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蜀程纪略》所涉巴蜀地区动植物、矿产一览表》

《表1《蜀程纪略》所涉巴蜀地区动植物、矿产一览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张素含《蜀程纪略》的历史地理价值探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清代四川井盐生产与前代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盐铁官营的桎梏有所松动,清初井盐业任人自由开凿,故井盐成为四川民间的自有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蜀程纪略》记载了四川石桥井(今四川简阳西北石桥镇)的采盐工艺:“百二十里,石桥井,其地有盐井。井孔仅能容拳,深二三十丈,及四五十丈不等。以竹去节,入井中,牵挽顷时,始得水一桶,以火熬之即成盐。穿井时,先从宽处取势,数尺后,露出巨石,然后用铁锥一柄,上搭木架,用绳提冲,所有石渣,以铁爪抓之,再冲再抓,计得一井,亦不知费几万缗矣。”[1]171这种借用重力惯性提冲的方法较为原始,不但效率低下而且资费沉重。因此,按照就地取材的原则,一般盐井会顺势选在离“火井”较近的位置。因为四川地区处于板块断裂带上,山体内部不稳定,地表会形成裂缝,而地表下层的矿产资源往往会裸露出来。《蜀程纪略》记载:“邑有火井在城南九十里,其地名‘自流井’。孔方圆五六寸,深四五丈。井气如雾,沸沸上腾,以火引之,火焰顿起。相连有盐井。若熬盐、以泥作锅,腔旁留数小孔,以竹去节,吞孔中,使火从竹筒中引去,四周遍支盐灶,火根离竹寸许,甚细,至外渐大,光芒倍如常火。如不用,以水泼之即灭。最可异者,火从竹出,竹筒冷而不焦,若用泡皮装之,以针刺孔,作作有芒,数千里外皆可装去。相连又有油井,只可燃灯,不可烹调。可见天地之大,无物不有。”[1]175这里的“井气”是地下某种可燃气体,应为天然气。清代丁宝桢《四川盐法志》中也有“火井”的相关记载:“(富顺县)火井一在县西九十里,井深四五丈,圆径五六寸,有气上腾,以竹去节入井,投火引之即发。”[11]130-131此处的“油井”只可燃灯不可食用,说明了该地曾出产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