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求取 ⇩

绪论1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2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2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6

三、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10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2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2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14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8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23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西欧工人运动中发展23

二、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26

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29

第一章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35

第一节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35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客观要求35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36

三、生产力社会化的本性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40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1

一、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41

二、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特点44

第三节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46

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力46

二、无产阶级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49

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50

第四节 现代帝国主义逃脱不了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53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53

二、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但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55

三、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虽有改善,但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58

第二章 无产阶级革命62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和特点62

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62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点63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67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67

二、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69

三、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71

四、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理论73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76

一、革命的客观形势76

二、革命的主观条件77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未发生革命的原因78

一、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80

第三章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80

第一节 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地位80

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当代头等大事86

第二节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和道路90

一、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90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93

第三节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途96

一、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基础96

二、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99

第一节 战略和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101

一、战略策略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01

第四章 无产阶级的战略和策略101

二、战略策略的重要作用104

三、战略策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06

第二节 制定战略策略的指导思想和客观依据108

一、制定战略策略的指导思想108

二、制定战略策略的客观依据109

一、当前斗争同最终目标相结合112

第三节 战略策略的基本原则112

二、原则上的坚定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相结合113

三、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115

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当前最主要的敌人117

第五章 无产阶级专政120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基本内容120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120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内容121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125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和基本任务125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127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机构131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131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构134

第四节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138

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特征138

二、人民民主专政更适合我国国情139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42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问题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142

一、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必然性和必要性142

二、我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条件148

第二节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方法150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一般作法150

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道路151

第三节 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途径156

一、坚持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156

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159

三、保障生产者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161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越性16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64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164

二、现阶段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166

三、我国建立的是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16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70

一、正确把握评价社会制度优越与否的客观标准170

二、在全面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77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曲折中逐步体现180

第八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1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183

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183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85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87

四、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191

一、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193

第二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193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194

三、应当彻底抛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197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9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99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遵循的方针20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要性204

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大机器工业204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04

二、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0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工作重点的转移211

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必要性211

二、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重要条件214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原则219

一、实事求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219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21

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223

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224

五、坚持自力更生,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228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特征230

一、什么是文明230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232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特征234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23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34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236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237

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238

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条件239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途径240

一、加强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240

二、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242

三、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活动243

四、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243

五、要端正党风244

一、什么是社会生活方式245

第四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生活方式245

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248

三、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51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民主255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255

一、民主的含义和实质255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258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26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264

二、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之一266

三、高度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可靠保证267

第三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途径268

一、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268

二、把民主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70

三、彻底肃清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271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改革的根本依据274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27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在依据274

二、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的现实依据275

三、实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的历史任务是改革的客观依据2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278

一、改革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78

二、改革是为了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281

三、改革是为了全体人民更加富裕幸福,更好地当家作主282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特点283

一、客观性283

二、长期性284

三、群众性286

四、整体性288

五、革命性289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条件290

一、解放思想,政治民主290

二、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政权的力量291

四、锐意改革,稳步前进292

三、充分的理论准备,细致的思想工作292

五、正确发挥改革家的作用293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95

第一节 法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容295

一、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295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含义298

三、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299

一、社会主义法制是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的有效武器302

第二节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意义302

二、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根本途径305

三、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重要工具307

四、社会主义法制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309

第三节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指导原则和途径311

一、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指导原则311

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途径314

一、社会管理的含义和内容318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管理31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管理的社会318

二、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够实行科学管理的社会320

三、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性质和特点32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职能和主体326

一、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326

二、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主体33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管理的意义和基本原则336

一、加速管理科学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336

二、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338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家庭问题34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家庭的建立是人类家庭发展史上的伟大进步342

一、家庭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342

二、社会主义家庭的特点及优越性348

第二节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家庭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条件351

一、社会主义家庭的职能351

二、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家庭的意义355

一、我国现阶段的家庭问题357

第三节 解决社会主义家庭问题的基本原则357

二、解决社会主义家庭问题的基本原则359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365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365

一、社会主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365

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367

三、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370

一、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37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任务372

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37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375

一、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375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77

第四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379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379

二、社会主义时期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381

一、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的变化385

第一节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385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385

二、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386

三、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尚待完成388

四、加强工人阶级的自身建设391

第二节 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393

一、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393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工农联盟394

三、社会主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原则395

一、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的变化398

第三节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98

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399

三、知识分子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402

第四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403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403

二、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对象405

三、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407

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410

第一节 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410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410

二、社会主义国家要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原则结合起来4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423

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关系423

二、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425

三、支持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正义斗争427

四、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429

第三节 发展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432

一、发展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432

二、我党提出的发展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433

第十九章 无产阶级政党437

第一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437

一、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必要性和条件437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439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点441

四、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443

一、无产阶级执政党面临的严峻考验445

第二节 加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建设445

二、执政党党风问题的重要性和核心内容448

三、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450

第三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454

一、社会主义时期党的领导必须加强454

二、要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456

三、改善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458

一、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同一社会形态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463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463

第二十章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463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67

第二节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474

一、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474

二、实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和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481

第三节 为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484

一、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484

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搞好社会主义建设486

三、把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同执行社会主义的现行政策结合起来488

1986《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孟献村,赵长峰,孙斌等主编 198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问题(1983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问题
1983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统计物理现代教程  (上册)(1983 PDF版)
统计物理现代教程 (上册)
1983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1993年10月第1版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
1993年10月第1版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1998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
1998 北京:民族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1986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198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教学参考(1986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教学参考
1986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价格学概论(1988 PDF版)
社会主义价格学概论
1988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经济学概论(1991 PDF版)
社会主义经济学概论
1991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民主概论(1984 PDF版)
社会主义民主概论
1984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辅导(1987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辅导
1987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社会主义监督学概论(1990 PDF版)
社会主义监督学概论
1990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1983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1983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新论(1996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新论
1996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概说(1998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概说
1998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1989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1989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