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近红外成像实验检测各组热点区域的最大肿瘤/正常组织荧光信号比 (±s)》

《表2 近红外成像实验检测各组热点区域的最大肿瘤/正常组织荧光信号比 (±s)》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靶向EGFR分子的荧光探针设计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体内外检测功能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与阻断对照组比较,**P<0.01

本实验使用活性近红外荧光基团(NIRB-NHS)试剂盒将荧光基团与抗体单链抗体Anti-EGFR sc Fv偶联,制成NIRB-Anti-EGFR sc Fv荧光探针,通过近红外成像系统对荧光基团NIRB的定位观察抗体的体内靶向性。从实验结果(图3)中可以发现,尾静脉注入NIRB-Anti-EGFR sc Fv后,单链抗体首先由尾静脉进入心脏;4h时单链抗体在全身弥散并开始经膀胱代谢,肿瘤组织有Anti-EGFR sc Fv的富集,其他组织无富集;6~12h,体内Anti-EGFR sc Fv经膀胱代谢逐渐减少,在8h时,肿瘤组织仍有微弱的富集。从Blocking实验可以看出,NIRB-Anti-EGFR sc Fv的靶向效果可以被Anti-EGFR sc Fv竞争性抑制。实验组与Bolcking组在注射后8h时肿瘤组织的荧光信号与正常组织荧光信号的比值(表2)分别为7.54±1.42和1.17±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内近红外实验验证了Anti-EGFR sc Fv的体内靶向性,其可以在体内准确地靶向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有开发为检测试剂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