十三)许智藏178

(十六)李潭179

第四节两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在国内外的传播179

一、针灸明堂图180

二、腧穴再现纷杂182

三、针灸对外传播183

第五章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针灸学184

第一节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概况(公元581~960年)184

第二节隋唐时期的重要针灸专著188

一、甄权等与《明堂图》189

二、孙思邈与《明堂三人图》191

三、杨上善与《黄帝内经明堂类成》192

四、《明堂灸经》194

五、《新集备急灸经》195

六、《灸法图残卷》197

七、《点烙三十六黄经》199

八、苏敬与《脚气灸方》203

九、崔知悌与《骨蒸病灸方》204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重要医著对针灸学的贡献205

一、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206

二、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209

三、孙思邈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210

四、王焘与《外台秘要》216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其他医家对针灸学的贡献220

(一)杨玄操220

(二)张文仲223

(三)王冰224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针灸特色229

一、针灸独立设科与教育233

第六节 隋唐时期针灸独立设科与教育及对外传播233

二、针灸对外传播235

第六章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237

第一节 宋、金、元时期的历史概况(公元960~1386年)237

图经》242

(一)《铜人腧穴针灸242

一、王惟一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242

第二节宋、金、元时期的著名针灸医家及其著作242

(二)针灸铜人244

(三)碑刻《铜人腧穴针灸248

图经》248

二、王执中与《针灸资生经》249

三、忽太必烈与《金兰循经取穴图解》252

四、滑寿与《十四经发挥》253

五、窦默与《针经指南》255

六、何若愚与《流注指微针赋》258

七、阎明广与《子午流注针经》259

八、王国瑞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261

九、庄绰与《灸膏肓腧穴法》264

十、闻人耆年与《备急灸法》265

十一、胡庆元与《痈疽神秘灸经》266

十二、窦材与《扁鹊心书》268

一、《太平圣惠方》275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的重要医著对针灸学的贡献275

二、《圣济总录》277

第四节宋、金、元时期的其他针灸专著281

一、《铜人针灸经》281

二、《西方子明堂灸经》282

三、《琼瑶神书》285

第五节宋、金、元时期的其他医家对针灸学的贡献287

(一)席弘287

四、《针灸四书》287

(二)许希288

(三)丁德用289

(四)虞庶290

(五)朱肱291

(六)许叔微291

(七)郭雍294

(八)马丹阳295

(九)刘完素298

(十)李杲300

(十一)王开302

(十二)罗天益303

(十三)张从正306

(十四)张元素310

(十五)杜思敬311

(十六)朱震亨312

(十七)葛乾孙316

第六节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术争鸣317

一、主要针灸学派317

(一)擅用灸疗的温补派……318

(二)刺络放血的攻泻派……320

(三)针、灸、药兼施的综合派321

二、其他针灸流派323

(一)黄帝明堂派323

(二)扁鹊针灸派324

(三)古今兼蓄派324

(四)讲究刺法派325

(五)按时取穴派325

(八)热证可灸派326

(七)偏主用针派326

(六)崇尚灸法派326

三、针灸流派形成的原因327

(一)经典理论的指导………328

(二)师承关系的影响………328

(三)社会时风的感染………329

(四)道家思想的渗透………329

(六)治疗效果的验证………330

(五)特定环境的促成………330

(七)矫枉时弊的需要………331

四、宋、金、元时期针灸流派对针灸学发展的影响332

一、针灸教育与管理337

(一)针灸医学教育337

第七节宋、金、元时期的针灸教育、管理及对外传播337

(二)针灸医学管理342

二、针灸对外传播344

第七章明代的针灸学346

第一节明代的历史概况(公元1368~1644年)346

一、陈会与《神应经》351

第二节明代的著名针灸医家与专著351

二、徐凤与《针灸大全》353

三、高武与《针灸素难要旨》、《针灸聚英》357

四、汪机与《针灸问对》359

五、杨继洲与《针灸大成》363

六、吴崑与《针方六集》369

第三节 明代的重要医著对针灸学的贡献373

一、《普济方》373

二、徐春甫与《古今医统大全》375

三、《奇效良方》378

四、李梃与《医学入门》381

五、张介宾与《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386

二、《灵枢经脉翼》391

一、《针灸择日编集》391

第四节明代的其他针灸专著391

三、李时珍与《奇经八脉考》392

四、沈子禄、徐师曾与《经络全书》396

五、《杨敬斋针灸全书》398

六、张三锡与《经络考》399

七、翟良与《经络汇编》400

八、宁一王与《析骨分经》401

九、《循经考穴编》402

十、赵文炳与《铜人明堂之图》407

第五节 明代其他医家对针灸学的贡献408

(一)凌云408

(二)薛 己412

( 三)朱栋隆414

(三)过龙415

(六)邵弁415

(四)祝定415

(九)吴延龄416

(十)韦 编416

(十一)徐自新416

(十二)王宗诰416

(八)金孔贤416

(七)孙出声416

(十三)邱浚417

第六节明代的刺灸法拾遗417

一、瓷针与陶针417

三、雷火针灸418

二、箸针418

四、桑木灸418

七、灸疮的护理419

六、晕灸的处理419

五、熏脐法419

八、灸治肿疡420

(一)针灸医学教育420

第七节 明代的针灸教育、管理及对外传播420

一、针灸教育与管理420

(二)针灸医学管理422

二、针灸的对外传播422

第八章清代的针灸学427

第一节清代的历史概况(公元1644~1911年)427

第二节清代的著名针灸医家与专著431

一、吴亦鼎与《神灸经纶》432

二、李学川与《针灸逢源》434

三、廖润鸿与《针灸集成》436

四、江上外史与《针灸内篇》445

第三节清代的重要医著对针灸学的贡献447

一、《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447

二、郑宏纲与《重楼玉钥》449

三、夏春农与《疫喉浅论》452

第四节清代的其他针灸专著454

一、黄谷与《明堂经络图册》455

二、刘钟衡与《中西汇参铜人图说》456

三、汪昂与《经络歌诀》457

四、李濚与《身经通考》457

五、陈廷铨与《罗遗编》458

六、唐大烈与《周身经穴总诀》459

七、周孔四与《经络大全》460

八、蔡乃庵与《医会元要》461

九、陈惠畴与《经脉图考》461

十、廖平与《十二经动脉表》462

十一、吴之英与《经脉分图》462

十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463

十三、张衍恩与《传悟灵济录》464

十四、王鋆与《考正穴法》465

十五、李守先与《针灸易学》465

十六、释本园与《针灸全生》467

十七、邹于隽与《邹氏针灸》468

十八、张希纯与《针灸便用》468

二十、张镜与《刺疔捷法》469

十九、李昌仁与《针科全书抄诀》469

二十一、金冶田、雷少逸与《灸法秘传》470

(二)郁汉京471

(一)孙绍闻471

第五节清代的其他医家对针灸学的贡献471

(三)卫朝栋471

(六)钟魁伦472

(四)冯应麟472

(七)陈丕显472

(五)张麟图472

(八)王瀛洲472

(九)单振泗473

(十)赵文栋473

(十一)何第松473

(十二)程人坊473

(十三)张希曾473

(十四)李万轴474

(十五)五广运474

(十六)荩 臣474

(十七)胡天铭474

(十八)朱珩474

(二十一)刘润堂475

(二十三)李成举475

(二十二)冉广鲤475

(二十)卢梅475

(十九)张永荫475

(二十五)鄢孝先476

(二十六)章汝鼎476

(二十四)邹绍观476

(二十七)卫侣瑗477

(二十八)邵化南477

(二十九)杨遵程477

第六节清代针灸学的特点477

一、考证和研究经络腧穴478

二、通俗短小的针灸读物479

三、刺灸经验的总结479

四、“太乙神针”481

五、铜人制作481

(一)针灸医学教育482

第七节清代的针灸教育、管理及中外交流482

一、针灸教育与管理482

(二)针灸医学管理483

二、针灸医学的中外交流483

第九章中华民国时期的针灸学488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历史概况(公元1911~1949年)488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的著名针灸医家与专著492

一、黄石屏与《针灸诠述》493

二、孙秉彝与《针灸传真》494

三、承淡安与《中国针灸治疗学》496

四、曾天治与《科学针灸治疗学》499

五、夏少泉与《针灸薪传集》502

六、黄竹斋与《针灸经穴图考》502

七、赵尔康与《中华针灸学》504

第三节中华民国时期的其他针灸专著505

一、张寿颐与《经脉俞穴新考正》505

二、张世镳与《温灸学讲义》、《温灸学讲义补编》506

三、姚寅生与《增图编纂针灸医案》507

四、《针灸易知》508

第四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针灸教育、管理及对外传播509

一、针灸教育与管理510

(一)针灸医学教育…(510) (二)针灸医学管理513

二、针灸的对外传播516

第五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针灸学术研究及边区的针灸事业…519

一、针灸学术研究519

二、边区的针灸事业521

(一)任作田522

(二)鲁之俊522

(三)朱琏522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针灸学52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社会概况525

(公元1949年~)525

第二节针灸学的新进展之一——针刺麻醉527

一、针麻的发展史528

(一)针麻渊源于我国古代…528

年代529

年代531

年代535

年代539

(六)对针麻的展望548

二、针麻的临床研究549

(一)针麻的适用范围………549

(二)针麻的取穴方法和穴位556

相对特异性556

(三)针麻的刺激方式………561

(四)针麻的手术操作与麻醉574

管理574

(五)针麻的个体差异………576

(六)对针麻的基本估价……580

(七)国外针麻临床进展……584

三、针麻作用的原理研究587

(一)针刺镇痛作用是针麻的587

主要研究课题587

也占有重要地位625

(二)针刺调整作用在针麻中625

第三节 针灸学的新进展之二——经络的现代研究629

一、经络文献的研究630

二、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632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632

(二)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633

(三)隐性循经感传635

(四)循经感传的激发………635

637

(五)循经感传现象的临床应637

三、循经病理现象的研究639

(一)循经皮肤病639

(二)循经性反应带640

(三)循经性疼痛与异常感觉640

四、经络路线的客观检测641

(一)经络电学特性的研究…641

(二)经络温度特性的观测…642

(三)同位素显示经络循行路642

线的初步观察642

(四)循经声信息的探索……643

644

(六)感传的生理学指标观察644

(五)经络感传发光信息的研644

五、经穴——脏腑相关性的研究646

六、经络实质的研究648

(一)神经论648

(二)脉管论和淋巴管论……652

(三)特异结构论653

(五)其他论点654

(四)经络与结缔组织相关论654

七、经络研究思路的探讨655

八、展望659

第四节 针灸学的新进展之三——实验针灸学的兴起660

一、阐明针灸作用661

(一)针灸的调整作用………662

(二)促防卫免疫作用………683

(三)针灸镇痛作用688

(一)机能状态与针灸效应…692

二、探讨针灸作用规律692

(二)穴位特异性与针灸效应694

(三)刺激方法与针灸效应…695

(四)时间因素与针灸效应…699

三、揭示针灸作用途径701

四、实验针灸学在针灸学中的地位704

(一)实验针灸学是针灸学的704

一个分支704

化针灸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发展705

针灸学术的重要途径之一705

针灸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桥梁……705

(三)实验针灸学是培养现代705

(二)实验针灸学是沟通传统705

第五节针灸学的新进展之四——现代针灸器材706

一、现代针灸经穴模型706

二、现代针灸经穴挂图708

(三)现代罐具及仪器………710

(二)现代灸具及仪器………710

(一)现代针具及仪器…………710

三、现代针灸器具及仪器710

第六节现代针灸名家辈出715

(一)于书庄715

(二)于致顺715

(三)马瑞林716

(四)王凤仪717

(五)王本显717

(六)王品由718

(八)王松荣719

(七)王宗学719

(九)王雪苔720

(十)王德琛721

(十一)王登旗721

(十二)王乐善722

(十三)王耀斌722

(十四)方云鹏723

(十五)韦有根724

(十六)田从豁724

(十八)司徒铃725

(十七)冯润身725

(十九)史正修726

(二十)石学敏727

(二十一)吕景山727

(二十二)毕福高728

(二十三)师怀堂728

(二十四)朱汝功729

(二十五)任守中729

(二十七)刘冠军730

(二十六)纪青山730

(二十八)刘家荫731

(二十九)刘炳权732

(三十)关吉多732

(三十一)许式谦733

(三十二)孙申田734

(三十三)孙明一734

(三十四)孙国杰735

(三十五)孙学全735

(三十七)邱茂良736

(三十六)阮少南736

(三十八)肖永俭737

(三十九)肖少卿738

(四十)李一清742

(四十一)李影742

(四十二)李骘743

(四十三)李世珍744

(四十四)李志明744

(四十六)李伯宁745

(四十五)李传杰745

(四十七)李鼎746

(四十八)李绰成747

(四十九)李复峰747

(五十)何树槐748

(五十一)杜晓山748

(五十二)杨介宾749

(五十三)杨元德750

(五十四)杨占林750

(五十六)杨兆民751

(五十五)杨廉德751

(五十八)吴秀锦752

(五十七)吴刚752

(五十九)宋正廉753

(六十)张仁754

(六十一)张吉754

(六十二)张祥755

(六十三)张家声755

(六十四)张缙756

(六十六)张登部757

(六十五)张家维757

(六十七)张涛清758

(六十八)陈大中759

(六十九)陈子富759

(七十)陈全新760

(七十一)陈作霖760

(七十二)邵经明761

(七十三)欧阳群761

(七十五)罗诗荣762

(七十四)罗庆道762

(七十六)郑艺钟763

(七十七)庞中彦764

(七十八)孟竞壁764

(七十九)孟昭威765

(八十)郑魁山766

(八十一)姜揖君767

(八十二)赵 兰767

(八十四)钟梅泉768

(八十三)赵尔康768

(八十五)姜淑明769

(八十六)贺普仁770

(八十七)殷克敬770

(八十八)徐笨人771

(八十九)原存信771

(九十)高玉春772

(九十一)高镇五773

(九十二)郭诚杰773

(九十三)郭效宗774

(九十五)留章杰775

(九十四)郭明义775

(九十六)章逢润776

(九十七)黄荣活776

(九十八)黄建章777

(九十九)黄宗勖778

(一○○)黄羡明778

(一○一)曹庆淑779

(一○二)曹一鸣779

(一○四)葛书翰780

(一○三)盛灿若780

(一○五)焦国瑞781

(一○六)焦顺发782

(一○七)焦新民782

(一○八)程隆光782

(一○九)程莘农783

(一一○)彭静由784

(一一一)董德懋784

(一一二)谢锡亮785

(一一三)韩济生786

(一一四)蒲英儒788

(一一五)路绍祖788

(一一六)楼百层789

(一一七)裴廷辅789

(一八)黎文献790

(一一九)管遵信790

(一二○)蔺云桂791

(一二一)魏稼792

一、综合性针灸著作793

第七节针灸著作大量涌现793

(一二二)魏凤坡793

二、针灸经络输穴论著802

三、针灸原理研究著作807

四、针灸临床著作809

五、针灸图谱著作829

六、古代针灸文献校释语译著作833

七、针灸工具书836

第八节现代针灸名家医案医话辑萃840

一、内科疾病医案医话840

二、外科疾病医案医话891

三、妇科疾病医案医话908

四、儿科疾病医案医话926

五、五官科疾病医案医话939

第九节针灸教育、管理及中外交流966

一、针灸教育与管理967

(一)针灸医学教育…(967) (二)针灸医学管理969

二、针灸医学的中外交流970

第十节国际针灸学术会议975

一、第一次国际针灸学术大会975

二、第二次国际针灸学术大会976

三、第三次国际针灸学术大会977

四、第四次国际针灸学术大会977

五、第五次国际针灸学术大会977

六、第六次国际针灸学术大会978

七、第七次国际针灸学术大会979

附录:980

一、疾病与当代主治专家索引表980

二、当代针灸图书与作者索引表984

主要参考文献988

1997《中国针灸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肖少卿主编 1997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针灸医学史(1995 PDF版)
针灸医学史
1995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针灸学(1964年06月第1版 PDF版)
中国针灸学
1964年06月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针灸治疗学( PDF版)
中国针灸治疗学
新编针灸大辞典( PDF版)
新编针灸大辞典
中国针灸通释  经典针灸学( PDF版)
中国针灸通释 经典针灸学
中医针灸史( PDF版)
中医针灸史
中国针灸学概要( PDF版)
中国针灸学概要
中国针灸学( PDF版)
中国针灸学
中国针灸( PDF版)
中国针灸
中国针灸学( PDF版)
中国针灸学
中国针灸学概要( PDF版)
中国针灸学概要
中国针灸学( PDF版)
中国针灸学
中国针灸学讲义( PDF版)
中国针灸学讲义
中国针灸处方学(1998 PDF版)
中国针灸处方学
1998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中国针灸学(1964 PDF版)
中国针灸学
196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