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土壤黏土矿物类型:贵州雷公山土壤发生学性状的垂直变化特征研究》

《表6 土壤黏土矿物类型:贵州雷公山土壤发生学性状的垂直变化特征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贵州雷公山土壤发生学性状的垂直变化特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了比较不同发生学指标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趋势,以山体最低海拔处的土壤(即1号剖面)发生学性状作为参照,对其余16个剖面各发生学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计算2~17号剖面发生学指标与剖面1相应发生学指标的比值)。图1为标准化后发生学指标随海拔的变化情况。从中可知,许多发生学指标随海拔升高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但无论是与海拔正相关的指标还是负相关的指标,它们随海拔的变化都是波动的。根据贵州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该山体黄壤与黄棕壤的分界在海拔1300 m左右,黄棕壤与山地草甸土的分界在2100 m左右。从表1至表6及图可知,在海拔1300 m左右的黄壤与黄棕壤分界线附近,土体厚度和黏粒矿物中高岭石比例呈现明显的下降,而粉黏比、有机碳含量、CEC呈现明显的增加;而在海拔2100 m左右黄棕壤与山地草甸土的分界线附近,土壤有机碳含量、H/F比、CEC、Sa值、ba值、氧化铁游离度及黏粒矿物中高岭石比例呈现明显的下降。由此可见,不同海拔高度之间土壤发生学性状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指标在变化上并不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