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黄铜矿电极在1.1 V恒电位极化4 h后的表面能谱分析结果 (原子分数)》

《表2 黄铜矿电极在1.1 V恒电位极化4 h后的表面能谱分析结果 (原子分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黄铜矿在硫酸溶液中的浸出及电化学氧化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

图6是抛光态黄铜矿电极及其在1.1 V电位下极化4 h后表面的SEM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极化前的黄铜矿表面平整且可见抛光痕迹,极化后的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裂纹和较深的腐蚀孔洞,这表明黄铜矿界面的氧化溶出反应是不均匀的,会造成表面明显粗化,这也是图6(a)中的显微组织大部分呈黑色的原因。表2是对应图6(a,b)中A、B和C 3处的EDS分析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极化前与极化后黄铜矿表面Cu、Fe和S的原子分数比均为1∶1∶2,这表明当电位高于1.05 V时,黄铜矿表面的氧化产物几乎全部被氧化而进入溶液中,暴露出新的黄铜矿表面。此时黄铜矿的氧化溶解不再受钝化层单质硫的影响,其表面可以持续暴露在溶液中。在酸性浸出过程中,黄铜矿主要是在H+和溶液中的溶解氧作用下溶解,实际浸出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较低,不会达到单质硫分解所需要的电位值,因而也不会发生黄铜矿持续溶解的现象。