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

一、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1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5

三、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2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27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29

一、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9

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33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35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37

第一节 物质37

一、哲学物质观的发展37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40

第二节 运动45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46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49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53

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53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6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61

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61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63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68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68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8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72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75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75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77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79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83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反作用84

二、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86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89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89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89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94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97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97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3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05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106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11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14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114

一、质、量、度114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19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23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130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30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35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41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150

一、肯定和否定150

二、否定之否定155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59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164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164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165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168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71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172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73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77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77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81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183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183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85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188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188

二、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91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194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94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195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98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202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202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05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208

一、由实践到认识208

二、由认识到实践214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16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218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219

二、归纳和演绎220

三、分析和综合221

四、抽象到具体223

第八章 真理226

第一节 客观真理226

一、真理是客观的226

二、真理和谬误229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34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34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235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240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40

二、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244

第四节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247

一、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论路线248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49

第九章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54

第一节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254

一、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飞跃255

二、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259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61

一、地理环境261

二、人口因素265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68

第三节 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269

一、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269

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274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277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77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277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86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8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94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94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02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09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312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312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316

第十一章 阶级、国家、革命321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321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321

二、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26

三、阶级分析方法330

第二节 国家332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332

二、国家的职能334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337

第三节 社会革命338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339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341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44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49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349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351

三、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355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359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59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59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61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368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368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371

三、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376

第三节 意识形态诸形式377

一、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377

二、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相互联系385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89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89

一、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389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393

三、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396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00

一、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00

二、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402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407

第三节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410

一、个人和集体410

二、领袖和群众415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19

第十四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423

第一节 社会的进步423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423

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426

第二节 人类的解放431

一、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431

二、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434

三、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439

198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秀林,王于等主编 1982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80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980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1980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1980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78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978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1978.01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1978.0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61年09月第1版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961年09月第1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85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985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2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1982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61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961 北京: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83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98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86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98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78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978 辽宁第一师范学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辅导(1991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辅导
1991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1985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1985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85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985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2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1982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