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新论》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1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1

二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4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7

一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7

二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1

三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13

四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16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1

一 邓小平理论是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旗帜21

二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3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7

第一节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

一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27

二 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30

三 正确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3

四 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3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38

一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38

二 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40

三 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43

第三章 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46

第一节 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46

一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46

二 过渡时期的特点50

三 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52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专政54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54

二 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59

三 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62

第四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6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67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67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70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74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78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78

二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82

三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89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9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历史经验92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论述92

二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历史经验95

第二节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7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97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99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1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04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形成104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106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1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110

一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110

二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115

三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11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20

一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120

二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是一个长期过程123

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立场和方法126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30

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强大的动力130

二 社会主义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32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137

一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37

二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140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143

一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步骤143

二 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步骤的关键150

第八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154

第一节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54

一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154

二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57

第二节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60

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160

二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163

第三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67

一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167

二 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69

第四节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71

一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171

二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174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17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178

一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意义178

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183

三 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18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190

一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90

二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193

三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5

第十章 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爱国统一战线20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201

一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201

二 各族人民的团结是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保证205

三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207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210

一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210

二 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内容和新格局212

三 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15

第三节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理论218

一 “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218

二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220

三 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224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2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229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230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31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23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233

一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34

二 思想道德建设2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238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238

二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241

第四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244

一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精神文明建设244

二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246

三 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47

四 切实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248

五 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249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251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251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251

二 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255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257

一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257

二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261

第三节 顺应对外开放的世界历史潮流264

一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264

二 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265

三 对外开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268

四 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269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27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历史回顾273

一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273

二 社会主义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278

三 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低潮的原因281

四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284

第二节 社会主义走向21世纪的展望286

一 当代社会主义面临着严峻挑战286

二 当代社会主义充满着无限希望289

三 坚定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奋斗293

后记296

1998《科学社会主义新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亮宜等主编 1998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1989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1989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新编(1991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新编
1991
科学社会主义(1980年06月第1版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
1980年06月第1版 山东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新论(1995 PDF版)
社会主义新论
1995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1991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
199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1986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198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1981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
1981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1991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1991 北京:北京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1983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
1983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1980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
1980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新编科学社会主义(1988 PDF版)
新编科学社会主义
1988 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1985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
1985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1983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1983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  新版本(1996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 新版本
1996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新论(1996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新论
1996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