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法总则 修订版》求取 ⇩

绪论1

第一章 民法之基本观念1

第一节 民法之意义1

〔一〕 第一序说1

〔二〕 第二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1

附录一 解释例索引1

附录二 判例索引3

附录五 关於民法总则修正草案参考意见5

附录六 民法总则暨民法总则施行法修正条文与原条文对照表暨说明6

附录三 条文索引7

〔三〕第三 私法之范域8

〔四〕 第四 民法之范围11

第二节 现代民法之指导原理14

〔五〕 第一 近世私法原理之确立14

〔六〕 第二 自由平等法律原理之醇化14

〔七〕 第三 权利本位思想及其进化18

〔九〕 第二 民法典22

第二章 民法之法源22

〔八〕 第一 序说22

〔一○〕 第三 特别民事法规26

〔一一〕 第四 习惯民法26

〔一二〕 第五 判例民法30

〔一三〕 第六 法理31

第三章 民法之适用及其解释32

〔一四〕 第一 民法之适用及其界限32

〔一五〕 第二 民法之解释35

附录四 解释例判例37

〔一六〕第三 民法之类推适用41

第四章 民法之效力44

〔一七〕 第一 关於时之效力44

〔一八〕 第二 关於人与地之效力45

〔一九〕 第一 民法总则编规定之内容46

第一章 序说46

本论46

〔二○〕第二 民法总则编之适用范围及适用顺序47

〔二一〕 第三 观察民法上权利义务之必要性48

第二章 民法上之权利与义务49

第一节 民法上之权利49

第一款 权利之意义49

〔二二〕 第一 权利之本质49

〔二三〕 第二 法律承认权利之趣旨51

〔二四〕 第三 公权与私权51

第二款 私权之种类52

〔二五〕 第一 财产权与非财产权52

〔二六〕 第二 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54

〔二七〕 第三 专属权与非专属权58

〔二八〕 第四 主权利与从权利59

〔二九〕 第五 原权与救济权60

〔三○〕 第六 绝对权与相对权之观念61

〔三一〕 第一 义务之意义62

第一款 义务之意义62

第二节 民法上之义务62

〔三二〕 第二 义务与权利63

〔三三〕 第三 义务与责任64

〔三四〕 第四 公义务与私义务64

第二款 私?务之种类65

〔三五〕 第一 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65

〔三六〕 第二 主义务与从义务65

〔三七〕 第三 第一次的义务与第二次的义务65

〔三八〕 第一 权利能力与权利主体66

第三章 权利主体66

第一节 总说66

〔三九〕 第二 权利能力制度之社会的作用67

〔四○〕 第三 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69

〔四一〕 第四 有关规定之强行性69

〔四二〕 第五 人70

第二节 自然人70

第一款 权利能力70

第一项 权利能力之发生70

〔四三〕 第一 权利能力之始期70

〔四四〕 第二 胎儿72

〔四五〕 第三 孪生子及性别74

第二项 权利能力之消灭75

〔四六〕 第一 权利能力之终期75

〔四七〕 第二 死亡为权利能力之唯一消灭原因77

第三项 外国人之权利能力78

〔四八〕 第一 外国人78

〔四九〕 第二 关於外国人权利能力之我国现行法制79

第二款 行为能力81

第一项 总说81

〔五○〕 第一 行为能力与意思能力81

〔五一〕 第二 无行为能力制度82

第二项 未成年人85

〔五二〕 第三 无行为能力制度与身分上之行为85

〔五三〕 第一 成年期86

〔五四〕 第二 未成年制度之缓和87

第三项 禁治产人89

〔五五〕 第一 禁治产之意义及其立法例89

〔五六〕 第二 禁治产宣告之要件93

〔五七〕 第三 禁治产宣告之程序95

〔五八〕 第四 禁治产宣告之效力97

〔五九〕 第五 禁治产之撤销99

第三款 人格权之保护99

〔六○〕 第一 序说99

〔六一〕 第二 人格权之消极的保护方法100

〔六二〕 第三 人格权之积极的保护方法102

第四款 住所105

〔六三〕 第一 序说105

〔六四〕 第二 住所之意义及效果106

〔六五〕 第三 居所及选定居所108

〔六六〕 第四 住所之废止110

第五款 失踪人110

〔六七〕 第一项 概说110

〔六八〕 第二项 失踪人财产之管理111

〔六九〕 第一 死亡宣告之要件112

第三项 死亡宣告112

〔七一〕 第三 死亡宣告之效果115

〔七○〕 第二 死亡宣告之程序115

〔七二〕 第四 死亡宣告之撤销120

第三节 法人122

第一款 总说122

〔七三〕 第一 法人之意义及其社会的作用122

〔七四〕 第二 法人之本质125

〔七五〕 第三 法人之种类128

〔七六〕 第四 与法人类似之团体与财团137

第二款 法人之设立142

〔七七〕 第一 概说142

〔七八〕 第二 社团之设立146

〔七九〕 第三 财团之设立150

〔八○〕 第一 序说153

第三款 法人之能力153

〔八一〕 第二 法人之权利能力154

〔八二〕 第三 法人之行为能力157

〔八三〕 第四 法人之侵权行为能力(责任能力)160

第四款 法人之组织166

〔八四〕 第一 概说166

〔八五〕 第二 董事167

〔八五之一〕 第三 监察人171

〔八六〕 第四 社员总会172

〔八七〕 第五 社员之地位181

〔八八〕 第六 组织之变更184

〔八九〕 第七 组织之公示185

〔九○〕 第五款 法人之住所186

〔九一〕 第一 序说187

〔九二〕 第二 解散187

第六款 法人之消灭(解散与清算)187

〔九三〕 第三 清算190

第七款 法人之监督与罚则194

〔九四〕 第一 对於社团与财团共同之监督194

〔九五〕 第二 对於财团之监督196

第八款 外国法人200

〔九六〕 第一 外国法人之意义200

〔九七〕 第二 外国法人之我国法律上地位201

第四章 权利客体205

第一节 总说205

〔九八〕 第一 权利之客体205

〔九九〕 第二 物之意义206

〔一○○〕 第三 物之种类209

第二节 动产与不动产217

〔一○一〕 第一 序说217

〔一○二〕 第二 不动产217

〔一○三〕 第三 动产222

〔一○四〕 第四 动产与不动产区别之实益223

〔一○六〕 第二 从物之意义224

第三节 主物与从物224

〔一○五〕 第一 序说224

〔一○七〕 第三 权利间之主从关系及企业之从物227

〔一○八〕 第四 主物与从物区别之实益229

第四节 原物与孳息230

〔一○九〕 第一 序说230

〔一一○〕 第二 天然孳息230

〔一一一〕 第三 法定孳息234

第五章 权利之得丧变更235

〔一一三〕 第二 法律要件与法律事实235

〔一一二〕 第一 法律关系235

第一节 总说235

〔一一四〕 第三 法律效果与权利之得丧变更243

〔一一五〕 第一 法律行为之意义245

第一款 法律行为之本质245

第二节 法律行为245

〔一一六〕 第二 法律行为自由之原则248

〔一一七〕 第三 法律行为之成立要件与有效要件263

〔一一八〕 第一 单独行为、契约、合同行为264

第二款 法律行为之种类264

〔一一九〕 第二 要式行为、不要式行为266

〔一二○〕 第三 要物行为(践成行为)、诺成行为269

〔一二一〕 第四 债权行为、物权行为、准物权行为、亲属行为、继承行为269

〔一二二〕 第五 有因行为、无因行为271

〔一二三〕 第六 有偿行为、无偿行为272

〔一二四〕 第七 生前行为、死後行为273

〔一二七〕 第十 完全行为、不完全行为273

〔一二六〕 第九 独立行为、补助行为273

〔一二五〕 第八 主行为、从行为273

〔一二八〕 第一项 序说274

第三款 行为能力274

第二项 无行为能力276

〔一二九〕 第一 无行为能力人276

第三项 限制行为能力278

〔一三○〕 第二 自然的无行为能力人278

〔一三二〕 第二 限制行为能力人之行为能力278

〔一三一〕 第一 限制行为能力人278

〔一三三〕 第三 相对人之保护286

〔一三四〕 第一 处分能力291

第四款 处分能力(处分权)291

〔一三五〕 第二 无权处分行为298

〔一三六〕 第一项 序说303

第五款 法律行为之标的303

第二项 标的之确定310

〔一三七〕 第一 标的之确定310

〔一三八〕 第二 意思表示(法律行为)解释之标准312

〔一四○〕 第二 标的实现客观的不能之情形325

〔一三九〕 第一 标的实现之可能325

第三项 标的之可能325

第四项 标的之适法326

〔一四一〕 第一 法律行为标的之适法326

〔一四二〕 第二 违反强行法规法律行为之效力330

〔一四三〕 第三 脱法行为337

第五项 标的之正当(社会的妥当性)340

〔一四四〕 第一 标的之正当(社会的妥当性)340

〔一四五〕 第二 公序良俗之意义及其具体的内容341

〔一四六〕 第三 暴利行为355

第六款 意思表示358

〔一四七〕 第一 意思表示之意义359

第一项 总说359

〔一四八〕 第二 意思表示之效力发生时期364

〔一四九〕 第三 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370

〔一五一〕 第二 单独虚伪表示(心中保留)372

〔一五○〕 第一 序说372

第二项 意思之欠缺372

〔一五二〕 第三 通谋虚伪表示(虚伪表示)377

〔一五三〕 第四 错误384

第三项 意思表示之瑕疵401

〔一五四〕 第一 序说401

〔一五五〕 第二 因被诈欺而为之意思表示404

〔一五六〕 第三 因被胁迫而为之意思表示409

第七款 法律行为之附款413

〔一五七〕 第一 法律行为附款之意义413

第一项 总说413

〔一五八〕 第二 法律行为附款之种类414

第二项 条件415

〔一五九〕 第一 意义及性质415

〔一六○〕 第二 种类418

〔一六一〕 第三 不许附条件之法律行为422

〔一六二〕 第四 条件之成就与不成就425

〔一六三〕 第五 附条件法律行为之效力429

第三项 期限435

〔一六四〕 第一 意义及种类435

〔一六五〕 第二 不许附期限之法律行为437

〔一六六〕 第三 附期限法律行为之效力438

〔一六七〕 第一 代理之意义、性质及其种类439

第八款 代理439

第一项 总说439

〔一六八〕 第二 代理行为效力发生之根据444

〔一六九〕 第三 代理制度之社会的意义446

〔一七○〕 第四 民法关於代理之规定体例454

第二项 本人与代理人间之关系(代理权之存在)454

〔一七一〕 第一 代理权之意义454

〔一七二〕 第二 代理权之发生原因455

〔一七三〕 第三 代理权之范围459

〔一七四〕 第四 代理权之消灭469

〔一七五〕 第一 代理意思之表示(显名主义)475

第三项 代理人与相对人间之关系(代理行为之当事人)475

〔一七六〕 第二 代理行为之瑕疵478

〔一七七〕 第三 代理人之能力480

第四项 本人与相对人间之关系(法律效果之归属)481

〔一七八〕 第一 代理行为之效果直接归属於本人482

〔一七九〕 第二 本人之能力482

第五项 表见代理483

〔一八○〕 第一 序说483

〔一八一〕 第二 由本人表示授权之事实所成立之表见代理485

〔一八二〕 第三 由代理权之限制所成立之表见代理490

〔一八三〕 第四 由意定代理权之消灭—尤其撤回所成立之表见代理501

〔一八四〕 第一 意义503

第六项 狭义之无权代理503

〔一八五〕 第二 本人与相对人间之关系503

〔一八六〕 第三 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间之关系508

〔一八七〕 第四 本人与无权代理人间之关系512

〔一八八〕 第一项 有效之法律行为512

第九款 法律行为之效力512

〔一八九〕 第一 无效之意义518

第二项 无效之法律行为518

〔一九○〕 第二 无效之种类521

〔一九一〕 第三 无效行为之转换524

〔一九二〕 第四 无效行为之效果527

〔一九三〕 第一 撤销之意义529

第三项 得撤销之法律行为529

〔一九四〕 第二 撤销权人531

〔一九五〕 第三 撤销之方法532

〔一九六〕 第四 得撤销法律行为之效力537

〔一九七〕 第一 效力未定行为之意义542

第四项 效力未定之法律行为542

〔一九八〕 第二 须得第三人同意之法律行为544

〔一九九〕 第一 期日及期间之意义545

第三节 期日及期间545

〔二○○〕 第二 期日之决定及期间之计算546

〔二○一〕 第三 年龄之计算法553

第一款 总说554

〔二○二〕 第一 时效之意义554

第四节 消灭时效554

〔二○三〕 第二 时效之种类555

〔二○四〕 第三 时效制度之社会的意义556

第二款 消灭时效之概念560

〔二○五〕 第一 消灭时效之意义560

〔二○六〕 第二 消灭时效与除斥期间之区别561

〔二○七〕 第一 消灭时效之客体限於请求权563

第三款 消灭时效之客体563

〔二○八〕 第二 物的请求权567

〔二○九〕 第三 人的请求权573

第四款 消灭时效之期间575

〔二一○〕 第一 时效时间575

〔二一一〕 第二 时效期间之加减585

〔二一二〕 第三 时效期间之起算点585

〔二一三〕 第一 意义591

第五款 消灭时效之中断591

〔二一四〕 第二 消灭时效中断之事由591

〔二一五〕 第三 消灭时效中断之效力612

第六款 消灭时效之停止(不完成)618

〔二一六〕 第一 意义618

〔二一七〕 第二 消灭时效停止之事由619

〔二一八〕 第三 消灭时效停止之效力630

第七款 消灭时效之效力630

〔二一九〕 第一 效力之内容630

〔二二○〕 第二 效力之范围639

〔二二一〕 第三 时效利益之抛弃642

第六章 权利之行使648

第一节 总说648

〔二二二〕 第一 权利行使之意义648

〔二二三〕 第二 权利行使之自由与其限制649

第二节 权利滥用之禁止652

〔二二四〕 第一 权利滥用之意义652

〔二二五〕 第二 决定权利滥用之标准与态容654

〔二二六〕 第三 权利滥用之效果666

第三节 私力救济667

〔二二七〕 第一款 概说667

第二款 自卫行为668

〔二二八〕 第一项 自卫行为之意义、种类及性质668

〔二二九〕 第一 意义及要件672

第二项 正当防卫672

〔二三○〕 第二 正当防卫之效果682

〔二三一〕 第一 意义及要件683

第三项 紧急避难683

〔二三二〕 第二 紧急避难之效果692

第三款 自助行为693

〔二三三〕 第一 意义及要件693

〔二三四〕 第二 自助行为之效果702

1958《中国民法总则 修订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行政法总论  修订第27版(1989 PDF版)
中国行政法总论 修订第27版
1989 管欧
民法总则( PDF版)
民法总则
商务印书馆
民法总则(民国68.11 PDF版)
民法总则
民国68.11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民法总则(1979.10 PDF版)
民法总则
1979.10 国立编译馆
民法总则(1977.10 PDF版)
民法总则
1977.10 国立编译出版
民法总则( PDF版)
民法总则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民法总则( PDF版)
民法总则
北京朝阳大学出版社
民法总则(1936 PDF版)
民法总则
1936
民法总则( PDF版)
民法总则
民法总则( PDF版)
民法总则
大东书局
民法总则(1944 PDF版)
民法总则
1944 国立编译馆
民法总则(1963 PDF版)
民法总则
1963 国立编译馆
中国商事法  修订版(1995 PDF版)
中国商事法 修订版
1995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国民法学  民法总则(1990 PDF版)
中国民法学 民法总则
1990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民法学原理  修订版(1997 PDF版)
民法学原理 修订版
1997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