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打工旅游者类型:打工度假旅游者的流动性实践及身份认同建构——厦门马克客栈案例》

《表1 打工旅游者类型:打工度假旅游者的流动性实践及身份认同建构——厦门马克客栈案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打工度假旅游者的流动性实践及身份认同建构——厦门马克客栈案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8]。

工作与旅游相结合的打工旅游现象最早被Pape称作“touristry”,特指专业人员以职业/工作为手段,以旅行本身而非经济利益或职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方式[16]。Cohen认为打工度假(working holidays)属于touristry的范畴,指涉那些通常利用暑假到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的年轻人[17]。与商务旅游者、官方公务旅游者、会议旅游者等以工作为导向的“非纯粹旅游者”(partial tourists)[17]不同,打工度假者的工作周期较短,且无需专业技能,他们往往将这种非常规性的工作视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8]。针对打工旅游者研究在类型学上的局限,Uriely从主导动机、从事工作特征和人口特征3个维度,将打工旅游者分为打工度假旅游者和非制度化的打工旅游者[18](表1)。徐红罡和唐香姐参考这一分类方法,根据有无薪资将大理古城的打工旅游者分为无薪打工旅游者和生活方式型旅游者雇工,又根据动机将无薪打工旅游者分为学生打工度假者和无薪打工背包客[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