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国务院批复10大城市正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定位一览表》

《表1 国务院批复10大城市正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定位一览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时期城市定位研究——以平度市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没有对城市定位做出明确解释,但是从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定义来考察城市定位,主要包括城市区域性、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四大属性的内容,而国内的研究学者却有不同表述。黄美均认为城市定位就是对城市如何发展问题加以研究,从位置定位、城市性质(发展方向)定位、潜力定位、速度定位、体制定位5个方面进行界定[1]。张登国认为要依据城市的优势来进行,准确的城市定位是打造城市品牌的关键所在[2]。张鸿雁认为面对当代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重提城市定位,创造中国自己的城市本土化城市形态[3]。吴宝安认为城市定位必须要有理论作支撑,城市定位关键在于功能定位[4]。张义丰、穆松林认为城市定位是人们根据其自身资源条件、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历史人文、产业基础、竞争环境、需求趋势及其动态变化,在全面深刻分析有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复合效应的基础上,科学地筛选城市地位的基本组成要素,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的基调、特色和策略的理性行为[5]。李姝瑾认为城市定位主要涉及的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6]。仇保兴认为城市定位理论需要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而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都是不可偏废的概念,两者不仅是互补的,而且各有其独特的用途。大城市往往因为其功能的多元化,前者更为适用;而对大量的中小城市而言,显然后者更易被接纳应用。[7]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城市定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全方位多要素的综合分析,但是最终城市定位结论并不复杂,从国务院批复的正在实施的10大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定位便可窥见一斑(见表1),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属性、历史文化地位、经济产业地位、区域国际地位、特色品质地位等方面。梳理并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和研究理论,从内容上将城市定位概括为:区域定位、产业定位和特色定位。区域定位包括中心城市、门户城市、副中心城市等定位;产业定位包括工矿城市、商贸城市、工业城市、金融中心等定位,特色定位包括文化城市、首都、省会、休闲之都、首善之区等定位。这些定位均是基于现状分析基础上的一种确定性的预测和展望,但是城市发展有许多因素是不可掌控的,如新经济的出现、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都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城市定位更应该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作用下的区域定位、产业定位和特色定位。城市无法改变其地理位置,但是却可以通过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发展潜力改变其在区域中的地位,除非行政区划调整或是重大变故,一般城市在区域中扮演的角色较为确定。城市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就产业结构来看,一般是由“一二三”逐渐向“三二一”演变;在具体产业选择上却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但是一旦形成绝对优势的主导产业,更替过程往往也十分缓慢。特色定位涉及内容较为复杂,可以把区位定位和产业定位之外的相关定位问题均归结为特色定位;涉及方面较多也较广,普遍认可的特色就是文化定位和政治定位,如孔孟故里、首都、省会,这些确定性较强,一般不会随意改变,但是另外一些如国际慢城、休闲之都等这些定位可选择性较大,不确定性就大大增加。因此,城市定位的确定性排序为区域定位>特色定位>产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