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社会心理学》求取 ⇩

基础篇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5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7

一、社会哲学期8

二、社会经验期9

三、社会分析期11

第三节心理与社会心理13

一、心理13

二、社会心理22

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意识28

第一节社会化28

一、社会化的概念28

二、社会化的条件30

三、社会化过程33

四、我国现实生活中个体社会化的新特点36

第二节社会角色39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39

二、角色学习40

三、角色期待41

四、角色冲突43

第三节自我意识44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44

二、自我意识的特点45

三、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48

四、自我意识的培养51

第三章社会认知53

第一节社会知觉53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53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54

三、影响社会知觉形成的因素56

第二节社会印象58

一、社会印象的概念59

二、首因效应60

三、近因效应62

四、刻板印象与光环效应63

第三节归因65

一、社会归因的概念及归因的意义65

二、单线索归因中的社会心理现象68

三、凯利的多线索归因方法69

四、归因的偏差及其克服70

第四章社会动机72

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72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72

二、社会动机分类77

第二节动机理论80

一、需要层次理论80

二、双因素理论85

三、动机系统理论与动机圈理论88

第三节激发成就动机,提高抱负水平92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92

二、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94

三、抱负水平95

第五章社会情感99

第一节社会情感概述99

一、社会情感的概念99

二、社会情感的特点100

三、情绪、情感和情操103

四、社会情感的品质105

正、社会情感的功能107

第二节社会情感理论109

一、生物学理论109

二、本能理论111

三、认知理论112

第三节社会情感的形成及类型116

一、社会情感的产生与发展116

二、影响社会情感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17

三、社会情感分类121

第六章态度126

第一节态度概述126

一、态度的概念126

二、态度的特征129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转变131

一、态度的形成131

二、态度转变的理论133

第三节态度的测量137

一、量表法138

二、态度测量的其它方法141

第四节偏见142

一、偏见的概念142

二、偏见的产生144

三、偏见的消除145

人际篇147

第七章人际交往147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147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147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148

三、人际交往的沟通网络与过程149

四、阻碍人际交往的因素152

第二节交往的形态155

一、语言交往155

二、非语言交往158

第三节人际交往的艺术163

一、讲的诀窍163

二、听的学问165

三、非语言交往的艺术167

四、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170

第八章人际关系172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172

一、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72

二、人际关系的影响力173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176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测量179

一、社会测量法179

二、参照测量法184

第三节人际行为中的若干心理学问题185

一、人际行为的对应模式185

二、人际冲突及其消除方法186

三、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188

第九章人际吸引191

第一节亲和心理191

一、亲和是人的社会需要191

二、情景理论解释亲和需要192

三、亲和需要的原因195

第二节人际吸引198

一、外貌美的吸引199

二、时空邻近吸引200

三、相似吸引201

四、互补吸引201

五、个性品德吸引202

六、吸引的相互性203

第三节亲密关系204

一、亲密关系的建立过程204

二、友谊207

三、爱情210

第十章助人心理与行为212

第一节助人心理与行为概述212

一、利他主义与助人行为212

二、助人行为的社会意义214

第二节助人心理的理论217

一、生物决定论分析利他行为217

二、互惠理论分析助人心理与行为218

三、公平理论分析助人心理与行为220

四、社会规范理论分析助人心理与行为221

第三节助人行为的形成221

一、助人行为的形成过程221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224

第四节紧急情境中的旁观者效应229

一、旁观者效应的实验230

二、旁观者效应的心理分析231

第十一章侵犯心理与行为233

第一节侵犯心理与行为概述233

一、侵犯的概念233

二、侵犯的类型235

第二节侵犯理论237

一、本能理论237

二、挫折侵犯理论238

三、社会学习理论241

第三节侵犯行为的减少与控制242

一、宣泄243

二、惩罚与奖赏244

三、替代245

四、自我控制246

管理篇248

第十二章群体心理248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248

一、群体的概念248

二、群体的分类250

三、群体的功能252

第二节群体与个体254

一、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254

二、群体性质与个体行为的关系255

三、群体规范与个体行为258

第三节群体凝聚力与士气260

一、群体的凝聚力260

二、群体的士气261

三、群体的优化262

第十三章激励心理266

第一节激励心理概述266

一、激励的概念266

二、激励的心理过程267

三、激励的形式268

四、弗鲁姆的激励理论270

第二节目标激励273

一、目标激励的心理功能273

二、目标设置的原则274

三、目标的动态调节274

第三节奖惩激励275

一、奖惩激励的心理机制276

二、奖惩激励的心理过程276

三、运用奖惩激励的要求277

四、竞赛评比与奖励280

第四节考评激励280

一、考评的概念280

二、考评激励的心理过程281

三、考评误差282

四、运用考评激励的要求284

第十四章领导心理286

第一节领导心理概述286

一、领导的概念286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288

第二节领导者的人际关系292

一、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293

二、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296

三、处理好与同级的关系299

第三节领导艺术302

一、决策艺术302

二、用人艺术307

三、授权艺术312

影响篇315

第十五章传播心理315

第一节传播心理概述315

一、传播的概念315

二、传播的心理功能317

三、人际传播的种类318

四、传播过程319

五、影响传播的心理因素320

第二节广告传播心理325

一、广告的概念325

二、广告的心理功能326

三、广告媒介的心理特点328

四、增强广告效果的方法329

第三节会议传播心理332

一、会议的概念333

二、会议的心理功能334

三、会议的种类336

四、根据人的身心特点安排会议338

五、克服不良会风,提高会议效率343

第十六章品德教育中的心理影响349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349

一、道德与品德349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351

三、职业道德心理353

第二节批评心理355

一、研究批评心理的意义355

二、影响批评效果的心理因素357

三、批评的艺术359

第三节劝导心理364

一、劝导的心理功能364

二、劝导内容组织的心理原则367

三、劝导技巧371

第十七章社会影响375

第一节群体中的社会影响375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致弱375

二、竞争与合作379

第二节人群中心理和行为的连锁反应382

一、从众382

二、暗示386

三、时尚390

第三节非正式沟通中的社会影响393

一、社会舆论393

二、流言与谣言396

第十八章心理健康404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404

一、健康的概念404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406

三、环境对健康的影响410

第二节心理疾病416

一、神经病417

二、精神病421

第三节战胜挫折,增进健康425

一、挫折的概念425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426

三、挫折的反应429

四、战胜挫折的方法433

1993《实用社会心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邓东蕙主编 1993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