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SiO2、TiO2和TiO2@SiO2的比表面积和BJH吸附平均孔径》

《表2 SiO2、TiO2和TiO2@SiO2的比表面积和BJH吸附平均孔径》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TiO_2@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与抗菌性能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7为材料的N2等温吸附–脱附曲线,样品3、SiO2和TiO2的等温线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分类属于Ⅳ型曲线,且在低相对压力下是可逆的。三条曲线分别在相对压力(p/p0)为0.7、0.8、0.4左右处出现明显的H1型滞后环[27],这与介孔的存在密切相关[28-29],由此说明三种材料均为介孔结构,其中,样品3和SiO2为无序的介观结构。三种材料的孔径分布通过BJH模型计算得出,孔径大小:SiO2>TiO2@SiO2复合材料>TiO2。表2列出了SiO2、TiO2和样品3的比表面积和BJH吸附平均孔径数据,对比纯SiO2材料,在负载TiO2后,从SEM看到大量微小的TiO2晶粒覆盖在材料表面并填充了载体SiO2中较大的孔道,但TiO2更微小的介孔结构使得复合材料的孔道结构变得更为复杂,表面更加粗糙,导致复合材料的平均孔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使得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更好。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的吸附中心和光催化反应中心[30],有利于光电转化过程,促进更多活性氧的生成,也有利于材料与污染物或细菌的吸附接触[31],从而提高光催化性能和杀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