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近红外荧光的化学特性》

《表1 近红外荧光的化学特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MHI85在胆道系统成像的实验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光谱成像手段,已成为目前分子影像学发展的新方向。近红外荧光探针中700-900 nm光谱段能够有效消除生物组织的光吸收,去除荧光干扰,强组织穿透力和对生物机体无光损伤等优点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1]。近年来,近红外荧光染料吲哚菁绿(indoeyaninegreen,ICG)已经被临床上用来指导肝脏手术,通过增强的荧光信号确定肝脏肿瘤的大小,并在手术切除中更好的确定肿瘤的边界,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其他脏器损伤[2,3]。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不仅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在术中器官成像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可用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4-6]。MHI85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Choi教授研发的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通过ChemDraw Pofessional软件分析其化学特性 (表1),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较高的摩尔吸光系数、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等,正是由于具有MHI85特异性强、靶向性好、无毒性等优点,故而本研究拟利用动物实验初步探讨近红外荧光探针MHI85在术中胆道系统成像中的应用,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