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作者 | 编者 |
---|---|
出版 | 吉林省工科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编写组 |
参考页数 | 372 |
出版时间 | 1982(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618654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 什么是哲学1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4
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10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12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发展16
第三节哲学和科学技术18
一 科学技术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18
二 哲学是科学技术的理论指导20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23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23
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25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28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8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8
二 世界统一于物质31
第二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7
一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37
二 运动和静止41
三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43
第三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44
一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44
二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47
三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50
四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53
第四节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55
一 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55
二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7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61
第一节意识的起源61
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1
二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65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68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68
二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69
三 意识和思维模拟72
第三节意识的作用75
一 意识的能动性75
二 发扬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78
第四章对立统一规律82
第一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规律82
一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82
二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86
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91
第二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92
一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92
二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99
三 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101
第三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02
一 矛盾的普遍性102
二 矛盾的特殊性105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07
第四节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111
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11
二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14
三 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和重点论116
第五章质量互变规律119
第一节质、量、度119
一 质119
二 量121
三 度122
第二节量变和质变124
一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124
二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127
第三节质量互变的普遍性132
一 质量互变是普遍规律132
二 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35
第六章否定之否定规律140
第一节辩证的否定140
一 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40
二 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42
第二节否定之否定146
一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146
二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48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151
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151
二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55
第七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58
第一节现象和本质159
一 什么是现象和本质159
二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61
第二节形式和内容164
一 什么是形式和内容164
二 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165
第三节原因和结果168
一 什么是原因和结果168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71
第四节必然性和偶然性174
一 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174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75
第五节可能性和现实性178
一 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178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80
第八章认识和实践184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84
一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184
二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186
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188
第二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89
一 实践的内容、形式和特点189
二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192
第三节认识的辩证过程197
一 由实践到认识197
二 由认识到实践202
三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203
第九章认识的科学方法207
第一节获得感性认识的学科方法207
一 观察方法207
二 实验方法210
第二节获得理性认识的科学方法214
一 归纳和演绎215
二 分析和综合219
三 抽象和具体222
第三节控制论方法226
一 功能模拟方法226
二 系统方法230
三 信息方法234
四 反馈方法236
第十章真理240
第一节客观真理240
一 真理的客观性240
二 真理没有阶级性242
第二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44
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44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245
第三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49
一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49
二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251
三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52
第四节真理和谬误254
一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254
二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258
第十一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260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60
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60
二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62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革命264
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68
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68
二 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70
三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72
第三节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273
一 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273
二 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275
第十二章社会基本矛盾278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78
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78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81
三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86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91
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91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93
三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97
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00
一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辩证关系300
二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02
第十三章阶级、国家、革命306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306
一 阶级的产生和实质306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09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312
第二节国家315
一 国家的起源、实质、职能315
二 国体和政体317
三 无产阶级专政319
第三节社会革命323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323
二 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27
三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329
第十四章社会意识及其形式332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32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32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34
三 正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338
四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40
第二节社会意识形式342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342
二 道德344
三 科学347
四 艺术350
五 宗教353
第十五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56
第一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56
一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356
二 不同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不同作用359
第二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61
一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361
二 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364
第三节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68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368
二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370
198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 1982 吉林省工科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编写组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92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88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80年07月第1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82 吉林省工科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编写组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87 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哲学篇
- 1991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83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88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84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 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大辞典
- 1994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93 中共中央党校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87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82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99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90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