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乡村振兴村落类型识别指标体系》

《表1 乡村振兴村落类型识别指标体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策略研究——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综合考虑科学性、代表性、可获得性和易操作性原则,从上述4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指标体系(表1)。具体指标为:(1)自然本底条件是村庄优化布局和乡村振兴规划考虑的最基本因素,其中高程和坡度是2项重要因子,选择村庄平均高程和平均坡度来评价村庄的自然本底情况,均属于逆向指标;(2)区位条件决定了村域转型能力与振兴潜力,选择距离干道(省道、县道、乡道)和距离县城2项指标考察村庄对外通达性和接受县城经济辐射水平,指标值越大(即距离越远)表明区位条件越差;(3)宅基地利用状况从侧面映射了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选择宅基地空心化比率和人均宅基地面积刻画村庄宅基地利用状况,指标值越大表明宅基地利用效益越差。(4)资源禀赋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与载体空间,对一般性村庄而言,耕地是最基础的物质资源,选择人均耕地面积和地均粮食产量来衡量村庄的土地资源情况及其生产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资源禀赋越好。各单项指标的权重用熵值法计算得出(王媛等,2013;马艳梅等,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