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作者 | 张法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17 |
出版时间 | 1994(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301021860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023850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 录1
引言中西美学比较:缘起、内容、意义1
一比较潮流的兴起1
二本在范式冲撞中的美学5
三中国美学走向现代形态的背景7
四 中西美学比较:方法、内容、意义8
第一章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11
第一节 有与无12
一实体与虚空:西方宇宙模式14
二气与有无相生:中国宇宙模式19
第二节 形式与整体功能21
一形式:西方宇宙模式的理论化21
二整体功能:中国宇宙模式的理论化27
第三节 明晰与模糊31
一明晰:西方文化的理论特色32
二模糊:中国文化的理论特色37
第二章中西美学的整体比较43
第一节 中西美学的存在形态43
一 中西美学形态的显与隐43
二中西美学的具体存在形态47
第二节 中西美学理论的结构方式48
一西方美学理论的四种结构方式48
二中国美学理论结构的两大代表53
第三节 中西美学的历史发展58
一 西方美学发展的四大阶段58
二 中国美学发展的四大阶段60
第三章和谐:中西文化理想追求的审美凝结62
第一节 中西和谐的不同起源62
一中国文化“和”的起源62
二西方文化和谐的起源66
第二节 中西和谐的基本特征67
一 中国和谐的基本特征67
二西方和谐的基本特征73
第三节 中西和谐的美学表现77
一整体:中西心灵的和谐意向之一77
二空间:中西心灵的和谐意向之二79
三时间:中西心灵的和谐意向之三81
第四节 中西美学和谐的不同走向82
第四章 悲剧:中西文化内在困境的审美凝结85
第一节 悲剧意识的定义和中西形态85
一悲剧意识产生的条件85
二悲剧意识的定义89
三文化性质与中西悲剧意识的形态90
第二节 保存与毁灭:中西爱情悲剧意识92
一抗争与毁灭:西方爱情悲剧意识92
二追求与保存:中国爱情悲剧意识93
第三节 护礼与求真:中西悲剧意识的不同侧重102
一毁灭与崇高:护礼的轨迹102
二知晓与跌落:求真的轨迹109
第一节 崇高的核心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展开112
第五章崇高:中西文化超越意向的审美凝结112
第二节 西方崇高的诸形态115
一柏克的崇高理论115
二康德的崇高理论118
三布拉德雷的崇高理论121
四凯瑞特的崇高理论125
五朗吉弩斯的崇高理论126
六西方崇高理论的动态结构128
第三节 中国崇高理论的诸形态129
一 人物的崇高:大129
二建筑的崇高:台131
三高山大河的崇高:乐133
第六章荒诞与逍遥:中西文化自由极境的审美凝结141
第一节 抗争、自由、荒诞142
一从抗争到自由142
二从自由到荒诞144
一从退隐到逍遥151
第二节 退隐、逍遥、梦幻感151
二从逍遥到梦幻感157
第七章文与形式及其深入:中西审美对象结构理论161
第一节 文与形式162
一文与中国审美对象结构的初源162
二形式与西方审美对象结构的初源164
第二节 文与形式的展开167
一文的演变与深入167
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171
第三节 多层结构的审美对象175
第四节 人体结构的审美对象183
第八章典型与意境:中西审美对象的最高境界189
第一节 典型与意境及其文化精神189
第二节 典型及其历史演化191
一纯形与希腊精神192
二轻形与中世纪精神193
三典型与近代精神195
四变形与现代精神198
第三节 意境及其历史演化199
一阳刚阴柔:意境类型与文化结构201
二浓淡神逸:意境类型与儒道互补204
三雅俗韵态:意境类型与历史发展208
第九章中西美学的创作理论213
第一节 摹仿自然与心师造化213
一造化与自然213
二摹仿自然214
三心师造化216
第二节 想象与内游221
一想象与内游的心理特征222
二联想与神游224
三同情与物化227
四幻想与玄游229
第三节 直觉与兴231
一兴231
二直觉233
第十章中西美学的灵感理论236
第一节 确然神赐与宛如神助237
一 神赐论:以人人关系为主的灵感论237
二突然性:以人景关系为主的灵感论239
第二节 天才与人品244
一天才论的六位代表244
二人品论的三种理论251
第三节 无意识与参悟255
一无意识258
二参悟262
第十一章中西美感的主体构成262
第一节 中西美感主体构成的初型262
一五官整合的美感主体构成262
二眼耳独尊的美感主体构成267
第二节 中西美感主体构成的历史发展268
一感官与心气:孟、庄理论268
二感官与灵魂:从柏拉图、夏夫兹伯里到康德274
第三节 中西美感主体构成的定型与转向279
一 中国美感主体构成的定型:心气五官动力结构279
二西方美感主体构成转向的三种倾向282
第十二章中西审美的具体方式288
第一节 观照方式:游目与焦点288
一中国之观:远近俯抑288
二西方之观:焦点透视291
一观、味、悟293
第二节 体悟与认识293
二认识与定性295
第三节 去除情欲与激发情欲297
一去情去我以体物297
二纵情任我以净化300
第四节 心向往之与双向超越303
后记306
附录一:主要西方人物原名及生卒年表307
附录二:主要西方概念中英对照表313
1994《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法著 199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最新实用百科知识全书
- 1993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 “五四”文学审美精神与现代中国文学
- 1998
-
- 西方文化与中世纪神哲学思想
- 民国81.04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
- 西方文化精神史论
- 1990.08 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
-
- 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
- 1990.01 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
- 精神分析与中西文学
- 1987 上海:学林出版社
-
- 中华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
- 1995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
- 1999 北京:民族出版社
-
- 论中西哲学精神
- 1991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
- 精神文化与人
- 1989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 1994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文学与精神文明
- 1985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 图式与精神 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
- 1999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