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设计手册 上》求取 ⇩

E 计算机控制系统1

B A 馈料装置1

B A.1 概述1

B A.2 料仓式上料装置1

C 驱动器1

C A 电气驱动1

C A.1 概述1

D 传感器测试技术及信号处理1

D A 传感器及其应用1

D A.1 概述1

F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维修性设计与工况监视1

B 执行器和传动机构1

E A 控制系统1

E A.1 概述1

一、常用术语1

二、控制系统的分类1

A总论1

G A 数控机床1

G 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1

二、常用可靠性指标及其相互关系1

一、定义1

F A.1 概述1

F A 系统可靠性设计1

A A 基本概念1

一、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定义1

A A.1 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及背景1

三、控制系统的组成2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2

一、数控机床的组成2

C A.2 驱动电动机及其选择2

一、电动机的类型2

二、各类电动机的结构、特点和用途2

D A.2 常用传感器2

一、电阻式传感器2

A B.2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与产品适用范围2

四、电气驱动系统动力学3

二、数控机床的分类3

三、电动机的工作制定与定额3

一、料仓3

一、概述3

E A.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四、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3

三、常用失效分布(表F A-2)4

二、传递函数4

三、输料槽4

三、数控机床的位置检测装置4

二、隔料器4

四、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表F A-3)5

三、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5

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经济效益6

四、上料机构7

A A.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7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总体结构7

四、检测传感系统8

三、执行系统8

B A.3 料斗式上料装置8

二、机械本体系统8

五、负载特性8

五、信号处理和控制系统8

六、稳定运转条件8

七、电动机容量选择9

六、动力源系统9

一、传感技术9

A A.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相关技术9

一、各种料斗式上料装置简介9

二、数控技术12

二、电感式传感器12

E A.3 控制系统性能计算与设计12

二、振动式上料机构的设计12

一、时域分析法13

C A.3 驱动电动机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13

三、电涡流式传感器13

一、线路构成要点13

五、系统可靠性设计内容和步骤14

四、电容式传感器14

二、主要电器元件的选择15

三、计算机技术15

F A.2 可靠性指标的确定15

五、电动式传感器16

三、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典型线路16

二、图解选择法16

一、综合平衡法16

B A.4 自动生产线中的输送装置17

一、小型短轴类、套类工件的输送17

C A.4 直流电动机电气驱动17

一、直流电动机调速方法17

四、接品技术17

六、压电式传感器17

G A.2 机床数控--坐标轴和运动方向的规定18

三、箱体和大、中型杂类工件的输送18

二、中型轴类工件的输送18

一、基本坐标轴采用右手法则18

三、分析计算法19

D A.3 运动量的测量19

一、位移测量19

三、各类数控机床坐标轴规定图例19

二、各主要坐标轴方向的确定19

二、可控整流电路19

四、对比分析法20

五、可靠性技术20

五、效力反推法21

F A.3 可靠性指标的分配21

三、脉冲宽度调制(PWM)电路21

二、根轨迹法21

六、人工智能技术21

四、柔性制造系统(FMS)中工件的输送22

一、等分配法22

A B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22

A B.1 概述22

一、机电一体化的应用22

二、比例分配法22

三、代数分配法(AGREE法)23

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24

一、数控车床的结构要求24

G A.3 数控车床24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要特点24

四、专家评分分配法25

四、直流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方法25

五、拉格朗日乘子分配法25

二、速度测量26

二、主传动系统26

四、国内外已开发的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况及特点27

六、直接-快速分配法27

三、频率响应法28

五、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优先发展的领域29

七、定值分配法29

五、直流调速系统的品质指标及其固有部分29

D A.4 力和力矩的测量30

一、力的测量30

九、工程加权分配法30

八、相似设备等效法30

三、进给系统31

十、动态规划法31

F A.4 可靠性指标的预计32

四、刀架系统32

六、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32

B B 执行器32

B B.1 概述32

B B.2 夹持手33

一、夹持手的组成33

一、相似设备法33

五、润滑系统34

二、力矩的测量34

二、元器件计数法34

七、电流、转速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34

一、加工中心的结构与分类35

G A.4 加工中心35

二、加工中心的主传动系统36

二、夹持手的类型36

八、直流电动机双域速度控制系统37

一、振动的类别及其表征参数37

D A.5 机械振动的测量37

三、夹持手的典型结构38

九、直流电动机可逆速度控制系统38

二、机械振动测量仪器的分类、成套系统的组成及性能指标40

三、电气测振法41

三、应力分析法43

十、斩波器调速44

四、非线性系统的性能与计算45

六、我国(原机械电子工业部)公布的三批推广应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及系统45

四、振动信号处理仪器46

十一、直流伺服系统47

四、夹紧力与驱动力48

三、加工中心的进给系统48

五、测振仪的合理选择及使用48

C A.5 步进电动机及其驱动50

一、温度的测量50

D A.6 温度与压力的测量50

B B.3 吸附手51

一、气吸式吸附手51

一、步进电动机结构及工作原理51

五、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52

四、自动换刀系统53

二、主要参数及特性55

二、磁吸式吸附手56

一、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特征56

A B.3 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途径56

三、开发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原则57

二、开发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准备57

一、带作业工具的专用执行器57

B B.4 专用执行器57

二、步进电动机驱动57

五、分度工作台58

二、压力和真空的测量58

二、具有检测和感觉功能的执行器58

五、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途径59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技术开发流程59

二、工业机器人系统的组成60

G B 工业机器人60

G B.1 概述60

一、机器人定义60

C A.6 交流电机的控制61

三、工业机器人特性数据61

一、概况61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各业务阶段的划分61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顺序61

A B.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顺序61

B B.5 多指多关节手61

二、晶闸管交流调压系统62

B B.6 其他型式的手部63

一、弹簧式手部63

二、具有自锁性能的手部64

三、线绕式异步电机的串级调速64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优化指标的评价及评价算法65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评价指标65

A B.5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化65

三、具有特殊手型的手部65

五、工业机器人自由度的配置66

四、工业机器人分类66

D A.7 流量的测量67

B C.1 概述67

四、交流电机的变频调速67

一、概述67

B C 机械传动系统67

B C.2 同步带传动68

一、同步带传动特点68

二、同步带的分类69

三、同步带传动的主要参数与规格69

二、流量的测量方法及装置70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化方法70

五、交-直-交变频调速71

二、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政策措施71

一、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经济环境71

A B.6 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政策措施71

G B.2 执行机构72

一、工业机器人关节的基础运动72

二、执行机构72

六、脉宽调制(PWM)变频调速75

四、同步带传动的设计计算75

三、手臂杆的平衡方式78

G B.3 关节的驱动与传动机构79

一、关节的驱动方式79

一、调理电路及其特点79

D B.1 概述79

D B 常用调理电路79

二、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79

B C.3 谐波齿轮传动79

一、谐波齿轮传动工作原理79

二、谐波齿轮传动的结构形式80

七、交-交变频调速81

二、常用传动机构82

三、谐波齿轮传动主要构件的结构与尺寸83

六、复杂规律控制系统设计85

八、变频调速的闭环控制85

一、机器人外形尺寸及动作范围(点A)89

G B.4 应用实例(PT600型机器人结构)89

四、小臂杆关节传动(见图G B-49)90

三、大臂杆关节传动(见图G B-48)90

二、腰关节传动(图G B-47)90

九、异步电机的矢量变换控制90

五、手腕关节结构(见图G B-50)92

六、小臂杆及腕关节的传动(见图G B-51)92

G B.5 机器人控制系统93

三、运放电路的频率稳定性93

一、概述93

十、无换向器电动机及其调速控制94

一、基本反相放大器94

D B.2 信号放大电路94

四、通用谐波齿轮传动减速器的选用95

E A.4 控制系统的仿真95

二、滑动螺旋传动95

B C.4 螺旋传动95

一、螺旋传动的用途、类型和特点95

一、微分方程求解的连续系统仿真96

二、机器人的控制96

二、矩阵指数运算的连续系统仿真98

一、简化设计98

F A.5 电气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技术98

三、面向环节的连续系统仿真99

二、基本同相输入放大器99

二、减额设计99

三、差动放大器100

一、液压系统的组成100

C B.1 概述100

C B 液压驱动100

二、液压驱动的优缺点101

四、含非线性环节的连续系统仿真101

三、液压通用标准102

四、仪用放大器103

四、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104

三、滚动螺旋传动104

三、控制系统的分类104

五、电荷感应放大器105

五、离散系统仿真105

六、采样控制系统仿真105

D B.3 信号运算电路106

一、求和电路106

七、数字仿真语言简介106

E A.5 现代控制理论106

一、线性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及解106

二、微分电路107

五、控制系统的结构108

六、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109

七、机器人语言109

四、液压系统的有关参数表109

三、元器件筛选109

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10

G A.1 概述110

三、积分电路111

五、液压驱动在工程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111

八、控制系统的典型实例111

四、热设计113

四、对数--反对数乘法/除法器113

一、分类114

C B.2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114

三、线性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115

二、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主要性能参数与常用计算公式115

B C.5 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117

一、机械传动系统设计的内容117

二、机械的选型117

D B.4 信号滤波电路117

一、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117

五、电磁兼容设计118

三、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结构特点118

二、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120

四、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综合121

四、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变量方式122

三、二阶有源带通滤波器122

五、最优控制123

G C 自动化办公机械124

G C.1 概述124

一、自动化办公机械研究的内容124

五、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性能特点及选择应用124

六、冗余设计125

二、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具备的功能125

三、自动化办公设备的发展动向125

四、二阶有源带阻滤波器126

G C.2 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总体设计127

一、自动化办公系统的组成127

二、自动化办公系统的特点127

六、卡尔曼滤波127

六、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产品介绍128

七、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128

一、脉冲幅度调制电路(RAM)128

D B.5 调制解调电路128

七、瞬态过应力防护设计129

三、评价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指示129

E A.6 模糊控制130

一、概述130

F A.6 机械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技术130

四、OA系统的关键部件及最新技术130

一、分类131

C B.3 液压缸131

三、机械传动系统的运动协调设计131

一、机械可靠性静强度设计(表F A-117)131

二、脉冲宽度调制电路(PWM)132

B D 支承133

B D.1 液体静压轴承133

一、概述133

五、自动化办公设备实例134

二、液压缸的主要参数及常用计算公式134

二、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134

三、脉冲宽度辨别器134

三、液压缸的设计、选用要点137

三、论域、量化因子及比例因子的选择137

二、液体静压轴承的结构137

一、概述138

G C.3 自动化办公系统输入装置设计138

二、图文扫描仪的分类139

三、图文扫描仪的工作原理139

四、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139

一、概率密度函数的定义及应用140

四、图文扫描仪的主要性能指标及产品介绍140

五、采样时间的选择140

D C.1 概述140

D C.2 测试信号的概率统计分析及其应用140

D C 测试信号的基本分析方法140

六、模糊控制规则自调整与自寻优141

二、机械可靠性疲劳强度设计142

五、图文扫描仪的组成142

六、图文扫描仪的设计142

三、液体静压轴承材料143

四、液体静压轴承的设计计算144

二、联合概率密度函数146

一、液压阀的类别147

C B.4 液压控制阀147

二、液压阀的控制机构和安装连接方式147

一、相关函数的定义148

D C.3 测试信号的相关分析及其应用148

三、液压阀的结构原理149

七、机器人模糊控制149

E B 微型计算机系统与常用CPU153

E B.1 概述153

二、相关分析原理及应用153

E B.2 微型计算机系统154

一、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总线结构154

二、STD总线标准155

三、相关函数的模拟式测量与分析156

四、液压阀的选择和应用158

三、确定变应力(或疲劳载荷)的统计分布158

一、概述158

G C.4 电话传真机(FAX)158

二、电话传真机的分类及标准化159

四、相关函数的数字分析159

四、提高机械系统抗疲劳能力的措施159

一、电液伺服阀161

三、三类电话传真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161

一、软件可靠性的特点161

F A.7 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161

C B.5 伺服比例数字控制液压件161

D C.4 随机信号的谱密度分析及其应用161

一、谱密度函数的定义161

二、软件错误的类型与分析162

四、三类电话传真机的性能指标及标准化163

三、提高软件可靠性的途径163

五、三类电话传真机的关键部件及关键技术164

二、频谱分析法及其应用166

四、可靠软件的研制顺序167

三、PC/XT总线168

六、PC-FAX的通讯技术168

一、设计评审的具体内容和范围168

F A.8 可靠性设计评审168

七、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技术170

二、设计评审的组织及成员职责170

三、谱密度函数的模拟式测量及分析170

三、设计评审的程序与结论170

八、彩色传真机171

四、PC/AT总线171

五、系统软件172

九、传真机的发展动向172

十、常用FAX产品介绍173

五、功耗与温升173

四、谱密度函数的数字分析法173

六、供油系统的设计174

F B.1 概述174

F B.2 系统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174

一、失效模式分析174

F B 系统失效分析174

E B.3 8位微处理机176

一、Z80A主要技术特性176

二、Z80A内部结构与引脚176

二、危害度分析176

一、概述176

B D.2 气体静压轴承176

D D.1 误差的概念177

一、静电复印机工作原理及复印过程177

G C.5 静电复印机177

D D 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177

二、电液比例阀177

一、误差定义177

三、Z80A指令系统177

三、系统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步骤178

二、现代静电复印机的功能结构(图G C-40)178

三、误差分类178

二、误差来源178

四、精度179

二、气体静压向心轴承179

F B.3 失效树分析179

四、典型时序180

三、静电复印机的分类180

一、系统误差的消除180

D D.2 误差分析180

一、失效树的构成180

二、随机误差181

四、对静电复印机的基本要求及质量评价182

五、关键部分的设计182

五、典型系统183

三、气体静压推力轴承183

E B.4 16位微处理器184

二、Intel 8086的内部结构与引脚185

一、Intel 8086主要技术特点185

四、气体静压球面轴承185

三、粗大误差的剔除准则185

四、误差的传递186

二、失效树的定性分析186

五、气源186

六、静电复印纸186

二、磁力轴承原理187

一、概述187

B D.3 磁力轴承187

三、电液数字阀187

三、磁力轴承的优点188

七、办公室文件复印机级别标准188

八、国内常用静电复印机产品及性能189

三、指令系统189

四、影响磁力轴承性能的因素189

B E 导轨191

B E.1 概述191

一、导轨的截住面形状及其组合形式191

五、误差的合成192

四、电液步进马达192

三、失效树的定量分析192

二、滑动导轨的尺寸系列194

四、典型系统197

二、激光印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197

F B.4 网络分析法197

一、用联络矩阵法求最小路集197

三、激光印字机的主要参数197

六、误差分配197

一、概述197

G C.6 激光印字机、数字复印机197

五、电液步进缸198

五、激光印字机的关键技术198

三、导轨材料198

五、总线时序198

四、激光印字机的操作过程198

七、微小误差取舍原则199

六、激光印字机的应用199

七、激光印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99

八、激光印字机产品举例(表G C20.21)199

六、Intel 80286微处理器199

四、导轨面压强的计算199

二、用最小路集法与最小割集法计算网络系统可靠度199

B E.2 塑料导轨200

八、实例200

D D.3 实验数据处理200

一、数字运算与数据的表达200

九、数字复印机与模拟复印机的对比200

十、全彩色激光印字机201

一、塑料的种类201

三、用全概率分解法计算网络系统可靠度201

C B.6 液压系统实例201

二、塑料导轨的制作202

十一、彩色激光印字机产品性能举例203

G C.7 多媒体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203

二、最小二乘法203

一、气压驱动系统的组成和特点203

C C.1 概述203

一、多媒体技术的提出203

C C 气压驱动203

三、多媒体个人计算机的构成204

二、空气的物理性质204

F B.5 潜在电路分析204

一、潜在电路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204

二、多媒体的有关定义及其软件写作工具204

四、多媒体PC机的发展阶段205

二、潜在电路的表现形式(表F B-12)205

三、潜在电路的分析方法205

五、多媒体PC机的产品介绍206

六、多媒体计算技术的专用芯片206

B E.3 液体静压导轨206

四、潜在电路分析的特点206

一、耗损失效的概念及产品的寿命206

F B.6 耗损型失效模型分析法206

一、概述207

G C.8 条形码技术及其应用设备207

一、液体静压导轨的油腔207

三、湿空气207

三、耗损失效产品的可靠度计算207

二、耗损失效发生的过程207

二、条形码的编制原理208

二、开式液体静压导轨的设计计算208

F C 系统可靠性试验与评定209

四、空气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209

F C.1 概述209

四、使用条码技术的设备--条形码系统209

三、条形码的技术标准209

一、可靠性试验原理209

二、可靠性试验的类型210

三、可靠性试验计划210

一、80386主要技术特点210

E B.5 32位微处理器210

三、80386内部结构与引脚210

D E 测试系统分析基础211

五、可靠性试验文件的一般要求211

四、可靠性试验的真实性211

B E.4 静压气浮导轨211

五、气压驱动的常用计算211

D E.1 系统类型211

一、气浮导轨的类型212

二、电子黑板的构成原理213

一、电子黑板的概念213

G C.9 电子黑板213

二、气浮导轨的设计计算213

三、电子黑板的分类213

F C.2 环境应力筛选试验213

一、概述213

二、筛选试验方案214

一、滚作体不作循环运动的直线运动导轨215

B E.5 滚动导轨215

四、电子黑板产品性能(表G C-27)215

G D 小型集散系统的应用216

G D.1 概述216

三、曲线拟合与回归分析216

G D.2 工艺过程及控制要求217

一、造气炉工艺流程及控制要求217

C C.2 气缸217

一、气缸的类型217

三、80386工作方式217

三、设备筛选基本规范及要求218

二、变换工段工艺流程及控制要求219

一、概述220

二、气缸的安装形式220

F C.3 可靠性增长试验220

三、合成塔工艺流程及控制要求220

二、变换控制221

二、可靠性增长试验的一般要求221

三、气-液阻尼缸221

G D.3 控制方案221

一、造气控制221

三、可靠性增长试验程序222

四、可靠性增长模型223

四、气缸的设计计算223

二、控制器(控制级)225

G D.4 小型工业控制集散系统结构225

一、系统结构225

E B.6 RISC结构及其指令系统226

二、滚动体作循环运动的直线运动导轨226

四、指令系统与时序226

一、概述226

二、SPARC技术特点226

三、输入/输出通道226

四、抗干扰与可靠性保证227

五、气缸产品227

三、SPARC结构227

一、概述228

二、统计试验方案和可靠性参数估计228

F C.4 可靠性鉴定试验228

五、操作站(监控级)229

四、SPARC指令系统229

六、监控机(监控级)230

七、管理机(管理级)230

一、动态测试数据的分类230

D D.4 动态测试数据处理230

八、通信网络231

G D.5 集散系统的组态232

一、控制算法组态232

E B.7 多机系统233

一、概述233

二、随机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234

B E.6 导轨的防护234

二、组织系统组态234

二、多计算机系统234

三、多处理机系统234

G E.1 概述237

G E.2 羊毛衫针织横机和提花横机微机控制237

G E 轻纺机械自动化系统237

一、微机应用系统设计方法238

三、记录曲线的整理238

E B.8 微机应用系统设计238

四、磁带记录数据的整理和计算239

一、自动提花的工艺数据和流程239

二、通用工业控制机及其模板239

二、自动提花横机的技术特征240

三、微机控制横机的工作原理241

一、系统分类241

三、类DOS监控系统241

E C.1 概述242

E C 单片机242

四、程序框图243

二、测试系统243

一、气马达的分类及特点244

一、刺绣行业国内外概况244

G E.3 自动化刺绣机244

D E.2 系统的数学模型244

一、数学模型244

C C.3 气马达244

二、DXJ型电脑刺绣机245

三、常用气马达245

二、气马达的选用及润滑245

二、系统的描述246

一、压力控制阀247

C C.4 气动控制阀247

一、性能和结构247

E C.2 MCS-51系列及其应用开发247

三、连续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数学模型247

二、引脚功能248

四、离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数学模型248

五、化为定常线性模型的方法251

三、苏绣智能编程系统251

四、高性能(全自动)刺绣系统254

D E.3 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254

一、静态特性255

二、方向控制阀255

二、动态性能指标256

三、CPU定时与存贮器配置257

三、传递函数258

G F 自动化仓库258

G F.1 概述258

四、瞬态响应260

G F.2 自动化仓库的功能与分类261

一、自动化仓库的功能261

二、自动化仓库的分类261

五、频率响应262

G F.3 自动化仓库的构成及控制系统263

一、自动化仓库的构成263

六、不失真测试对测试系统动态特性的要求264

七、线性时不变系统265

二、自动化仓库的控制系统265

一、一阶系统266

D E.4 常见的典型系统266

四、指令系统266

G F.4 自动化仓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67

一、自动化仓库的特点267

二、自动化仓库的发展趋势267

G F.5 自动化仓库管理工作的评价与经济效益的分析268

二、二阶系统269

一、概况270

二、计算机物流系统270

G F.6 自动化仓库典型应用实例270

三、主要设备及其功能(工艺、土建、机械部分)271

四、主要设备及其功能(计算机系统部分)273

五、定时器/计数器274

五、企业与社会效益275

六、经济效益275

三、典型环节275

四、相似系统275

G G.1 概述276

G G 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276

G G.2 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277

一、刚性制造自动化系统277

二、柔性制造自动化系统278

G G.3 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实例279

三、流量控制阀279

一、系统辨识的提法280

D F.1 概述280

D F 系统辨识280

一、化油器体柔性制造自动化生产线280

六、串行接口280

三、综合环境条件281

二、随机信号的描述与分析281

C C.5 气源装置285

一、空气压缩机285

二、连杆加工自动线286

七、中断286

三、经典的辨识方法286

四、可靠性鉴定试验程序287

F C.5 可靠性验收试验290

一、概述290

二、合格与否的判决290

八、8XC552脉宽调制输出和模数转换器290

二、空气压缩机的选用290

一、气源净化装置291

C C.6 气体的净化291

E C.3 MCS-96系列及其应用开发292

一、概述292

D F.2 系统辨识的最小二乘法293

一、最小二乘原理293

二、气体净化辅件294

二、寻址空间296

二、最小二乘估计的递推算法297

三、气源处理组合件297

三、模型参数个数增多时参数的递推估计298

F D 维修性设计299

四、最小二乘法的应用举例299

F D.1 概述299

四、消声器300

F D.2 维修性指标的确定301

一、概述301

三、指令系统301

五、相关--最小二乘法301

二、维修性的数量特征量302

C C.7 气压驱动示例302

一、气动机械手302

二、液体自动灌装机303

D F.3 系统辨识的时间序列法304

一、时间序列法概述304

三、半自动落料机304

三、维修性的定性要求306

参考文献307

四、中断系统307

五、定时器308

六、高速输入HSI309

二、ARMA模型的特性309

七、高速输出HSO310

八、A/D和PWM(D/A)312

三、最佳预测312

九、SIO313

四、建立数学模型314

四、维修性的定量要求314

一、概述315

F D.3 维修性指标的分配315

五、模型参数的估计315

E D.1 概述316

一、PLC的组成和工作方式316

E D 可编程序控制器316

二、系统描述316

三、维修性分配318

二、PLC的功能及特点319

D G 测试过程中的干扰及其抑制319

D G.1 干扰的种类319

一、自然干扰319

二、人为干扰319

四、维修性分配示例320

三、PLC的性能指标和分类320

四、PLC的国内外概况320

五、PLC的发展趋势323

F D.4 维修性指标的预计323

一、概述323

D G.2 干扰的产生324

一、内部干扰的产生及其影响324

二、预计参数324

三、预计方法324

E D.2 输入输出接口325

一、开关量I/O模块325

二、外部干扰的传播326

三、电源干扰和地线干扰及其影响326

F D.5 维修性设计技术328

一、概述328

二、模拟量I/O模块329

D G.3 干扰的抑制329

一、概述329

二、缩短失效定位时间的设计技术329

三、智能I/O模块330

二、过渡干扰的抑制330

三、电源线传导干扰的抑制332

三、缩短排除失效时间的设计技术334

一、PLC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335

E D.3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及编程方法335

二、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方法种类336

一、故障的类型336

F E.1 概述336

F E 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336

二、PLC的选择336

三、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定义、特点及技术领域337

三、PLC编程语言的特点338

四、国内外概况338

四、通用的干扰抑制措施339

四、常用的编程语言339

一、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系统的主要环节339

F E.2 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系统主要环节及诊断策略339

二、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方案和策略340

一、特征分析的意义341

F E.3 特征分析与特征量选择341

二、随机过程的时域统计分析及特征量的选择342

五、流程图的绘制343

六、设计举例345

三、随机过程的时域模型分析及特征量选择346

五、测试系统现场干扰抑制346

E D.4 PLC的应用351

一、PLC与工控微机的比较351

六、串模与共模干扰抑制352

二、PLC的应用方式352

四、随机信号的频域分析及特征量选择352

F E.4 故障诊断原理与方法352

一、逻辑诊断352

四、PLC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353

三、PLC的应用领域353

二、统计诊断354

三、模糊诊断358

四、智能诊断362

F E.5 机械系统的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366

二、转子系统的运行状态监视与故障诊断366

一、机械系统故障的特点366

三、轴承工况状态监视与故障诊断377

E E 接口技术377

E E.1 概述377

一、接口与接口技术377

二、接口的作用377

四、接口的分类378

三、接口的基本组成378

一、不可编程的并行接口379

E E.2 并行接口379

四、齿轮箱的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384

二、可编程的并行接口385

五、旋转机械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系统示例388

一、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392

F E.6 机械制造过程中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392

二、机械加工的过程状态在线识别393

三、机械加工的质量状态在线识别398

F E.7 液压系统的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402

二、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403

E E.3 串行接口403

一、8251A串行接口405

三、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407

二、8274串行接口412

三、SIO串行接口414

E E.4 A/D与D/A转换接口417

一、概述417

一、液压系统的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特点420

二、A/D转换器422

三、D/A转换器433

E E.5 其他接口448

一、定时器/计数器接口448

二、可编程键盘/显示接口芯片8279462

三、可编程CRT控制器接口芯片472

四、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480

五、多功能输入输出控制器482

六、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接口489

七、语言接口502

E E.6 总线标准和技术507

一、概述507

二、内部总线508

三、外部总线510

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的特征516

一、引言516

E F.1 概述516

E F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516

三、计算机网络分类517

四、计算机网络功能518

五、计算机网络标准518

二、调制和解调519

一、信道519

E F.2 计算机通信519

三、传输编码520

四、传输方法523

五、传输差错处理524

六、常用检错码524

七、传输控制规程525

八、数据通信网的交换技术527

九、多路复用和集中传输528

一、概述529

十、PAD机529

E F.3 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529

二、常用术语532

三、层功能与协议536

一、基本概念546

E F.4 局域网546

二、物理层和传输媒体547

三、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548

四、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557

五、网络层及其高层557

六、MAP/TOP558

七、现场总线网(Field Bus)559

E F.5 网络互连560

一、概述560

二、网络互连部件561

三、网络互连方案563

1996《机电一体化设计手册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顾冠群,万德钧主编 1996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1998 PDF版)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1998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机械设计手册  第5卷  机电一体化( PDF版)
机械设计手册 第5卷 机电一体化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设计手册  下(1996 PDF版)
机电一体化设计手册 下
1996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纺纱设备机电一体化(1998 PDF版)
纺纱设备机电一体化
1998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机织设备机电一体化(1998 PDF版)
机织设备机电一体化
1998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染整设备机电一体化(1997 PDF版)
染整设备机电一体化
1997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1990 PDF版)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
1990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机电液设计手册  上(1997 PDF版)
机电液设计手册 上
1997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设计手册  第5卷  第22篇  机电一体化(1979 PDF版)
机械设计手册 第5卷 第22篇 机电一体化
1979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机电排灌设计手册  上(1977 PDF版)
机电排灌设计手册 上
1977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1997 PDF版)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1997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1997 PDF版)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1997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1996 PDF版)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
1996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1997 PDF版)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
1997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1996 PDF版)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1996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