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66》求取 ⇩

第一卷(1949--1956年)3

第一章 建国时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出发点3

第一节 资源与人口4

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主要特点4

二、人口与民族的基本状况6

第二节 殖民地地区和原殖民地地区经济的变化8

一、澳门与香港的经济9

二、台湾的经济11

第三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崩溃13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13

第八章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7

二、三种经济形态并存与中国人民的历史抉择24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取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27

一、土地改革与解放农村生产力28

二、没收官僚资本与保护民族工商业32

三、解放区的扩大与财政经济的走向统一33

四、东北全境解放及其对财经工作的经验34

第二章 建国后经济体制的构思与工作重心的转移37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的形成38

一、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38

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关系43

三、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蓝图45

第二节 局势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50

一、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的依据50

二、城市的中心工作52

三、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受到的干扰53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形成与发展55

第一节 解放区公营经济变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55

一、公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55

二、公营经济与机关生产成为国营经济的组成部分58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60

一、中国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三个部分60

二、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61

三、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工作方针63

一、外国在华企业的概况67

第三节 废除外国在华的经济特权与处理外资在华企业67

二、处理外国在华企业的政策69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产生的特点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71

第四章 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与通货膨胀的停止74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财政困难与通货膨胀74

一、财政困难与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74

二、财政收支出现巨额赤字的原因76

三、通货膨胀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77

第二节 打击投机资本与实行财经统一管理78

一、打击投机资本,稳定金融物价79

三、中苏关于处理若干企业与财产的协定79

二、全国财经统一管理的环境和基本方针81

三、统一财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82

第三节 实施全国财经统一管理的成果84

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85

二、财政金融管理体制基本确定88

第四节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的财经工作94

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财经工作方针的调整94

二、继续稳定市场物价的措施97

第五章 民主改革和调整工商业100

第一节 企业的民主改革100

一、接管企业即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100

二、私营企业的民主改革107

三、民主改革的意义和经验109

一、物价稳定后私营工商企业困难重重113

第二节 对工商业的第一次调整113

二、私营工商企业发生困难的原因114

三、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依据117

四、调整工商业的基本内容119

五、私营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123

第三节 “三反”“五反”斗争和工商业的第二次调整125

一、“三害”、“五毒”及其严重后果125

二、“三反”、“五反”运动128

三、对工商业的第二次调整130

第四节 城乡物资交流渐趋活跃133

一、振兴全国经济的中心环节133

二、1951年城乡物资交流的高潮135

三、1952年城乡物资交流的新高潮138

第一节 开展全国性土地改革前的土地关系和主、客观形势141

一、新解放区的土地关系141

第六章 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141

二、开展全国性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利条件和新问题144

第二节 开展土地改革的过渡步骤与政策法令146

一、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146

二、新解放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发展148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与法令150

第三节 土地改革运动的进程和成就153

一、全国各大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153

二、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新貌155

三、土地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几点经验159

一、解放区的经济管理方法的影响162

第一节 经济体制逐步趋向集中统一的原因162

第七章 逐步趋向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62

二、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163

三、适应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需要164

第二节 经济体制逐步趋向集中统一的具体表现166

一、在各种经济成分与所有制关系的变化中,国营经济和公有制比重迅速增加166

二、经济管理日趋集中统一170

第一节 严重的恢复任务与为恢复工农业生产创造条件178

一、严重的国民经济恢复任务178

二、迅速安定新解放区的社会秩序179

三、疏通工农业产品流通渠道184

四、根据财力的可能进行重点建设185

第二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188

一、农业生产逐年上升,主要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188

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工业总产值和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创历史最好纪录190

三、运输业、邮电事业、建筑业日益发展191

四、物价稳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193

第九章 开始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197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总任务的提出197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总任务的制定197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总任务的主要内容200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201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分配和经济指标203

第二节 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4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206

第十章 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214

第一节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与措施214

一、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的制定214

二、提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任务的依据215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实现措施217

第二节 重点工程的选择和建设221

一、重点工程的选择和确定221

二、重点工程的建设2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231

一、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概述231

二、中国工业技术基础的变化232

三、对大规模工业建设成就的估计234

第十一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开展236

第一节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的状况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开展236

一、土改后小农经济的发展趋势236

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开展239

第二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迅速扩展和整顿241

一、正式公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对1953年春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急躁倾向的纠正241

二、强调积极领导的方针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迅速扩展243

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整顿244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高潮及其影响和评价246

一、批判“小脚女人”,加强全面规划246

二、在批“右倾”的情势下,迅猛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两次高潮247

三、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与评价250

第四节 农业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的产生和发展253

一、农业社劳动管理制度的形成254

二、农业社财务制度的逐步健全259

第十二章 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26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263

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两重性263

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266

第二节 国家资本主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269

一、国家资本主义低级形式的发展269

二、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个别企业公私合营272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275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步伐的加快和全行公私合营高潮的掀起275

二、定股、定息和人事安排277

三、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评价282

第四节 对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284

一、小商小贩的情况和特点284

二、小商小贩的改造过程及评价287

第十三章 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手工业合作化291

第一节 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91

一、建国初期手工业的状况和特点291

二、手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内部关系的调整293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化296

一、手工业合作化的初期阶段296

二、手工业合作化的普遍发展阶段298

三、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302

四、特种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形式303

第三节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304

一、生产管理305

二、收益分配306

三、民主办社和勤俭办社307

四、技术革命308

第四节 手工业合作化中的主要问题310

一、手工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单一化310

二、手工业合作经济形式单一化的原因312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与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315

第一节 实行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315

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确立315

二、建立对外贸易国家统制的机构和制度318

一、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321

第二节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与中国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经济联系321

二、把对外贸易的重点转向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322

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贸易关系326

四、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328

五、采用灵活的贸易方式329

六、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成就329

第三节 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332

一、主要的经验332

二、存在的问题334

第十五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变化336

第一节 建国前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概况336

一、中国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336

二、建国前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概况337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338

一、减租与反霸339

二、土地改革340

三、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民主改革342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47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合作化347

二、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50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评价352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354

一、工业生产从无到有355

一、交通事业大发展355

三、农牧业发展成绩显著356

四、商品交换渠道开始畅通357

第十六章 建国后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358

第一节 1953年的人口普查与人口状况358

一、1953年的人口普查与人口分布状况的变化358

二、1954年进入建国后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361

一、人口经济问题的表现364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人口经济问题364

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70

第三节 人口思想和人口政策的发展373

一、毛泽东的人口思想373

二、人口理论和人口政策的发展376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集中型经济体制的形成38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所有制结构向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方向发展381

一、各种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途径与形式381

二、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384

第二节 经济决策权力进一步集中于中央386

一、政府管理经济的机构与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形成386

二、中央机关管理经济的权限及其扩大387

一、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体系389

第三节 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经济调节体系的建立389

二、对国营企业实行直接的计划管理391

三、对私营企业、手工业和农业实行间接的计划管理392

第四节 产品分配中供给制特点的削弱与管理权的集中394

一、财力与财权集中于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变化394

二、统配物资范围扩大395

三、全国统一的劳动工资制度的形成397

第五节 企业成为行政机构的隶属物398

一、工业企业分归中央和地方管理398

二、商业按中央和地方建立批发和零售机构400

三、物资流通机构是分配产品的行政组织400

四、银行是国库的出纳402

第十八章 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405

第一节 提前一年完成“一五”计划中经济建设的任务405

一、基本建设406

二、工业生产407

三、农业生产408

四、国内商业与对外贸易408

五、运输和邮电409

六、财政收支409

第二节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411

一、职工生活的明显改善411

二、农民生活的初步改善415

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造和发展416

第十九章 七年建设成就的再认识418

第一节 七年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418

一、及时提出工作重点的转移419

二、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处理经济问题421

三、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422

四、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424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426

一、正确的第一步426

二、认识的局限性429

三、深远的影响435

第二卷(1957--1966年)439

第一章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39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439

一、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439

二、进入新时期的国外形势440

第二节 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443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444

二、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445

三、关于学习外国与走自己的路447

四、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448

第三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及经验452

一、1957年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452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主要经验458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产生、贯彻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和执行46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464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464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内容467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再认识470

第二节 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471

一、中共“八大”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471

二、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论断的提出474

三、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新的第二个五年计划476

一、“左倾”思想的发展480

第三章 国民经济的“大跃进”480

第一节 “大跃进”口号的提出480

二、北戴河会议决策的失误481

第二节 全民大炼钢铁484

一、大炼钢铁群众运动的开展484

二、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后果486

第三节 农业大放“高产卫星”489

一、报刊上宣扬的“高产卫星”489

二、盲目强调深耕密植490

三、瞎指挥、浮夸风的泛滥491

第四章 人民公社化运动493

第一节 农村人民公社化493

一、农村人民公社产生的历史背景493

二、农村人民公社的出现和迅速普及497

一、人民公社的组织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与“多级管理”500

第二节 初期农村人民公社的特点500

二、人民公社的生产特点是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简单协作501

三、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的特点是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502

四、人民公社的经营特点是封闭、自给和农民缺乏生产经营权503

第三节 城市人民公社的试办和推广503

一、 城市人民公社的重点试办504

二、 城市人民公社的普遍推广505

第五章 手工业的整顿及其“大跃进”508

第一节 手工业合作社的整顿508

一、手工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508

二、手工业合作社的组织整顿和思想教育509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社的升级过渡和街道工业的兴起511

一、手工业合作社的升级过渡512

二、城市街道工业的兴起514

第三节 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516

一、手工业的发展和前进中的问题517

二、手工业“大跃进”及其后果518

三、恢复手工业生产的方针和措施520

第六章 经济管理体制的急剧变革523

第一节 划分协作区和各自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23

一、变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的变化523

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协作区工作的决定525

三、急于建立协作区和省(区)工业体系带来的恶果526

第二节 下放计划管理权限527

一、下放计划决策权527

二、下放基建审批权530

三、下放物资分配权530

第三节 工业企业的下放531

一、中共中央关于下放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的规定531

四、下放招工计划权531

二、企业管理权的扩大533

第四节 商业机构的合并和下放535

一、商业体制的大变动535

二、商业体制急剧变动对经济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537

第五节 下放财权538

一、通过体制改革下放财权538

二、对下放财权的分析544

第六节 精简银行机构与人员,下放信贷计划管理权限546

一、精简银行机构与人员546

二、下放信贷计划管理权限和实行全额信贷547

第七章 国民经济转向大调整550

第一节 1958年冬至1959年夏纠正某些错误的措施550

一、觉察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某些错误与整顿人民公社550

二、调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及采取的有关措施553

第二节 庐山会议与经济工作中“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557

一、庐山会议由纠“左”转向反右557

二、庐山会议后“左”倾错误继续发展558

第三节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与经济工作转向大调整561

一、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561

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贯彻的过程564

第八章 加强计划管理的集中统一577

第一节 集中计划决策权,实行上下一本帐577

一、计划管理面临的问题577

二、加强计划集中统一管理的主要措施578

第二节 实行两种计划管理方法,开展一定范围的市场调节583

一、对不同的经济成分实行不同的计划管理方法586

二、运用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市场调节588

三、注意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589

一、正确处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关系591

第三节 调整时期加强计划管理的基本经验591

二、正确处理集中和分散的关系592

三、正确处理速度和比例的关系593

四、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593

五、正确处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关系594

第九章 调整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95

第一节 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595

一、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调整的过程595

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的确定597

三、自留地与家庭副业的恢复600

四、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603

五、公共食堂和部分供给制的取消605

第二节 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607

一、充实和加强农业第一线的劳动力607

二、减少粮食征购任务和农业税的征收率608

三、退赔、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与奖售措施609

四、组织各行各业支援农业610

第三节 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13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613

二、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618

第十章 工业和手工业经济的调整和提高621

第一节 工业经济的调整与充实提高621

一、在困难中进行的初步调整621

二、大踏步后退的全面调整624

三、继续调整与巩固、充实、提高628

四、加强战备与经济转轨631

第二节 工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新的改革尝试633

一、工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633

二、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新的改革尝试635

一、《国营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颁布641

第三节 企业管理的整顿641

二、工业企业管理的全面整顿643

三、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645

第四节 手工业的调整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巩固提高649

一、手工业的调整与手工业合作社中心任务的指出649

二、手工业合作社的巩固和提高651

三、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653

第十一章 商业的曲折发展656

第一节 商业“大跃进”的失误656

一、“大购大销”浮夸风656

二、商业管理权限大下放657

三、商业所有制形式大升级660

四、购销形式大统一661

一、市场供应出现严重困难662

第二节 市场供应困难与应急措施662

二、解决市场供应困难的应急措施663

第三节 市场物价的管理与调整667

一、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稳定市场物价667

二、加强物价管理,稳定市场秩序669

三、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各类商品价格,使其相互关系逐步走向合理670

第四节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及其局限672

一、商品购销方式的改进672

二、商品流通渠道的调整673

三、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676

第十二章 加强财政金融的集中管理680

第一节 上收财权680

一、以上收财权为中心的初步调整680

二、以巩固中央财权为中心的全面调整和继续调整684

一、集中税收征管权,完善税收管理制度688

第二节 整顿税收管理688

二、改革税制,调整税收负担690

第三节 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694

一、建国以来第二次通货膨胀的出现694

二、实施“银行六条”696

三、宝贵的启示700

第十三章 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曲折发展702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大起大落702

一、对外贸易方针的改变702

二、对外贸易额猛增704

三、对外贸易额连续几年大幅度下降705

第二节 中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贸易关系的转折706

一、中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贸易关系的大发展706

二、中苏经济贸易关系的突然转折707

一、对外贸易开始调整709

第三节 对外贸易的调整与发展709

二、对外贸易的恢复与发展710

三、对外贸易“马鞍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713

第十四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715

第一节 牧区和直接过渡地区合作化速度由稳步前进到“跃进”715

一、牧区合作化的速度715

二、直接过渡地区的农业合作化719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公社化722

一、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人民公社722

二、牧业区的人民公社725

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公社化727

第三节 西藏地区的社会改革728

一、民主改革前西藏的农奴制度728

二、平息判乱后的民主改革729

三、1961--1965年的稳定发展,不搞社会主义改造732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734

一、农业734

二、工业736

三、贸易737

四、文教卫生739

五、人口740

第十五章 人口发展的短期低潮和人口问题的大辩论742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742

一、经济上的大起大落导致人口发展的短期低潮742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人口的补偿性回升745

第二节 50年代后期的人口理论大辩论747

一、人口理论大辩论的背景与形式747

二、人口理论大辩论的主题748

第三节 在人口经济问题上的经验教训754

一、研究与解决中国的人口经济问题,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754

二、人口经济理论问题的学术争论应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755

三、必须制订明确的人口政策并采取具体有力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756

第十六章 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757

第一节 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的好转757

一、十年建设成就757

二、人民生活的好转767

第二节 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772

一、应该坚持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772

二、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物质条件的关系775

三、正确处理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关系779

四、建立合理的经济体制才能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781

后记787

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66》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赵德馨主编 198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土石坝观测仪器埋设与测试(1990 PDF版)
土石坝观测仪器埋设与测试
1990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67-1984(1989年02月第1版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67-1984
1989年02月第1版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经济实录  下(1998 PDF版)
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经济实录 下
1998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66(1988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66
198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军地两用经营管理手册(1987 PDF版)
军地两用经营管理手册
1987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89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89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  1949-1957(1980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 1949-1957
1980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1994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1994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89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下(1999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下
1999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90年代初(1992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90年代初
1992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99(1999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99
1999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剑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66-1982(1992 PDF版)
剑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66-1982
1992 海口:海南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上(1999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上
1999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华古文化大图典(1992 PDF版)
中华古文化大图典
1992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